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新视野.docx
9页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新视野 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仅为认识这项改革开启了新的视野,而且为推进这项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要着眼于更好地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也要着眼于更好地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经过近30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1999年以来连续4年的全面推进,这项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项改革逐步从高潮转入了低谷,甚至在一些地区和高校出现了“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这项改革已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正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仅为正确认识这项改革开启了新的视野,而且为推动这项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视野 《教育规划纲要》不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而且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做了科学规划,也为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道路、理论、制度开启了新的视野。
1.高校后勤改革的道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最早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学校所在地方的党政领导机关要把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责任担当起来[1]在此之后的近8年间,我国的高校后勤系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主要借鉴了国有企业领域改革的一些经验,对高校后勤服务领域实行了以经济承包为主的改革模式,通过引入经济管理手段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益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尤其是社会第三产业开始迅猛发展在国家大的经济环境带动下,高校后勤服务产业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高校后勤改革逐步进入了一个转体制、转机制的时期一方面,一部分高校后勤系统在经济承包的基础上逐步尝试推行模拟企业化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一部分高校后勤系统开始尝试创办某些新的经济实体或注册成立后勤服务企业,通过推行模拟企业化运行或企业化运行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由此产生了“小机关大实体”或“小机关多实体”等后勤改革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推进,高校后勤的“瓶颈”制约作用逐步显现,因此从1999年底开始,以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为标志,高校后勤改革进入了一个全国性的改革阶段,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步骤和政策措施,甚至提出了3年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目标上海会议关于高校后勤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后勤系统成建制地与学校行政体系分离,组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经济实体,同时强调引进社会力量,逐步开放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推进政策,促进后勤服务实体健康运行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又连续3年分别在武汉、西安、北京召开了第二、第三、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上海会议提出的目标与任务做了进一步的推进和落实遗憾的是,上海会议至今已经整整过去了14个年头,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任务不但没有按时完成,而且至今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因而自2005年以后,高校后勤改革开始由一个轰轰烈烈的全国性推进的局面逐步转入了一个徘徊不前的局面,甚至有的高校宣告后勤改革失败,退回到上海会议之前的状态;社会各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质疑也开始多起来,高校后勤改革的路到底应该怎样走,不仅困惑了高校后勤系统的工作者,也困惑了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为解开这一困惑提供了新的有力依据。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2],这不仅说明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道路从国家层面做出肯定,而且表明这项改革从此上升到国家制度设计层面,同时也意味着这项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高校后勤改革的理论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理论是在改革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是改革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也是指导改革深入推进的理论基础伴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推进,围绕为什么要进行后勤改革,改革的方向、实质、原则、形式、路径及高校后勤改革的一些基本问题,高校后勤理论界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并且在对这些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中总结、提炼出高校后勤的基本理论 我国的高校后勤事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不仅从一开始就打上计划经济的烙印,而且肩负着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宗旨高校后勤改革既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反映,也是高校办学模式转变在后勤领域的具体表现,更是高校对后勤服务资源需求和供给之间矛盾相互作用的现实结果因此,高校后勤改革的实质是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变,既是高校后勤服务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校后勤改革的目的不是高校不要后勤,也不是高校不办后勤,而是要把高校后勤办得更好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而不是简单地市场化,是要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和市场化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后勤服务,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校后勤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多种实现形式,其中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和高校后勤组织的企业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基本实现形式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总量的相对稳定和高校后勤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后勤领域的基本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由改革前的高校后勤服务资源供给总量不足的矛盾逐步转化为优质高校后勤服务资源不足的矛盾,高校对后勤服务资源的需求从单纯资源总量的需求转向了资源内在质量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际上就是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能满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核心就是要提高后勤服务资源的优质化 3.高校后勤改革的制度任何成功的改革都依赖于完善的顶层制度设计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后勤改革顶层设计不足的矛盾凸显,特别是许多深层次的制度壁垒和障碍逐步显现,事实上这正是导致高校后勤改革从高潮转入低谷的直接原由。
面对改革中出现的困惑,教育部近年来通过各种形式列举了大量事实,总结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巨大成就,强调“坚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不能动摇”,同时阐明了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架构,强调要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推进高校后勤改革《教育规划纲要》将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纳入了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不仅说明高校后勤改革顶层制度设计有了结果,而且表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此有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保证据此,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以做出两方面的基本评价:一方面,社会化作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已经被近30年来的改革实践所证明:另一个方面,社会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由高潮转入低谷恰恰是这项改革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现实表现可喜的是高校后勤改革不再是一项孤立的改革,而是已经将其纳入了现代大学的制度框架,高校后勤改革的制度设计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也充分说明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识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契机 《教育规划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毫无疑问也是指导今后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总方针,《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也为破解目前改革中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契机。
1.推进高校后勤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第十三章阐述的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其中第四十条的核心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则是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予以明确的由此可以看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已经列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而且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无疑这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识和推动具有里程碑意义突破传统观念,《教育规划纲要》并没有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放在管理体制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的内容中《教育规划纲要》的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针对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办学体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公办和民办之间的关系而将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前两者区分开来,有利于厘清改革的逻辑与思路,有利于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下建立新型的高校和后勤之间的关系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的方向不会改变,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进和扩大社会资源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方向不会改变 虽然《教育规划纲要》中对如何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展开,但是不难看到,今后一个时期高校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同时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然包含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和后勤之间的关系,而其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的高校后勤是要为高校稳定、高校育人提供优质、高效、坚强的服务保障,是一个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坚持教育规律的高校后勤。
高校后勤在坚持市场化运营过程中,其固有的公益性不仅不会改变,而且在未来的改革中会进一步加强 2.推进高校后勤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现代大学制度源于西方,规范高校及其后勤组织之间的关系原本就是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只不过在当代中国高校及其后勤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具改革的特征我们知道,现代大学制度是保护大学精神得以实现的制度,是用以规范大学内外关系的规则和运作机制,显然现代大学制度不是专指某一个国家的大学制度,它与现代大学一样也是一个总称,它反映的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要求[3]一直以来,西方现代大学制度除了体现现代大学精神和必须的大学立法以外,还必须确立大学章程、内部制度和包括后勤组织机构在内的组织架构,确定包括处理学校和后勤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内的人事、财务、采购、服务设施等等各种关系的准则,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这对我国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从西方现代大学的章程有及和章程直接相关联的具体细则的内容和结构来看,包括后勤服务体系管理运行机制在内的大学运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虽然有的具体细则和章程是分立的,有的两者是一体的,但无论何种形式都明确了学校与后勤之间的关系和处理准则。
如《斯坦福大学行政管理指南》就是一个涵盖了后勤服务组织和后勤服务管理运营机制在内的章程,其中第八章“大学服务设施”,对后勤服务方面的会议政策、会议安排、会议设施、会议住房和其他各方面的服务标准、服务收费、注意事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4]日本《东京大学宪章》和《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组织规程》也分别就财务管理、教育研究环境、医疗服务体制和其他后勤服务相关的组织及运营做了明确的规定[5]由此可见,虽然西方现代大学的后勤服务高度社会化,但是和大学密切相关的内部后勤服务组织及运营一般也都纳入大学内部制度框架和范围 纵观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质上都是当代中国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宏观背景下,集权管理体制向分权管理体制、大学行政化运作向去行政化运作的转型[6]大学组织的变革是宏观社会变迁的使然,同时大学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