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pdf
9页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 古诗二首1 4 古诗二首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 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 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很多诗人写洞庭湖, 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全诗纯然写景, 既有细致的描写, 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望天门山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 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 短短四句诗, 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 对峙如门的英姿, 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 孤帆远来的美景, 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五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3. 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歌的意境,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4.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3.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4.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精品 p d f 资料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学习资料 精品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 - - - - - - - - -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 古诗二首2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 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重难点分析:体会诗的意境美 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歌的意境,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 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 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初读对比,把握诗境1. 自由读两首古诗,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望天门山)2. 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首诗,简介作者 从写作的题材上体会这是两首写景的山水诗作4. 抓题目中的“望”字,引出成语或诗句加深对“望”字本义的理解望:看,往远处看由“望”字入手,引出成语加深对“望”本义的理解如“望梅止渴、望而生畏、望尘莫及、望眼欲穿、望而却步、望子成龙、望风而逃”等这样一来对“望”理解更深入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两首开课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解课题,明作者,读诗句,作比较形成合力,使学生把握共性,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精品 p d f 资料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学习资料 精品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 - - - - - - - - -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 古诗二首3 诗,找一找诗人都望见了什么?从哪里能够看出诗人是在远处望洞庭、望天门山,也就不是什么困难了5. 汇报交流各自所发现的两首古诗中描写的不同景物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学习望洞庭 。
过渡: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整体读,感知美1. 欣赏洞庭湖美景画面2. 多媒体出示 诗和音乐,教师范读3. 自己练读4. 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二)理解读,洞察美1. 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呢?2. 学生各抒己见3. 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 :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 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 凭借课文插图, 叙说古诗大意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精品 p d f 资料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学习资料 精品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 - - - - - - - - -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 古诗二首4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 “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质疑: 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 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 背诵古诗,水到渠成三)对比读,深化美 1. 投影映示:望洞庭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 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诗中有画, 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还可以引发学精品 p d f 资料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学习资料 精品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 - - - - - - - - -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 古诗二首5 3. 自由理解的基础上, 同桌交流。
4. 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 ,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 再读原诗,深化美四)延伸读,升华美1投影映示: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 陶题君山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方 干题君山 2. 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 教师过渡: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4. 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 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 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 峰,就是 72 位螺姑娘变成的又相传 4000 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 忽闻禹帝已死于苍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 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 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
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 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 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天门山的美景,感受江水的气势精品 p d f 资料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学习资料 精品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 - - - - - - - - -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 古诗二首6 梧(今广西梧州市) ,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 “湘妃竹”,也叫“斑竹” 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 民间有诗曰: “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 ”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 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 “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
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 “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 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 说: “普天之下,唯我为君 ,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 0.8 米,字迹依稀可辨, 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第二课时导入: “我们一起感受了刘禹锡笔下洞庭湖的静美,那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一、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 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精品 p d f 资料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学习资料 精品 - - - - - - -第 6 页,共 9 页 - - - - - - - - -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 古诗二首7 受天门山的壮美。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 “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 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