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6页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新月派新月派有成“新格律诗派”,指的是1923年成立于北京的新月社的一群诗人主要成员多是留学英美的文人深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著名成员有以诗歌创作的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理论创作的胡适、梁实秋等人新月社主要致力于新诗和新戏剧的理论研究和创作,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带有鲜明的唯美主义倾向新月诗派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31年随中坚人物徐志摩的去世而逐渐衰落2.新感觉派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海派文学的第二期,也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主要受日本同名文学流派的影响(2分)代表人物有刘呐鸥、穆时英、施哲存等新感觉派”是当时的左翼文人给他们戴上的(1分)新感觉派小说新在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都市,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表达东方大都市城与人的神韵,突出运用意识流、心里分析和蒙太奇组接手法,强调感官印象、心理刺激】3.觉新巴金《家》中的主要人物】4.《春蚕》茅盾作品】5、“三突出”原则 【A.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B.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C.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6、街头诗歌运动。
【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7、《人的文学》周作人1918年发表的一篇著名理论文章,是周作人对五四文学的突出贡献之一他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严肃认真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8、语丝文体见教材】9、新评书体小说赵树理针对文艺欧化倾向而创造的一种现代小说形式,它扬弃与改造了传统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方式、表现手法,目的是使农民为主体的中国读者所乐意接受,又能够反映现代生活,表现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
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扬弃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吸取了讲究情节连贯型与完整性的特点;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口语化,叙事简洁明快,富于幽默感】10、湘西小说沈从文小说的特色】11、政治抒情诗见教材】12、伤痕文学见教材】13、乔寓文学鲁迅对于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一种提法】14、青春型创作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的特点归纳(1分)代表作品是《激流三步曲》其特点是充沛的反封建专制激情,对五四自由民主的热烈向往,不羁的青春文风和热血的人物形象强力地感染着读者,叙事上重视情感的自然节奏,语言上不雕琢、不文饰,质朴而单纯其不足是内蕴较浅、主题直白】15、《野草》见教材】16、样板戏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
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第二批“样板戏”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样板戏”的许多原则和特征,如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等,都是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形成的,其样板化的过程,实际上只是这些原则和特征极端化和具体化的过程17、朦胧诗见教材】18、三个崛起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19、王利发《茶馆》中的人物】20、《大淖纪事》汪曾棋的作品】二、简答题1、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首先应作出对与不对的判断应该说,这种是违背实际的虽然这是毛泽东主席的话,但现在我们历史地客观地看,仍然可以也应该作出符合当时历史的判断至于“为什么”?大家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A、这与当时对国内外阶级斗争状况的错误估计有关B、这实际上是把文学艺术划入了意识形态,忽略了文学艺术对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C、有题材决定论的倾向,将文艺的题材等同于主题2.《三里湾》虽然也是歌颂合作化运动的,但却因没有表现出“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而受到严厉批评请问,所谓“两条道路”指哪两条道路?这部小说对两条道路斗争的 “消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采取这种表现方式的主要原因什么?【首先,应回答所谓“两条道路”是指“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然后,再说明这种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把两条道路的斗争写得尖锐对立第二,这种斗争主要是通过家庭人伦关系的变化的来表现的最后,还应说明其主要原因在于:作者较少受到当时流行的理论(意识形态)的影响,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思考3、王朔和老舍的小说都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题材,也都具有很浓重的幽默色彩,但又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为什么?【A、王朔是新北京的第二代移民,与北京的血缘要比老舍淡很多而且,他所熟悉的主要是北京的大院,而不是胡同,大院里的居民都跟他一样,不是地道的北京人这里的年轻人虽然也操一口流利的京腔,但也不是地道的北京话B、王朔的幽默不是来源于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而是来源于当下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C、此外,王朔笔下的人物不再像老舍笔下人物那样一本正经,而是竭力地玩世不恭,以流氓自居。
