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探析-以华南农业大学为倒.docx
8页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探析以华南农业大学为倒 孟成民(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广东广州510642)Reference: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其培养质量受生源状况、导师培养能力、教育观念、培养方案设置及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从交叉科研平台建设、跨学科学位点整合、规范化培养管理、生源质量保障、学科文化融合等方面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Keys: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规范化管理C643:A:1674 -5884( 2011) 06 - 0037 - 03跨学科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其最初含义为“合作研究”在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才逐步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叉学科”的概念跨学科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整合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是科技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跨学科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同时也能培养大批符合时代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人才笔者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及培养质量保障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 国内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概述国外高校普遍重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且起步很早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跨学科人才尤其是研究生培养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开始,这与国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国外关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培养体系和组织架构,有着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注重学生科研与文化素质的培养国内部分知名高校也注意到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必要性,但是真正发挥机构的交叉作用来培养研究生起步较晚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效尝试,并对这种培养方式不断的探索例如北京大学成立了横贯生物医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于2001年开展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2006年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下设的理论生物学中心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成立使得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注意到,理工科类的新兴交叉学科种类较多,而文史类的新兴交叉学科较少,这一方面与学科本身性质有关之外,也与人们对学科的理解程度有一定联系总的来说,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在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完善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
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探析(一)生源和师资:制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瓶颈1.跨学科报考的生源素质差异较大由于招考制度尚不完善,部分学生勉强通过入学考试踏进新学科的门槛,但其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与本科阶段复合型人才培养欠缺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现行的招考制度很难全面反映考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国外众多高校从招生环节开始就注意对研究生综合研究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考察2.具备培养跨学科研究生能力的导师偏少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尤其是在目前学徒式的培养模式下,导师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对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来讲,导师对研究领域涉及的不同学科的了解程度与导师的培养能力息息相关,目前具备交叉学科背景、可以培养跨学科研究生的导师是凤毛麟角而且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也不仅仅表现在知识传教方面,其指导思想、思维与行为方式、学科内部的学术氛围也与之密切相关笔者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记录和对随机选取的跨学科报考研究生同学的访谈来看,跨学科研究生由于学科文化差异,不适应所读学科文化氛围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也对导师在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观念和体制:影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关键1.单一学科培养人才的理念从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开始,就主张以单一学科培养人才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方式、教学环节、教材选用等均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人才培养的单一性和统一性观念根深蒂而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是一种新的理念,尚未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这种单一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制约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推进2.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模糊了原本传统的学科专业界限,在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会导致学科识别的困难,而且对原来的教学方式与指导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导师集中指导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与阻力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但是目前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三)培养和管理:阻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要素1.培养方案缺乏交叉性大部分高校跨学科与本学科考入的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大的区别,虽然学校规定必须补修学位(主干)课程,但是仍不能满足其知识积累的需要;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统一化倾向突出,难以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教材选用等方面过于刚性,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制约着跨学科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与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提升。
2.跨学科研究生管理问题凸显目前高校一般还是按照学院的架构进行行政管理,这本身与跨学科的概念是矛盾的,由于跨学科研究生管理涉及到多个学院、学科或科研平台,在其日常管理和学术管理上的关系还没有充分理顺,学院间也存在着“推皮球”的现象,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三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华南农业大学目前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从近年来学校的发展,尤其是从学校的学位授权点建设来看,学校的综合性、多科性逐步增强,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及科研的内在驱动使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成为一种趋势,亟需创造一种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环境因此,学校近年来在交叉型科研创新平台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有效尝试一)注重培养平台建设,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保障1.交叉型科研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平台是跨学科合作的基础,学校近年来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投入力度,目前有160多个科技平台,各个平台研究队伍来自不同的学科、学院,交叉性强,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保障如“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涉及到作物遗传育种、植物营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机械化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交叉性极强,既涉及到理论研究,又拓展到应用研究,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已经成功培育出数个在南方低磷土壤中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借助此平台,也培养了多名优秀的跨学科博士生和硕士生。
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一些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的单位,一般都拥有研究力量强劲的科研创新平台和交叉学科背景,例如国家级科技奖励均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均属于多学科门类、学科交叉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学校近年来科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学校还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研究力量,成功申报了“国家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研究生人才提供了重要科研创新平台2.交叉型学位点整合跨学科学位点是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重要载体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整合有关资源,推进跨学科学位点的设置例如,在“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的“生物数学”博士点和“化学生物学”硕士点,在“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置的“兽医药学”博士点,及“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等学位点均涉及多个学术领域,拓展了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支撑点二)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促进跨学科研究生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1.培养方案注重交叉性拓宽研究生的培养口径,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开设课程,建立适应多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所需的跨学科课程;尽量鼓励跨学科研究生结合原有学科的知识讨论新学科的前沿问题;研究生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环节鼓励按一级学科尺度组织;注重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培养过程中的学科交叉性,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和学科视野。
2.跨学科培养管理制度完善针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规范管理上制订了规章制度在学生管理上,按照“学科牵头学院”及“学科相关学院”的体制分别进行“学术管理”及“日常管理”,理顺了多个学科或平台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管理效率针对交叉型科研创新平台,学校逐步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落实科研平台首席专家负责制,明确专家的责、权、利,解决好官本位文化中的学术领导人地位问题,使科研创新平台由行政负责制转变为行政指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增强科研平台自我发展能力;结合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和运行机制,为新兴、交叉科研创新平台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提升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三)全方位构建质量监控体系,确保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1.生源质量控制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起始环节,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优质的跨学科生源近年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选拨跨学科优质生源在招生宣传上,一方面通过中国教育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等媒介,及举办现场咨询会和宣讲会,拓宽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出台第一志愿全公费等招生吸引政策,积极鼓励学生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报考。
在考试科目设置上,积极推进按一级学科招生或跨学科联合招生;在试题设计上,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突出学科交叉,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解答问题;在面试环节,更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积累的广度与深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文化素养、团队合作能力等2.举办跨学科学术论坛积极开展跨学科论坛或学术沙龙等活动,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2009年承办的“全国生态与人类健康研究生学术论坛”、2010年承办的“广东省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研究生学术论坛”,为研究生提供了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成果与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启发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氛围与学术环境,更利于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另一方面,学校还积极创新基于跨学科的新型学术组织模式,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知识渗透、学科乃至门类的交叉,推动科学和知识走向整体化3.多途径促进学科文化融合学科文化虽是无形的,但它体现为学科的语言、规范、标准等具体形式学科内部成员在学科文化的熏陶下,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接触和交流,逐渐达到对学科语言、规范、标准和思维模式的掌握与应用,学科文化中所包含的学术道德、价值标准等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入到成员的心灵,内化为他们的思想修养和科研素养。
而一个合理的培养体制是促使跨学科研究生学科文化融入的关键,学校从建设适合跨学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多学科、多领域、多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更新教学方式、建立多学科背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等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有效地提升了跨学科研究生适应新学科文化氛围的能力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