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在青岛实施的自由贸易政策研究.doc
11页德国在青岛实施的自由贸易政策研究杨来青德国在青岛租借地实施的自由贸易政策,是特殊历史环境下出现的特殊贸易 政策范式,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德国推行的自由港或自由地区制度在青岛历史进 程中,该政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近代中国历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青岛租借地自由贸易政策出台的背景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如何在青岛设美征税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898年3月6日签订的《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中国原有税 卡设立在德国租地之外惟所商定一百里地之内,此事德国即拟将纳税之界及纳 税各章程,与中国另外商定,无损于中国之法办结疽德国虽然在《中德胶澳租 借条约》中没有明确表达其意旨,但此时其将要在青岛租借地实施的自由贸易政 策已有腹案史料表明,德国策划在中国占领根据地的初始阶段,并没有预先确定实行自 由贸易或者自由港政策的预案1896年11月28日德国外交部一份文件曾提到: “如果将厦门转移给德国占领,……要把中国海关移至大陆既然因偷运的危险而 将不旦实际,而如留它在德国区域内或由德国代征关税而记在中国政府账上,也 因实际执行的困难而儿乎是不可能的之可见在这段时间,德国主要考虑的是如 何占领中国土地问题,而没有顾及如何管理和经营这块土地,更没有策划一个成 熟的贸易政策。
在策划和特别是实施侵占青岛的过程中,德国在青岛租借地经济政策的态势 逐步明朗德国外交大臣布洛夫在1897年12月17 口致俄国驻柏林大使的机密 私函中,吐捋了德国在谈判中的要点,对在青岛租借地建立中国海关提出明确的 处置办法:“我们要求的要点如下:以长期租借占领接近胶州湾边上的地区,这 些地区将围以一个中立化的区域;……我也得坚持指出一件次要之事,但在这方 面我们也预期会遇到顽强的抵抗我是指替代中国政府征收胶州到内地货物的进 口税而言因为赫德爵士所领导的中国海关实际是个英国的机构,我们也愿意在 我们区内有一个同样的组织,同样为中国政府征收服务,但由一位德人领导,华袁荣叟著,《胶澳志•卷一 •沿革志》,第7页《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孙瑞芹译,商务印书馆I960年出版,第125页 人协助疽’3到1898年2月8日德国外交大臣布洛夫在德国议会发表声明,代表 德国政府公开声称:“胶州作为一个自由港最符合致德国将来的利益实际上 是在没有束缚德国行动空间的前提下,间接表明德国政府在青岛租借地将要实施 的自由港贸易政策在中德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后,1898年9月2日德 国正式宣布青岛为自由港,正式实施自由贸易政策。
德国在青岛建立自由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一般认为是借鉴英国在香港实 行自由贸易政策获得成功的经验但是,仅从借鉴而言,德国并不缺乏经营自由 港的经验,德国港曰汉堡早己设立自由港.德国的出发点归根结底还是服从于国 家利益,也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青岛租借地自由贸易政策是德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国国家战略 目标决定的,其核心是在东亚巩固和扩张德国势力范围,与西方列强抗衡德国 侵占青岛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着眼于在东亚建立军事基地,二是在东亚建立 一个商业根据地早在1895年9月15日,德国外交副大臣在致驻华公使的函件 中明确地表述了上述观点:“阁下报告中也顺便提到的问题,即我们能否利用东 亚目前的政治形势在该处为我们的商业和舰队占据一个适当基地一点,在此间曾 引起详细的讨论这一目标木身,当然绝对需要 5在1897年12月19日德国 外交大臣布洛夫致德国驻英大使的信件中,这一观点表述的更加清晰:“为德国 在东亚多方面的利益,通过获得一个中国海港,来得到一个领土的据点作为许多 德国船只、船坞及与内地交通之用一一这个思想己多年来在此间成为我们详细讨 论的对象……在一切考虑到的地点中,大家逐渐认识到胶州湾存在的顾虑最 少” &在实践中,德国在青殖民当局也是积极贯彻这一战略目标的,“胶州海军 管理部门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首先着眼于经济方而。
