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故宫博物院课件.ppt
20页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台北故宫博物院简介坐落在台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镇外双溪,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中国宫殿式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院前广场耸立由6根石柱组成的牌坊,气势宏伟,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内设有20余间展览室,现代化的空气调节、防火、防潮、防盗等设施,以维护珍贵的文化瑰宝院内收藏有自北平故宫博物馆及沈阳故宫,热河行宫运到台湾的二十四万余件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台北故宫博物院 外文名称:Taipeis National Palace Museum 类别:综合性博物馆 地点:台湾台北士林区外双溪 竣工时间:1962年 馆藏精品:散氏盘、快雪时晴帖等 藏品数量:60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二、台北故宫博物院建筑概况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
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距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经过 1.抗战南迁 故宫博物院于抗日战争的前夕,选择重要文物南迁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国民政府开始计划将博物院文物南运隔年,日军攻占热河、进逼北平,故宫理事会要求博物院选择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开始南运 1933年2月6日,北平戒严,华北情势告急,第一批南迁文物抵达上海,期间南迁文物共五批19,557箱,包含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单位文物的6,066箱隔年2月,公布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暂行组织条例,故宫改隶行政院,命马衡为院长 1936年12月,南迁文物由上海转运南京 台北故宫博物院 1937年1月,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8月,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南迁文物再由庄尚严等人第一批80箱南京文物迁至长沙;隔年11月再转运至贵阳安顺暂置(1944年再运往四川巴县) 1937年11月,第二批9,369箱以水路,经由长江至汉口;1939年5月再移往宜昌、重庆至四川乐山。
第三批7,286箱文物由那志良走陇海铁路运至宝鸡;1939年7月,再转卡车经汉中运抵成都,随后又运往峨眉古庙安置,成立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最后南迁至南京的文物,约2,900箱文物因来不及运送,滞留在南京 北平沦陷后,北平故宫仍留有许多文物,沦陷期间还在继续清点未曾登记的文物,并又广泛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南京国民政府下令还在北平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将留在文物菁华装箱,分批空运南京,马院长以各种理由推延装箱,以致于后来一箱也未运走 台北故宫博物院 2.文物迁台抗战结束后,杭立武向日本索回许多珍贵的图书和艺术品,随后运往台湾的精品文物之中就有这部分图书和艺术品包含了北平故宫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书画、瓷器、玉器,另外加上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422箱 国共内战后期,杭立武负责抢运这批故宫国宝至台湾,中华民国政府迁运台湾的文物本来计划共运送五次,但因战争形势突变一共只运了三次 台北故宫博物院3.台北建馆 文物落脚台湾初期,秘藏不示外人,社会各界要求展示故宫文物,曾被保管委员会拒绝 1965年,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现址落成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
台湾当局“行政院”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规程,规定设置“国立故宫博物院”,改直属于“行政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由故宫博物院保管使用,将来国家统一后,迁台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归并故宫博物院后,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开幕至此,运台文物才得到一个适当的保存环境 台北故宫博物院4.扩建19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开始兴建 1966年,第一期新馆左右两翼扩建工程完竣 1971年,第二期扩建工程从新馆两翼向前扩建完竣,陈列室面积达到8,777.41平方米1983年10月,成立“张大千先生纪念馆” 1984年,第三期扩建工程故宫新建行政大楼启用库房和展场建立恒温恒湿、防火防潮、防震防盗等措施保护,又仿乾隆养心殿西室书斋于正馆设“三希堂”隔年,仿宋明庭园设“至善园” 台北故宫博物院 199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提出改建构想隔年,第四期扩建工程图书文献大楼竣工使用,同年又增设“至德园” 2000年,杜正胜接任院长,计划进行第五期正馆扩充整建,并推动故宫南部院区之规划设立 2007年2月,正馆扩充整建工程完工,展览空间达到9,613.91平方米、非专业展览用之公共空间则增加至10,656.98平方米、行政空间增至8,852.69平方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四、著名藏品 1.藏品概要铜器6,044件 珐琅器2,510件杂项12,347件 法帖474件 瓷器25,423件 雕刻651件织品138件 丝绣306件清宫档案文献386,729册件满蒙藏文文献11,501件 拓片895件 善本书籍198,459册 玉器12,104件文具2,379件 绘画5,287件 成扇1,651件 漆器707件 钱币6,953件法书3,046件 善本书籍198,459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2.镇馆三宝 1翠玉白菜 2肉形石 3毛公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陈列于宿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宫,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攀爬两只红色小息的螽斯虫 台北故宫博物院肉形石 肉形石,顾名思义,是像肉之石,横看竖看,真的像肉,像东坡肉,像红烧肉据说,这是用不透明的玉髓雕成,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酷似一块新鲜猪肉,令人叹为观止 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1843年陕西岐山出土,有着2800年的历史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净重34705克。
因其鼎腹内铸有32行关于“册命”毛公喑(yn)的铭文,故名“毛公鼎”铬文有32行、共497个字迄今为止,毛公鼎是铭文最多的重器,自然便成了稀世瑰宝 台北故宫博物院3.其他珍品介绍 宝石红僧帽壶 通盖高19.2cm,口径长16.1cm,口径宽11.2cm,底径7.6cm 壶口沿呈三阶渐高边,形似僧伽帽,故名 器外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并带类似橘皮上的针孔气泡眼,口、足、帽沿边等出棱处,呈现白边,内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制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散氏盘 此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盘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直径54.6厘米,地盘直径41.4厘米,重21312克上刻西周晚期土地契约,共19行,357字所刻文字线条婉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台北故宫博物院莲花式温碗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 器作十瓣莲花形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台北故宫博物院结束语 此外台北故宫还珍藏着中华五千多年来创造的无数珍宝,是仅次于故宫博物院的我国第二大历史文物博物院是炎黄子孙五千多年来的智慧和汗水的积淀是一道浅浅的海峡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台北故宫博物院谢谢观赏!台北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