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京的角色定位与熙丰党争.doc
14页1冯京的角色定位与熙丰党争张邦炜 吴菁菁摘要:在熙丰党争中,冯京身为执政大臣,究竟是“中正不倚” ,还是“旧党‘赤帜’ ”?本文认为,两说均欠确当冯京虽然是位颇为难得的“三魁天下之儒” ,但在官场上是个并无建树的“平” 、 “弱”大臣,而在党争中无非是名较为理性的旧党人士而已本文进而认为,研究者无形之中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诸如“亲属一概同党” 、 “两党水火不容” 、“官员非新即旧”之类,或许尚有进一步突破的必要关键词:北宋;冯京;熙丰党争;角色定位;思维模式冯京(1021—1094)字当世,宜州龙水(即今广西宜州)人 1由于其生平事迹包括家世、降生、求学、科第、婚姻等诸多方面均颇具传奇色彩,从南宋时起即成为戏曲中的主人公在宋元南戏剧目中有《冯京三元记》 ,其改编本留传至今 2甚至在当代的俗话中还有“话错把冯京当马凉”一语冯京在熙宁、元丰年间变法的关键时期,两次担任执政大臣 3,累计长达 10 年之久,在北宋政治史上是一位较为重要的人物他在变法中的角色,虽然说法不同,但学界迄今未作较为具体的考察本文试图略加探析,旨在深化对熙丰党争的认识一、所谓“中正不倚”冯京在熙丰党争中的角色定位,大致有“中正不倚”与“旧党‘赤帜’ ”两种不同的说法。
中正不倚”之说出自当时人之口,虽然可供参考,但不免含有偏见,很难成为为定论至于偏见的成因,则在于力主此说者不外两种人一种是当年的旧党人士,如范祖禹他在元祐初年任右谏议大夫时,建议1李贤等编《明一统志》卷 84《庆远府》载:“冯京,宜之龙水(今广西宜州)人,从其父游,寓籍江夏(今湖北武昌)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总第 473 册,第 761 页) 《宋史》卷 317《冯京传》称:“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 (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10338 页) ,误,江夏仅是其寄居应考之地2毛晋:《六十种曲》第二册《三元记》 ,中华书局 1982 年3冯京两次官至执政大臣,第一次:自熙宁三年(1070)七月至熙宁八年正月,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第二次:熙宁九年十月至元丰四年(1081)正月,先知枢密院事,后任枢密使2冯京再次出任枢密使,其主要理由是:冯京“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正不倚之操,为先帝(指宋神宗)称挹” 1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宋神宗在冯京重病时,确实曾赐诏褒奖,称“渴想仪形,不忘梦寐” 2但“中正不倚”并非宋神宗所说,而是范祖禹的一己之见。
第二,范祖禹身为旧党党魁司马光的门人、吕公著的女婿,一向认为“王安石之法为非” ,主张“修复祖宗旧政” , 3在新党执政的绍圣年间远贬岭南并死于贬所,崇宁年间又名列元祐党籍碑他将冯京与新党“不合” 、为新党“所倾”视为“中正不倚” ,分明是其旧党立场的反映另一种是冯京的亲朋故旧,如彭汝砺他在绍圣年间所作《冯京墓志》称:冯京“自以天子为知己,屹然中立,不肯少自贬损” 4应当指出:第一,与范祖禹不同,彭汝砺在熙丰年间的新、旧党争中,态度相当超脱第二,彭汝砺治平二年(1065)进士第一,冯京当时正担任知贡举宋代“作碑谀墓”之风盛行, “谀碑多故吏门生之笔” 5彭汝砺作为门生,称赞其座主冯京“屹然中立” ,不免有夸大乃至吹捧之嫌旧党‘赤帜’ ”之说则出自当代学人之口有学者认为:“御史中丞冯京为富弼之婿,他反对新法也颇起劲 ”升任参知政事后, “保守派又树起了一面‘赤帜’ ” 6笔者曾采用此说:“富弼的女婿冯京反对新法” ,是“旧党在朝廷内部的首领” 7然而包括笔者在内的学人并未对此详加论证,以致此说至今仍然是个有待求证的假设如所周知,当时确有“赤帜”一说,且出自王安石之口熙宁三年(1070)初,王安石反对宋神宗重用司马光,主要理由是:司马光“但在高位,即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司马)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8王安石所谓“赤帜” ,分明是就司马光而言,与冯京并不相干如果冯京果真是旧党“赤帜” ,其党魁司马光势必大加赞赏司马光也确实夸奖1《宋史》卷 317《冯京传》 ,第 10340 页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91 