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稹《菊花》赏析.docx
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元稹《菊花》赏析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下面是元稹《菊花》赏析,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解释 ①秋丛:指丛丛秋菊 ②舍:居住的房子 ③陶家:(陶渊明)的家 ④遍绕:环绕一遍 ⑤篱:篱笆 ⑥日渐斜:太阳逐渐落山 ⑦尽:完 ⑧更:再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围着房屋,看起来类似诗人陶渊明的家围着篱笆参观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由于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由于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步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观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其次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其次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安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爱好诚恳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弥漫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画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入夜溜达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领略诗人爱菊的理由这两句以否决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活力诗人喜欢生活、喜欢自然,这四季中结果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启程,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结果凋零的固执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固执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高明,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别致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斟酌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陪衬它的优秀品格,巧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简朴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巩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拓展阅读:元稹:诗写得再好也是一只政治动物 除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那首外,元稹还有一首悼念亡妻的诗也很经典,其中还产生了一个名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只是这句话已被现代人习惯性的严重歪曲,我们先看诗 《遣悲怀》之二 过去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过去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过去开玩笑设想的一些谁先走就怎样怎样的事,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生在了眼前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为了怕睹物思人,我把你的衣服都布施送给别人了虽然衣服已经快送完了,但你做衣裳的针线盒我还是舍不得开启。
“行看尽”,就是眼看快要完了这两句太煽情了,令读者感同身受,催人泪下啊!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由于憧憬你,爱屋及乌的我对你生前的婢仆也特别怜爱我这段时间还经常梦到你,梦到你我便为你焚纸烧钱,怕你在下面受苦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死别,纵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之后,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更是悲伤啊! 要知道,那时候元稹的官已经做到监察御史,比之前的条件好多了,可出身富贵的韦氏却没能跟着他享什么福,而且他在成都出差期间还彻底出轨(肉体和灵魂都出,出得很彻底),和薛涛同居了三个月,想来元稹对此也多有歉意,所以才会有此句 “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是元稹思念亡妻之语,想到以前贫贱时的旧事,四处都很悲伤百事”是泛指以前的点滴往事,但现在那么多被误读为,夫妻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每日吵架,呵呵,也算一种解释吧! 前面屡屡提到过薛涛,这里也顺便说几句薛涛其实是个歌女,但可不是一般的歌女,她和当时好多大官、大文豪都有不寻常的关系,包括韦皋、武元衡、(白居易)、杜牧、张籍等,当然纠缠最深的还是元大人。
由于文才过人,薛涛在文化史上名气超级大成都有个望江楼公园就是为纪念她修的,望江楼里有一副对联,是光绪年间的四川总督刘秉章写的: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批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这个评价分外高,认为薛涛完全有资格和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平分秋色,其影响可见一斑! 薛涛本是官宦之女,由于她父亲薛郧亏空钱粮,她受牵连被没入乐籍,成为官妓当时的剑南节度使韦皋察觉了这颗明珠,更加将她召到府中侍宴赋诗,薛涛即席赋就《谒巫山庙》,诗中写道: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这里又提到“巫山云雨”的典故,所以元稹那个巫山毕竟是不是说他老婆还两说,但他说是,我们权且就信他一回吧!呵呵 湖南书法名家曾利平作品 韦皋看罢,拍案叫绝,俨然破格向朝廷举荐她作“校书郎”(一说为武元衡所奏)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这项工作的门槛却很高,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元稹、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做起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女子承担过“校书郎”。
在薛涛众多恋人中,元稹理应是她爱得最深也伤害她最深的人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访地方他久闻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现在绵阳一带)相见与元稹一见面,薛涛一下就被这位小她十岁的“小弟弟”俊朗的外貌和卓越的才情所征服 人到中午的薛涛,爱情之火一经点燃,显得比少女还要炽烈想见后其次天,她就天真地写下了《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这完全像情窦初开的少女写的,所以《(诗经)》里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成说也”!这个“说”其实是通假“脱”,是说男人陷入爱河,还犹可解脱,而女人一旦陷入爱河,就分外危害,不轻易解脱了!公然,同居了三个月,薛涛的春梦就该醒了人家元大人由于工作关系务必回洛阳,接下来就只能靠写信以解相思了 开头一段时间,元稹还是“青鸾有信频频寄”,薛涛当然分外冲动,两个出名诗人的过招都能挠到对方的痒处薛涛为了便当写(情诗),还改造了造纸工艺,研发了一种情诗定制彩色信笺,后世人称薛涛笺薛涛造纸所用的那口井被后世称为“薛涛井”,整个望江楼公园就是依托这口“薛涛井”而打造出来的,所以薛涛在文化史上的名气也不是浪得的。
可是后来元稹逐渐开头疏远她了理由很简朴,元稹是个政治动物,他永远不会娶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歌女,去断送自己的政治前程的怅然,薛涛开头没能熟悉到这点薛涛终究也不是小女生了,看穿了逢场作戏分分合合的她,最终选择了以一袭灰色的道袍谢幕,坚守内心结果的那点清白 元稹后来还娶过两任老婆,怅然再也找不到当年韦氏那么既贤惠,又有背景的女人了,因此也只能是“曾经沧海”渴了凑合喝点水吧! 虽然后来元稹先是通过严绶攀附上了宦官崔潭峻,后又通过攀附宦官魏弘简成为了宰相,但朝中官员,对元稹急功近利、攀附权贵的行为多有非议任命诏书公布的时候,朝野里一片讽刺之声,揭穿、攻击他的人不绝于耳 没过多久,元稹就成为宦官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不到一年就黯然下台了 理应说元稹在官宦生涯的后期,还是在努力挽回自己不太光芒的政治形象的在元稹生命中的结果10年里,他根本上被排斥在朝廷中枢之外,主要在浙江和湖北等地做地方官在职权范围内,他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改革,譬如改革税收制度、兴修水利等但由于他的名声一向不好,他所做的事情照旧得不到理解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元稹这个人从来没有操守,做这些事情依旧是有所图。
所以后来他抓住了一个机遇当宰相,朝中照旧人心不服,当不到一年就下台了 理应说这次下台对他的打击还是很大,从小便梦想出人头地的他,当最好的机遇惠临之时,却察觉根本无力把握 下台仅仅一年之后,53岁的元稹就突发暴病身亡,终止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