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镇固城的民间习俗.doc

44页
  • 卖家[上传人]:自***
  • 文档编号:79794725
  • 上传时间:2019-02-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13MB
  • / 4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镇固城——民间习俗民 间 习 俗固城人民的生活习俗,兼有吴楚两地的文化特征,是自古以来代代传承的民俗文化积淀因为是历史的传承,就难免带有旧思想旧观念的烙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一些旧的生活习俗已逐渐被淘汰,有的正为新的文明形式所取代时 令 食 品固城地区的人们,一到节令,便有些奇特的“时令食品”出现,如:1、破絮窠团子每年开春后,野外田边会长出一簇簇圆茎柳叶、叶面长有白色绒毛的野菜,当地人叫它破絮窠破絮窠采来后,洗净捣烂,加进糯米粉做成绿色团子,上笼蒸熟便可食用这种野菜汁稠清香,做成的团子有韧性,耐咀嚼,吃起来满嘴喷香2、乌饭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民间有吃乌饭的习俗为什么吃乌饭?传说孝子目连修炼成道后,得知母亲刘氏因生前犯有过错,死后被打入地狱受苦,心里很不安他怕母亲在地狱吃不饱饭,就派人给她送去白米饭每次饭刚送进地狱,就被饿鬼们一抢而光目连想出个法子,将一种有乌黑色浆液的野草采来,捣汁浸米,做成乌黑的米饭,再给母亲送去这一来,饿鬼们不敢抢,目连的母亲就不再挨饿为了纪念目连神,人们就在目连生日这一天吃乌饭乌饭做起来很简便,只要将乌饭草切碎捣烂浸入水中,同时将淘净的糯米用纱布包好,也投入水中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捞起蒸熟即成。

      乌饭色泽乌黑发亮,入口有一股野草的清香目前花山地区还用乌饭晒干后磨成粉蒸乌饭糕,很好吃3、芽稻屑粑粑旧时的农家在每年春种结束,都要将多余的芽稻晒干,磨成粉末做粑粑吃因为发了芽的稻子是甜的,用温水调匀,搓成一个个圆饼,然后将圆饼摊入热锅中,烤成两边金黄色即可,绵甜酥香,既好吃,又能健脾开胃,有益健康4、喜粑粑过去天花病流行,死亡率很高,人皆谈天花色变民国时期,开始于每年春夏之交给少年儿童接种牛痘,预防天花民间把孩子种牛痘看成是一件大事,要做糯米粑粑给花老太上茶献供,同时送给亲友以喜事相告这种粑粑用熟屑(糯米粉加水调匀后摊上蒸笼蒸熟)做坯,以白糖作馅,还有红豆馅的粑粑做成后,用麻果果(一种野麻的果实,圆锥形,圆口直径约1厘米,四周有锯齿形花边)蘸上红色,在雪白的粑粑上戳上一个红印,给人喜气洋洋的美感5、粽子粽子是五月端午的应时食品,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创制粽子用芦叶(或竹叶)包裹糯米做成,有四角粽、脚粽等多种形状糯米中可掺进红豆、豌豆、乌饭干,也可用咸肉、枣泥作馅,色、香、味俱佳粽子以裹得紧、外形美观为上品,民间流传“样样会件件能,四角粽子难倒人”的说法,可见裹粽子还是一门技巧6、包子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我镇农村老百姓都有发包子的习俗。

      包子用老面(发酵的面团)发面,用红糖蚕豆、芝麻、腌菜等作“窖心”(馅)包子个大、酥松、滴圆,有咸有甜起笼后,取筷子蘸上红颜料,在糖心包子的上面戳上一点红,菜心不用点红,好看又好吃7、团子在过年前一两天,农村就要忙着做团子了团子是用糯米加少量籼米磨成屑,做时,用一个大扁(竹篾的)撒一些干屑在扁里,以免团子粘在扁里拿不起来先用米屑和热水拌,揉成粗细均匀的屑条,然后掐成一个个小团,用手先搓圆再压扁,放上馅(有糖心和菜心),然后包起来搓圆放到蒸篮(竹篾的)里,蒸熟起笼后糖心点上一点红,菜心不点红团子有生纤和熟纤之分,生纤团子是将做好的团子放锅里蒸熟,才可食用熟纤团子是用调好的米屑用蒸篮在锅内蒸好,起锅后掐成一个个小块包上馅搓成团即可,熟纤团子也可边做边吃8、腊八粥农历腊月初八,取粳米、豆类及红枣、花生、莲子、桂圆等七八种食物煮成稀饭,叫“腊八粥”腊八粥营养丰富,是冬令的滋补品佛家以腊月初八为“成道节”传说当时释迦牟尼在出家修道期间,曾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尼连河边幸亏有两位牧羊女取来杂粮、野果熬粥喂他,才救他一命释迦牟尼恢复体力后,跳进尼连河洗了个澡,就一直坐在菩提树下沉思悟道这年腊月初八终于修炼成佛。