在不损害该地区作为舰队基 地的军事上的重要作用的前提下,对这一地区的未来具有决定意义的是:首先把 它发展为一个商业殖民地,即发展成为德国商团在东亚开发广阔销售市场的重要 基地 《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第199页《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第220页《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第97页《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第204页《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1898-1899]》,第28页,青岛市档案馆馆藏资料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也是德国出于国际斗争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外交策略,有 助于缓解列强,特别是英国对德国占领青岛的不满虽然德国在确定将青岛列为 占领地点时,己经考虑到这里远离英国和俄国的利益范围区域等因素,但英俄等 国还是认为德国的行动影响了自己的利益,英国认为德国打破了其在华的利益格 局,俄国认为胶州湾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法国也采取了反对的态度,导致 德国占领青岛过程中遇到来自列强的阻力,虽然这种阻力不是建立在维护中国权 益基础上的为消除上述影响,德国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作为在青岛租借地实施 的经济政策,以开放化解列强的疑虑,减少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声音。
德国外交大 臣布洛夫在1898年1月5日致德国驻伦敦大使的电报中提出:“可以假定,德国 第一次行使这个临时性的主权可能是宣布胶州为一个自由港,我们将设法使胶州 成为东亚自由贸易的最重要地点之一在这方面,我欲极机密地着重指出一个特 点:即在交涉过程中,俄国曾经向我们也曾向华人竭力想促成胶州只对德国商业 开放,而不对一般商业开放但既然俄国商业并不存在,而它却要作这些惊人活 动,也许只能作这样解释:即如果德国在东亚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就将使我们与 英人发生紧张关系从这点出发,我听阁下自由决定您是否并在什么地方应趁机 向英人表示:在欧洲以外的国际贸易中,德国将随从那些曾经使英国获得巨大成 功的自由主义原则 &德国驻英大使哈慈菲尔德将上述态度告知英方后,得到英 方“英国利益并不因我们居留胶州而遭到损害” 9的回应实施自由港政策也是德国推动青岛租借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之一香港建 立自由港遇到的问题给德国以启示:“他们必须设计一•种新的方案,能为商人们 提供方便,让他们向中国政府尽到纳税的义务,同时乂不致于侵犯青岛作为一个 自由贸易港应当享受到的一切物质利益这个方案的核心是维护和拓展德国的 利益,其措施有四项:首先是牢牢把持胶海关的控制权。
在谈判设关征税办法过 程中,德国将允许中国政府在胶澳租界区内设立海关机构与三项先决条件挂钩: “(一)应拣派德国人担任海关税务司;(二)所有该口之各项货物一律应归该 税务司办理;(三)税则一律宣照通商税则无异"此举不仅可以控制青岛经济 命脉,而且可以确保德国输入输出青岛的大批物资免税,降低了经营青岛的成本 二是防止在青岛租借地附近出现与其进行经济竞争的城市德国竭力避免在德国 占领区外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商业点”,“把所有经济上有价值的因素……都尽可 能地吸引到德国区域来”七德国采取的方案“避免了在双方边界上不必要出现 一个新兴的边界城镇那里对于出口货物则需要存储、分级挑选和重新包装的场 所,并且亦需要在缴税之前,成交货物,那里对于己经交纳进口税的货物,则乂 必须零星地销售——所有这些情况,无疑地会把青岛的商业转变流通方向,以至 妨碍这个新兴口岸的发展前途3三是吸引外商、特别是德商来青岛进行贸易和 投资活动商人们在这里免税设立了存放他们从祖国购进的外国货物的栈房, 这里也可以免税进口中国内地出产的矿产品、煤、铁和矿石无需交纳海岸税,8《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第217页9《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第221页。