元丰元年八月丁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影印,第 2747 页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433 元祐四年九月乙酉,第 4076 页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密县文物保管所:《密县五虎庙北宋冯京夫妇合葬墓》 , 《中原文物》1987 年第 4 期,第 89 页5不著撰人:《群书会元截江网》卷 30《国史·时政》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影印,第 441 页6何忠礼:《也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杭州大学学报》1986 年第 2 期,98 页7张邦炜:《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第 112 页8《宋史》卷 336《司马光传》 ,第 10765 页3过不少人,如他在熙宁四年曾说:“臣之不才,最出群臣之下,先见不如吕诲,公直不如范纯仁、程颢,敢言不如苏轼、孔文仲,勇决不如范镇” 1。
值得注意的是,冯京此时正任执政大臣,但司马光恰恰没有称赞冯京仅由此人们对冯京系旧党“赤帜”之说也难免产生怀疑二、关于“旧党‘赤帜’ ”所谓“赤帜”者,领袖人物也,出众的才智和崇高的威望是其必备的条件司马光作为旧党“赤帜” ,其才智与威望在旧党人士中罕有其匹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诗云:“先生独何事,四海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 ”2史载:“司马文正公以高才全德,大得天下之望 ”3“(天下)以公为真宰相 ”4“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 ”5“及卒,京师之民皆罢市往吊及葬,四方来会者盖数万人,哭之如哭其私亲 ”6这类不无夸张之嫌的记载较多,不必一一列举而冯京的才智和威望则相当有限学者之所以将他视为旧党“赤帜”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冯京估计过高其实,他是考场上的高手,政坛内的低能者仅就考场而言,冯京确实能力非凡他在鄂州(治今湖北武昌)获得解元后,皇祐元年(1049)又在省试、殿试中拔得头筹因其“所试皆第一” ,于是“名声走天下” 7,人称“冯三元” ,博得“三魁天下之儒” 8的雅誉 《宋史·论曰》:“进士自乡举至廷试皆第一者才三人,王曽、宋庠为名宰相,冯京为名执政” 9此说有误,查《文献通考·选举考五》可知,天圣二年(1024)的省元是吴感,宋庠当时名叫宋郊,仅为殿元即状元 10。
当以南宋史家李心传所说为是:“孙汉公(即孙何) ,淳化三年(992)举进士,自开封至南省、廷试皆第一,前未1司马光:《上神宗论新法》 ,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 115《财赋门·新法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254 页2苏轼:《东坡七集·东坡集》卷 8《司马君实独乐园》 , 《四部备要》第 77 册,中华书局 1989 年影印,第82 页3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 2《名臣》 ,李伟国点校,中华书局 1981 年,第 17 页4《东坡七集·东坡集》卷 36《司马温公行状》 , 《四部备要》第 77 册,第 252 页5《宋史》卷 336《司马光传》 ,第 10767 页6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 9“元祐元年九月丙辰司马光卒” ,中华书局 1986 年,第 564 页7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文物研究所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一) 》 ,文物出版社 1994 年,下册,第351 页8不著撰人:《氏族大全》卷 1《一东·冯·两娶相女》 ,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 952 册,第 76 页9《宋史》卷 317《论曰》 ,第 10352 页。