      从此每年腊月初八,佛家都要以食用杂粮野果粥,来纪念佛祖修成正果9、米糕春节前一两天,用糕箱做成米糕互赠亲友,取“人心向高(糕)”、“步步高升”之意糕箱一般用厚实的丝棉树或桃木刻模,即在一块约一尺见方的正方形木板上,刻上6×6个四方形凹宕,底部刻有多种讨兆的图案(如八宝图、小鱼、螺丝等),叫做“十样锦”做出的米糕有各种形状,非常好看,简直是一种艺术品做糕前先用糖水拌米粉(也叫手插糕屑),使米粉粘成细小的颗粒,然后用筛子将颗粒均匀地筛进糕模中,当筛到一半时,接着就是放馅,然后接着筛米粒填满糕模后,用量布用的竹尺,将表面刮平,盖上纱布及带孔的底板再将糕模翻过身来,用竹尺在上面轻敲两下,便脱模成糕放到锅里去蒸,米糕蒸熟,起锅点红,待半干后,再将两块对合成双,称之“双正糕”10、欢团、炒米糖农村在过年前几天就要炒炒米,做炒米糖,抛欢团了欢团、炒米糖是春节应时食品欢团传说是诸葛亮所创制,与“刘备招亲”的故事有关欢团制作是一个多人多套工具制作的流程作业它跟做糖的炒米不一样,糖的原料也有区别,炒米要用疏炒米(糯米的),糖叫稀糖(糯米做成的糖)制作过程:先将炒米和糖拌好(要不干不潮),放在陶制的小缸里先由出坯的能者用酒杯出坯(出成大小差不多大的圆形),然后将坯放到另一个人的半边车筒里(车筒是剖开的小毛竹打掉竹节刨光的竹筒),第二个人要来回不停地推拉。

      当个数差不多时,交给第三个手脚轻巧的人,他将另半边车筒合在欢头坯子的车筒上,空心架子将这两根车筒前后搓车,用力均匀,当听到有响声时,倒入下一个人的筛子里,由这个人将欢团筛得更圆,筛好后倒入扁里,由小孩点上红绿点,最后用炒米将欢团护起来保存炒米糖的做法是:先将糯米用热水淘过发松后,就放进热锅中用砂炒香,做成炒米炒米和熬稠的麦芽糖拌匀后,倒进木框中压平,先切成条状,再切成片状,便成炒米糖也有用炒熟的芝麻、黄豆、花生米做的,分别叫芝麻糖、黄豆糖、花生糖,风味各异讨 兆平时讲话,哪些话能讲,哪些不能讲是有考究的,做事也是这样,都想要讨吉利,讨好兆,如:1、立夏这天吃烧饼、欢团,吃了不疰夏(不生夏季热病);“立夏”给孩子称体重,称了长得快2、端午节要给孩子、老人吊香袋小孩子胸前吊一只老虎香袋,可驱秽避邪;老人腰间吊一只猴子香袋,就不会腰痛3、端午节门前插上菖蒲、艾草,可保秽气不进门4、冬至吃南瓜,不会肚子痛立秋吃西瓜,可消暑健体5、除夕晚上,矮个子小孩要去摇杨树,一边摇一边嘴里念着“杨树杨,你姓杨,你长粗来我长长这样个子就长得高6、盖屋上梁,亲戚挑着团子(或包子,现在还有面包其中还有五个大的,上写东南西北,中间一个写上“发财”两字)、糖果、香烟、给泥木匠的礼钱和红绿布等礼品来祝贺,其中一定要放适量柴和米,表示日后饭精吃柴精烧。

      7、民间以红色为喜色,以双数为吉利送礼金要用红纸包,钱数要成双;送礼物至少要有一个红色包,如没有就要放上一张红纸,件数也要成双8、幼儿夜间啼哭不休,在村口贴一张写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的纸条,可保小儿平安9、腊月十三或二十七掸尘,不掸掉粮仓上的灰尘,以讨“陈接新,粮满囤”的吉兆10、春节期间,人们最怕听到不吉利的话,遇到不吉利的事,于是就在贴对联时,在门框上或堂前的柱脚上,贴上写有“百无禁忌”的春联,以免小孩子讲一些不吉利的话忌 晦1、担肚妈妈(孕妇)不能吃兔子肉,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孩子是豁嘴巴2、屋前屋后栽树有讲究,叫做“前不栽桑(丧),后不栽桃(逃)”3、抬头看见高处有蛇,要赶紧脱下鞋子,用力向上抛去,务必超过蛇的高度,或者拿把梳子梳头,嘴里念道:“你的脚没有我的发多”,否则有灾难临头4、人出远门,早上起来闻喜雀叫是好兆头,乌鸦叫不吉利;若遇眼皮跳,有“早跳喜,中跳财,晚跳祸事来”以及“左跳财,右跳祸”的说法5、围着桌子吃饭,不能空下席,因为只有在请祖宗时才空下席6、小孩不能在家中撑伞,在家中撑伞会长不高7、家中孵鸡如果碰上全部是溏子(无孕不出鸡或死鸡),会被看成家运不利。

