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oc
10页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为例2006中文本科班 黄忠像摘要:我们从对语文新课标的解读中可以发现关于口语交际教学有以下新的理念:紧跟时代,着眼未来;三维设计,整体提高;多维互动,引领实践;遵循规律,便于落实为体现这些新理念,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在口语交际内容的设计上也尽量体现出生活化、情境化、多样化、策略化、完整化等新的特征要实践这些新理念、体现教材新特征,必须创新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关键词:口语交际:课程目标;教材特征;教学策略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知识、思维、性格、人文关怀、组织才干等诸多方面,是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反映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并将它列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遗憾的是,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标精神没有吃透,对教材特征把握不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更谈不上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方法的创新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只有依靠专题学习研究,特别是坚持不懈地校本修研下面是笔者初步学习研究后的点滴体会,仅供广大同仁参考一、确立口语交际教学新理念我们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不难发现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以下新的理念:1、紧跟时代,着眼未来。
《语文课程标准》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和时代的要求这是因为,“口语交际”作为“听话· 说话”的发展,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并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而这种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也正是现代和未来公民适应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社会所必需的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会文明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用语言去打动他人”“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等口语交际课程目标,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是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2、三维设计,整体提高新课改背景下诞生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的,“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置也不例外比如,第一学段目标要求“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第二学段目标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目标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等,都体现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导向。
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信息交际活动,口语交际素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建构中的能力(较之于以往的“听、说”静态目标,口语交际目标更偏重于在动态中发展学生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口语能力——这就是“交际”一词所包含的特定内涵)因此口语交际还重在参与交际过程,这一点在第一学段目标(“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学段目标(“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第三学段目标(“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中都有明确具体地体现同时,“口语交际”课程目标还对“口语交际知识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倾听,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抓住要点;表达,要求学生会复述、讲述、转述,由简单地说到讲得清楚、明白,再到有中心、有条理;应对,是在交流、交际中的表达,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将多方面的目标要求整合交融,为的是整体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他们的人格素养3、多维互动,引领实践口语交际”的行为外在表现虽然都是“听和说”,但是“交际”的内涵要远远大于单纯的“听和说”况且,无论是“听话”还是“说话”,原“教学大纲”中都只提单向的目标(如“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理解内容”;“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没有强调“交往”“交流”“沟通”“合作”(即“互动”);而《语文课程标准》则特别强调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对方”意识,也就是强调要在人际交互作用、思维对流的情境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这里的“倾听”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请教”体现了虚心的态度、“商讨”体现了求实的作风。
口语交际”的课程取向除了强调互动性(含合作性、对话性)外,还突出了自主性特别是实践性(也就是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语言实践中才能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提高)这是因为,第一,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有关口语交际技能方面的知识是理论上的,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课堂的模拟训练也不能等同于生活实践,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以生活中真正的角色身份去说话,他们无法面对突然变化的感情,临场应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第二,日常生活是学生运用口语交际最广泛、最频繁的领域,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要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4、遵循规律,便于落实这一理念(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选定“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比如,根据“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这一目标,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安排“听故事、讲故事”“听童语、演童话”之类的教学内容;根据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量”的目标,我们就可以设计“向别人请教”“学会商量”等教学内容。
有些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独特视角还为“口语交际”教学提示了清晰的教学实施策略,比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这一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就是要求教师教学时要在让学生“听”别人说话上下功夫,先引学生“会听”,在“听会了”的基础上再转述二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要求也呈螺旋式上升状态安排,有利于操作落实比如,关于说普通话的目标要求,在第一学段中提“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用普通话交谈的习惯”,到第二学段中则提“能用普通话交谈”;又如,关于听说方面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要求“能认真听到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要求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到第三学段则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这些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结合,为具体落实提供了操作的抓手二、把握口语交际教材新特征1、内容生活化,实用性强为充分体现“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这一口语交际课程的新理念,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在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选定上努力体现着“口语交际与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富有时代特色,针对实用性很强。
也就是教材内容源于生活,充分挖潜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同时又服务于学生生活,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学习有用的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做到真正能交际、能互动起来该课标教材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设计,在1-2年级是通过“语文天地”中话筒、两人说话的图标来表示,趣味性强,到3-6年级则通过设立“畅所欲言”栏目,话题紧紧围绕课文或单元主题(一篇篇课文、一个个主题的文化性、时代性、生活性都很强)设计,不孤立地不着边际地安排交际内容,但口语交际的训练却贯穿在整个教学内容之中、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比如,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家》,在“语文天地”中就安排了这样的口语交际内容;1、照例子说一说(老师爱我,同学爱我,我也爱 2、连一连,依照例子说一说(小河鱼儿的家:我们、小学生、小鸟、白云、种子、树林、蓝天等);3、用家字口头组词,看谁组得多;4、同学互相介绍自己的家(提示:我家住在……等)这些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基础性、实用性很突出2、呈现情境化,趣味性强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情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
因此,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在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都十分讲究,注重将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口语交际话题情境化,大大增强了口语交际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一接触到口语交际内容(话题)就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也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的学习体验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色彩》,教材在“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栏目就设计了“说说颜色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这一口语交际话题,且配有生动形象的关于颜色的画面,情境性、趣味性都很强综合起来该版本口语交际内容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利用介绍类内容创设情境,如让同学互相介绍自己的家;观察雪景或者收集报纸杂志上面的雪景图片,说一说等二是利用故事类内容创设情境,如看图讲故事、想象编故事等三是利用活动类内容创设情境,如组织观察、交流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组织学生旅行或当导游讨论如何帮助残疾人或有困难的人等3、设计多样化,交际性强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脱离“交际”的谈话只是一种自我表达。
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都处于主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为此,课标教材在“口语交际”内容的设计上,注重形式的多样化、互动化,努力使教学内容本身体现出充分的交际性,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良好凭借这里以北师大版课标教材第二册的“口语交际”内容为例,其设计形式就可以归结为讨论、交流、情景交际、讲故事四种,互动性(交际性)都很突出比如,“讨论”这种形式就设计了“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公园里的动植物?(P39)”“一分钟能做什么?(P80)”“我们长大了(P92)”等话题;“交流”这种形式结合课文学习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看花灯》:文中写了什么样的花灯?你想做什么样的花灯?(P2)”“《水乡歌》:水乡什么多?你的家乡什么多?(P9)”“《春天的手》:春天到了,你身边发生了什么事?(P15)”等交流问题;在“情景交际”形式中,根据主题单元的学习内容,创设了“过年过节,亲友们来家里做客,你怎么做小主人?(P4)”“小组同学分角色表演乘坐公区汽车(P57)”等交际情景;在“讲故事”形式中,设计了“扮演老树讲故事(P26)”“听《大皮鞋的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P39)”“听老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P44)”等故事话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交际性强。
4、指导策略化,导学性强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十分讲究指导策略,注重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学会口语交际的真正本领,特别是该教材通过在“语文天地”中创设“金钥匙”栏目,循序渐进从口语交际的态度习惯、方法策略等方面给学生以具体全面地指导,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开放式地口语交际学习比如,通过“金钥匙”栏目进行讨论、发言的指导就有:讨论的方法、如何发言、如何做重点发言人、怎样总结相同和不同的观点、怎样做讨论的主持人、如何倾听、讨论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怎样做发言小结、如何对待讨论中的不同意见、如何更好地倾听、如何围绕中心展开讨论、如何准备发言提纲、如何作开场白、怎样说明自己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