《帝国主义与胶海关》,青岛市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44页11《青岛市志•海关志》,新华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9页12【德】余凯斯著,孙立新译,《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156 页13《帝国主义与胶海关》,第M页这里便可由其它中国港曰输入诸如棉花、蚕茧、皮革、羊毛等原料 ”加上租借 地内的土产品和加工品一律免税,有利益吸引外商来青岛投资,促进工业发展 四是聚集华商的财力在德国远东经济势力总体上还比较小的情况下,吸引华商 参与青岛经济的发展,也是德国考虑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之一德国当局认识到“正 象想到的那样,对内地的进口生意大部分是由中国商人经手的将那些得力的中 国商人吸引到这里来看来是对青岛经济繁荣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正象所有其它 沿海口岸所充分证明的那样,如果没有中国商人,贸易的持续兴盛是不可想象的 把他们吸引到我们这个年轻的贸易口岸的身边,并使他们长期呆下去,这也是符 合德国商人的利益的事"《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1898-1899]》,第17页 《胶州发展备忘录[1998-1999])>,第19页 《帝国主义与胶海关》,第105页”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临字47全宗1目录483号卷,第71页中国政府对德国在青岛采取的自由港政策采取了被动接受的姿态。
中国海关 设于青岛租借地,而•且还按照合约为中国政府征税,起码从表面上维护了清政府 关税主权的“尊严”,而且这一•做法也有利于避免日后中德之间的边界摩擦,“他 们认为将来在边界上会发生大量走私活动,尤其是侦查军火鸦片等缉私活动,需 要建立一支巨大的海上警察队伍,这不仅要干扰进行合法贸易的往来船只,而且 也会象香港和澳门一样,双方政府经常为此发生摩擦,损害了双方的关系疽比青岛租借地自由贸易政策的初始框架1899年4月,德国驻中国公使海靖和中国海关税务司赫德签订了《会订青岛 设关征税办法》,胶海关颁行了《胶州新关试行章程》,以具体实施自由贸易政策 据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给清政府总理衙门的报告,《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 的核心内容有五项:一是“该关所用洋员,应由总税务司由各处新关人员拣调德国人前往实 际上德国在筹划自由港政策时已经明确把这一要求列为必要前提,早在1898年 8月15日,德国人阿里文已经由宜昌海关调来青岛筹办设关事宜,随后海关总税 务司署乂调派洋员4人、华员8人来青,协办设关此条不过是在字面上确认了 德国把持胶海关用人特权而已二是“德国界内所产务物出口时,毋庸纳出口税;界内所用之物进口时,毋 庸纳出口税。
这一内容载明了德国在青岛租借地范围内建立自由港的意旨,即 德国租借地内所用一切商品得到了免税的优惠政策随着德国势力的扩张,免税 区域实际上突破了条约的限制,如德国的山东铁路公司于1899年10月还取得了 铁路物资免税进入内地的权利三是“中国土货经德界出口者,并经过德界入内地之进口货,若由洋式船只 装运,应按照通商税则完纳税项;若系华式船只,应按向遵之中国税则办理疽’ 此款对胶海关征税办法予以约定,明确了洋关和常关税收的界限四是“凡通商各关监督应办之税务各事,暨办事之权,均归各关税务司一人 掌理该税务司所发入内地买土货之报单运照,暨运洋货入内地之税单等照,均 与各关监督所发者无异此条明确规定海关大权集于税务司一人之身,也就是 说德国通过任税务司的德人之手将胶海关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五是“所定办法各节均属试办,若日后查有应行修改之处,即可会商改订疽 该条表明,中德双方对上述制度是否可行并无把握,日后的情形证实这种认识是 符合现实的《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是以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制 度通过对比英国在香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分析两国之间在控制和掠夺中国经 济方式上的差异,我们会更加清晰地洞悉德国的用心所在。
英国1841年1月29日占领香港后,在英国商务总监督兼全权公使义律和钦 差大臣琦善签订但最终未经批准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