10马端临:《文献通考》卷 32《选举考五·举士》 ,中华书局 1986 年影印,第 305 页至咸平五年(1002),王沂公(即王曾)青州(今属山东) 、南省、廷试皆第一庆历二年(1042)杨审贤 1 (即杨寘) ,皇祐元年冯当世(即冯京) ,复皆第一宋有国二百余年,为三元者止此四人耳” 2 足见,连中三元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 3但就政坛而论,冯京的才干很有限宋神宗“锐意为治” 、 “事事留心” 4 ,对臣下了如指掌他对冯京的总体评价不外乎“平” 、 “弱”两个字神宗曾说:“(冯)京如何,似平稳” 王安石附和道:“京似平稳” 5 在另一场合,神宗又说:“京弱” 6 神宗这两句话、六个字,很值得玩味所谓“京似平稳”,尚属中性 “京弱”二字,则显然具有贬义所谓“弱”者,平庸也,低能也宋神宗的评论相当中肯,冯京实属“平” 、 “弱”大臣下面两“无” ,即是其证其一,无突出政见今人所编《全宋文》卷 1362 收录冯京文章仅 11 篇,不是例行公事之作,便是不疼不痒之文 7人们或许会说,原因在于冯京《潜山集》已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宋人赵汝愚所编《宋朝诸臣奏议》及明人黄淮、杨士奇所编《历代名臣奏议》居然未收录冯京一篇奏议。
很清楚,从赵汝愚到黄淮、杨士奇都认为,冯京的奏议质量太差,充数而已,无收录价值冯京在政坛内,是个多栽花、少种刺,缺乏担当精神,遇到棘手问题绕道走的官僚如治平三年四月, “濮安懿王建庙,当行祭告 ”冯京身为翰林学士,理当撰写祝文但他不愿卷入“濮议”之争,即围绕应当如何尊崇宋英宗的生父濮王赵允让而展开的争斗冯京婉言拒绝撰写祝文,其理由是:“本院未有体式,乞下礼院议” 8可见, 《宋史》本传所说:“王安石为政,(冯)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千百言” 9,并不可信难怪御史中丞杨绘将冯京与王珪相提并论,上疏请1 “杨审贤”原作“杨审言” ,误,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 《宋史》卷 443《文苑传五·孙唐卿传》附《杨寘传》载:“杨寘,字审贤” (第 13100 页) 2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 13《取士·国朝三元》 ,徐规点校,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271-272 页3 所谓“连中三元” ,通常是就进士科而言,不包含明经科 《宋史》卷 342《王岩叟传》载:“(仁宗)初置明经科,岩叟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 (第 10891 页) 有学者认为王岩叟“连中三元” ,不确4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 127《本朝一·神宗朝》 ,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 1994 年,第 3046-3047 页。
5 洪业等编:《琬琰集删存》卷 3《冯文简公京传(实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第 392-395 页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13 熙宁三年七月壬辰,第 5167-5168 页7曾 枣 庄 、 刘 琳 主 编:《全宋文》卷 1362《冯京》 ,巴蜀书社 1988 年,第 31 册,第 711-718 页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08 治平三年四月丙戍,第 5048 页9《宋史》卷 317《冯京传》 ,第 10339 页5求宋神宗“指挥冯京、王珪等,令各振其职,无苟且焉” 1 如所周知,王珪绰号“三旨相公” ,他只知“取圣旨” 、 “领圣旨” 、 “已得圣旨” 2 而冯京与王珪相似,或可称为“苟且执政” 其二,无明显政绩在北宋中期,冯京与人称“阎罗包老”的包拯、外号“铁 面 御 史 ”的赵抃都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冯京的趣闻生活方面居多,而包拯、赵抃的美谈集中在政绩方面,有不少亲民、爱民的故事广为流传, “所至称善,民思不忘” 3 可是 《宋史》本传有关冯京政绩的记载相当笼统,无非是“其为郡守,诸县公事至,即历究之” 4 云云恰恰表明,冯京为官一方,政绩平平,在朝任职,并无建树。
在数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仅有一事略显才干,即平息茂州(治今四川茂汶县凤仪镇)少数民族事变熙宁九年,冯京在知成都府任上,不滥杀,力争与其首领修好,于是“夷人出大豕,盟,愿世为汉藩”5处理政事,如果出了差错,冯京会沉痛检讨,以争取主动如熙宁三年九月,大理寺上奏指责麟(治今陕西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