      民间有说法:“上半年一窝鸡,下半年一缸酒(糯米酒)”8、不能打死猫,说是一个猫有7个鬼(其实是让小孩爱护动物)9、给新娘子缝被,线不能打结,要一线到头否则,夫妻会磕磕碰碰,怕不能白头到老夫妻不可在岳父家同床就寝,说“夫妻吻吻嘴,黄金变成水”10、酒席上请客的鱼叫“碗头鱼”,不能动筷子,要完整地留给主家,否则主家不能“年年有鱼(余)”11、妇女不能从扁担上跨过去,否则,挑担人要生担肩疮12、开饭时不能用筷子敲碗,敲碗一说是骂天,大逆不道饭粒不能掉在地上,否则要遭雷公菩萨打(教育子女爱惜粮食);吃饭时不能砸嘴,砸嘴是猪吃食的习惯,不文明13、探望病人要在上午因上午属阳,下午属阴,下午看望病人不吉利14、新建桥梁封顶时,有人喊名字不能答应答应了会被阎王抓去顶桥脚15、家中来客忌扫地,扫地有“逐客”之嫌16、正月初一不扫地,以免扫掉财气17、桑树不能出扁担,槐树不能做犁桠头,谓之“肩不挑桑,牛不拉槐”18、年轻死者(俗称少死鬼)出殡时,所经之处,家家门前要竖一把苗帚“撵鬼”;路边果树上挂一条红布,以免树被“冲死”,并且出材时要快,免得阴魂停留节 日节日有法定节日与传统节日之分,这里所记述的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喜庆之日,体现全民族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文化理念,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和广泛性然而,由于各地自然风俗和人文观念的差异,过节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在节日庆贺习俗活动中,南边北边也不完全相同正所谓“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总体呈现同中有异一、春节春节俗称过年,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共3天节日虽只3天,而节日的活动则要延续很长时间民间有“三天大年,四天小年”的说法关于过年的来历,民间流传一段有趣的传说就是在远古时代,有一种猛兽叫“年”,常在腊月三十夜下山吃人,闹得人心惶惶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的东西和巨大的响声,于是每到腊月三十这天,就在村口燃起毛竹篝火,使烧着的毛竹发出红通通的火焰和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吓跑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紧闭门户,门前挂上红色的物件,一家人聚在一起,坐等天亮第二天早上,太阳出山,“年”不敢久留,纷纷逃回山中人们出门相见,都说“恭喜恭喜”,互相道贺,庆幸又一次逃过了“年”的伤害这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过年的习俗年初一见面道喜,本来是互贺逃过生死一劫,后来改说“恭喜发财”,可见钱财在人们心目中逐渐升级起初用烧毛竹发出响动,后来在竹管中装上芒硝,点燃爆炸,叫做爆竹。

      纸和火药发明后,用纸卷裹上火药引爆,叫做炮仗就这样逐步演变发展到现在的烟花爆竹门上挂红色的物件,后来演变成挂灯笼和贴春联春联起初叫桃符传说东海度朔山上长着一棵大桃树,树下住着神荼、郁垒二神,专门负责捕捉妖魔鬼怪,非常厉害并说,他们在捉到魔鬼后,就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有人就在桃木上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钉在门上辟邪消灾,人们叫它“桃符”到五代时,蜀主孟昶别出心裁,在过年时用桃木板刻上两句诗对挂在门上,一句是“新年纳余庆”,另一句是“佳节贺长春”以后很多人学着做,就逐渐演变成现在用红纸写的对联据传,明代朱元璋很重视写对联,每年除夕都要给大臣们送对联从此,贴对联的习俗,在民间更为风行至今为什么要在贴春联的同时又贴上“福”字,说法有几种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姜太公在封神时,忘掉了自己和老婆,因此给自己封了个年菩萨,给老婆封了个“穷神”因为他老婆是自寻短见死的,到谁家都不受欢迎,所以封了她个“穷神”姜妻不高兴,气冲冲地说:“你封我个穷神,叫我到什么地方去?”姜太公说:“你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就是有‘福’的人家不能去!”从此以后,老百姓为了躲开穷神,就在自家门框上贴上个“福”字现在有的人家故意将“福”字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