
关于沟底村走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doc
3页关于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开展道路的调查报告山峡变平原 平畴千顷田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开展道路的调查报告 沟底村位于山西阳城县北留镇,东连泽州县,北依沁水县,西南与史山、皇城两村相邻全村国土总面积442公顷,其中耕地60公顷,人口805人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凭借其优厚的地下煤炭资源开展经济,由贫困走向富裕然而近年来,该村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主要经济来源面临干涸断流的趋势,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机性的挑战面对挑战,沟底村进展了产业构造调整,以建立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为目的,启动二次创业,大规模地进展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复垦矿区土地,施行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走上了一条持续开展之路 此举,对于山西依赖煤炭资源开展经济的农村进展矿山复垦工作,走持续开展道路,极具典型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对该村一年多来施行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情况作了详细调查,现就此作出报告一、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0万吨凭借这一优势,1985年到198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9万吨,年均产值1000余万元。
从19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同时,村民依托当地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该村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0年起,该村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小学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装备了一整套文化娱乐设施,还修建了40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奖励金;村民不仅不负担任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XX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村民们担忧地说: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 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积极应对,以调整产业构造为打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施行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开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展了积极研讨 施行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开展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实力作根底而土地正是沟底的优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消费条件非常恶劣假如依靠原有耕地开展农业经济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质量极差原有900亩耕地85%以上为沙质土壤构造,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那么大部绝收改进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条件维艰其显著特点是,人在沟底住,地在山上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岭上,距村一至两公里环村周围又是嵯峨巨岭,将村落夹在深沟谷底历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赖老祖宗留下来的羊肠古道,肩担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农业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投入 与产出得不偿失 四是山体塌陷,耕地撂荒历年来,由于五座煤矿的大量开采,造成多处山体塌陷,还使500余亩耕地被迫弃耕;加之煤矿与根本建立用地,使耕地锐减到人均仅有半亩 这就说明,沟底村是远地弃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穷沟,无路可走。
对此,上级有关部门指导曾提出要沟底村拿出30万元到黄岭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泽州县周村一带买100亩土地耕种,借以生存 这样,到外村买地耕种,势必要移民大搬家,不仅要耗去巨资,经济上难以承受;而且,前景难料,后果可怕 沟底村经过研究,立足自己的实际,果断作出了三项决策: 第一,填沟造地,建立农业产业化消费基地 第二,施行荒山宜林战略,大力开展以优质核桃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 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区近水楼台的先决条件,大搞生态林与观光农业,以吸引游客,开展自身 就此,一场综合开发农业的攻坚战在沟底村全面展开二、合理规划奋力攻坚 XX年6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晋城市水利局和阳城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沟底村出台了?国家农业开发阳城县沟底工程区土地治理工程可行 性研究报告? 根据这一可行性报告,结合开展旅游业的总体设想,沟底村制定出开发农业的开展规划其指导战略是:以地面资源为依托,以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目的,以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利设施建立、生态林建立为根底,以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施行农业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开展之路,向农业现代化进军其开展规划为八大工程:㈡、塘坝工程。
沟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沟有一股地下泉水,长流不息然而历史上却有水未用,任其顺沟而下,白白流去为了对新造土地实行自流灌溉,方案投资120万元,在此处兴建小型塘坝一座,设计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利用自然条件,开展水浇地 此项工程XX年秋开工,XX年秋完成㈢、经济林与水土修养生态林建立工程 建立林业消费基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局部为此,规划山岭瘠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计770亩,占总耕地的71.%,全部作为经济林基地,以种植优质核桃为主XX年退耕430亩,XX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务山岭坡梁规划为生态林基地,计1500亩,XX年完成600亩,XX年全面完成两项总投资70万元㈣、排洪渠工程 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资60万元兴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XX年到XX年分期完成㈤、引水隧道工程 为使农林产业稳定开展,投资70万元,修筑引水隧道160米,XX年开工,XX年贯穿㈥、田间道路工程 为改善落后的交通道路环境,方案投资4.7万元,修筑田间道路13条㈦、高科技农业园区 为开展高科技农业,规划樊水沟240亩新造沟坝地全部施行大棚消费,以栽培具有高产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品牌蔬菜及高营养食用菌为主要产品,开展高科技农业。
㈧、开展旅游观光业 该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为清代名相陈廷敬之母的避暑山庄之地,且至今那座一进三院、占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筑仍然保存完好尽管三百多年它饱经沧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华贵之貌开发它很有价值为此,规划此处在维修避暑山庄的根底上,修建休闲度假村一所,两层小楼50栋,作为游客到皇城相府观光后的休闲下塌之处同时,以此为据点,开通旅游线路一条,让游客在休闲之际尚可巡游观光此工程方案XX年筹建,XX年完工,总投资XX余万元 上述八项工程是一个美妙的蓝图,全部完成后,沟底将是一个富裕而秀美的锦川(沟底古称锦川)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的,沟底村的干部群众提早介入,及早动手,于XX年3月初,在工程规划过程中就紧锣密鼓开工建立 工程上马后,首要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尽管沟底村具有一定的经济根底,然而,数千万元的巨额投资不可能全部拿得出来引水隧道工程相继进展 与此同时,沟底村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全民上阵,大搞植树造林,决心让一道道山岭披上绿装三、众志成城此外,高科技农业园区也正在筹划设计之中四、几点借鉴总结沟底村施行农业综合开发战略的大胆开展思路与成功理论,在以下四个方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全面建立小康,必须由资源型向持续型开展改革开放以来,就阳城而言,大凡富裕起来的农村,普遍是依托地下资源,很少在地面资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资源这些村重工轻农,弃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恶性循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煤炭资源是有限资源,挖空后何以生存?沟底村力开先河,并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借鉴 第二,因地制宜,大胆作为,是沟底村施行农业综合开发的鲜明特点在当今经济大潮中,填沟造地往往要被人们视为在做学大寨的蠢事当时,这一举动,不仅在少数村民中,而且在一些指导干部中对此都顾虑重重然而,沟底的干部认准了一条理,那就是,没有土地,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基地沟底的实际,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万代是金板否那么,他们就无法生存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值得借鉴当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实际,不可能照搬沟底的形式去开展,但因地制宜、走持续开展之路却是永久的 第三,危而思进,艰辛创业,是沟底村施行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动力他们在富裕起来之后,不是高枕无忧,而是敏锐地审视到失去煤炭资源后的严重危机,从而积极应对、大胆作为填沟造田就是一项积极应对危机的成功理论它利在当今,造福后代如此宏大的工程,平畴数十公顷的高效农田,无论在沟底,还是在阳城全县,绝无仅有。
我们坚信,规划全面实现后,沟底村必将是一个山上山下一片绿,北国水乡赛江南的富庶之地 第四,德政工程,民心所向沟底村的这一有效作为赢得了民心,凝聚了党心工程开场之初,虽然在少数村民中存在着疑虑,但随着工程建立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偌大一块土地呈如今世人面前之后,沟底的群众振奋起来了,纷纷自觉投入到工程建立之中同时,不少村民还主动提出再集资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在村办香园沟煤矿行停产关闭的一段时间里,沟底村曾一度人心恐慌,民心不安而施行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后,尤其是当群众看到广阔的前景后,思想焕发,一心创业,使全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