4、应该如何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待汪曾祺小说的意义?【A、散文化小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有过较大的成就,在废名、沈从文、萧红之后一度中断(甚至在废名之前还可以加上郁达夫),汪曾祺的出现连续了这个被中断的遗忘的小说风格B、汪曾祺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创作实绩开启了“寻根文学”风气之先,影响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当代青年作家,如阿城、何立伟、阿成等,使散文化小说得以发扬光大C、汪曾祺小说的承前启后作用还表现在更新当代小说的观念,启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使小说自身的审美功能得以回归5、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要精神线索是什么? 【主要精神线索有五点,现实主义主潮、启蒙与救亡交织的文学主题、“化传统”与“化西方”相结合、主体创新精神和文体自觉意识、雅俗二元的对立互补6、简述晚清文学思潮,并论评其与“五四”时期文学运动的历史联系【晚清文学思潮介绍见教材论述,它和“五四”时期文学运动的历史联系在于,一是为之提供养料,如晚清翻译小说,一是为之蓄势,即作准备,提供氛围,如晚清“三界”革命,一是为之提供反省的机会,即如何突破传统思维,进一步与西方对话7、什么说文学革命使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文学革命的前所未有在于,它是启蒙的运动,它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它为文学发展从形式到内容都提供了新方向。
文学革命的意义是:白话文推广,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理论建设成绩,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8、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学初期,散文的成就最大?【1、中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文以载道,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2、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3、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9、从生活、思想、文学三个方面说明“山药蛋派”形成的主要原因见教材】10、分别说明杨朔、秦牧和刘白羽散文的主要特点和不足【杨朔是把散文当诗一样写,重意境秦牧的散文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重知识性刘白羽的散文把革命激情熔铸到自然美景的描写中,重激情除个人各自表现出的不足外,三人共同的不足是缺乏对现实的直面,主体性力量不足,此类散文容易变成时代的美饰11、怎样理解《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成熟的标志?【应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这句话中去理解。
开端”重在强调形式和内容的新颖,“成熟”重在主题深度的开掘和表现12、九叶诗派是在什么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九叶诗派在现代文学史中被称为“中国新诗派”具体论述见教材】三、阅读理解【阅读对象是诗歌诗歌考试时提供本题提示:回答这方面问题须注意的是,一要仔细阅读教材中有关作家的评述,把握核心艺术要点,二要认真阅读提供的原文,把握原文形式和内容,思想和心灵追求,三要积极发挥,注重文采和个人见解的表达四、分析题[分析题评分标准]A.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15-20分)B.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5-10分)C.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5分)D.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5分)E.有错别字或病句扣1分,最多扣分不超过2分)1、试论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谈一谈你对“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观点的看法【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是语言,二是地域风情,三是人物性情,四是文化格调,即作品整体透露出来的文化价值取向对“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观点的看法属主观题型,可仁者见仁,只要说得有道理2、以鲁迅(或巴金、沈从文)的具体作品为例,说明新文学建设与传统文学的关系【首先时反叛和超越的关系传统文学发展到晚清时期事实上就已经存在面对现实反映无力的问题,因此新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和否定。
其次要看到也有继承的关系这种继承从思想的层面上讲,就是传统伦理-政治文化精神的继承,就是现实主义美学(沈从文也许更突出传统的田园诗意美学)的继承,就是民本思想的继承,从心理上讲,就是浓厚的民族自强心理、集体心理,从文学形式上讲,就是语言、叙事、篇章和结构上的中国化、民族化本题自由发挥空间较大,应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3、诗评家唐湜曾将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并列为40年代“诗的新生代”的两个浪峰,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具体说明赞同还是不赞同【这是一道客观文学史现象蕴藏在主观判断中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对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两个“诗的新生代”最初准确归纳,然后再作出是否赞同的主观论述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具有历史的意识,即把这两个诗派和其前的诗歌放在一起作比较,然后才能得出应有的结论4、钱钟书的《围城》在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方面有什么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为什么说《围城》具有某种深刻的反思意味和哲学意味?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而且始终把知识分子的性格与民族性格联系在一起1、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都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变革意识,都看到了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