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课件.ppt
68页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4种类型: 空间—秩序分析方法——城市设计形式论(space order form)物质空间(the physical space) 场所—文脉分析方法——城市设计涵义论(palce context meaning)感知环境(the perceived environment) 成长—衰败分析方法——城市设计有机论(growing declining organic )社会经济 (the sosio-economic environment) 自然—景观分析方法——城市设计生态论(nature landscape ecology)自然地理 (the nature-geography environment),一、空间—秩序分析方法——城市设计形式论(space order form)城市物质空间(urban physical space) 1. Robert Krier的城市设计论 主要讨论城市设计的形态和现象,他将urban space理解为街道和广场这两种要素构成,并且以广场空间的三原型:方形、圆形、三角形与街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描述城市设计图2.1 R. 克里尔广场形态构成图解,图2.2 R. 克里尔列举的四边形广场的多种形态,图2.3 夏洛腾广场和斯洛斯广场(R. 克里尔设计),2. Hamid Shirvanv的城市设计设计观 《都市城市设计程序》中,提出了城市设计组织结构中8种主要构成要素: a. 土地使用 b. 建筑形式与体量 c. 交通与停车 d. 开放空间 e. 人行步道 f. 支撑活动 g. 标志 h. 保存与维修 认为城市设计主要取决于城市各个局部地段物质元素的空间组织与处理。
3. 城市设计的“质”和“量” “质”功能(function) “量”强度(intensity) 4.城市构图理论 城市构图理论是以城市整体形式为出发点,探讨城市设计各组成要素间的艺术处理原则与城市设计形式美的规律 发展脉络 古典城市构图理论(对称法则)现代城市构图理论(均衡法则)多元探索(加法法则、等级指数) 趋势及其认识,图2.4 周王城模式图,图2.5 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方案,图2.6 明代北京城,图2.7 1911年堪培拉的总体规划,图2.8 巴西利亚城市总平面图,图2.9 印度昌迪加尔,图2.10 A. 罗西:类似性城市,5. Camillo Sitte的城市建设艺术原则 卡米诺·西特,19世纪末,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设计中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 Sitte 主要从视觉及艺术性角度分析城市物质性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 偏重于实体环境组合的形式美规律,没有涉及到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对空间形式审美的影响6.物质——形体分析 ~是指基于空间美学原则,对城市物质空间各要素之间关系所做的视觉层面上的分析,目的在于良好视觉秩序的创造。
(1)图底关系理论 ~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作用:明确空间等级,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2)联系理论(Linkage) ~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又称“关联耦合分析” 7.“空间句法”分析,图2.11 北京四合院四进院图底关系图,图2.12 意大利罗马的Nolli图底关系图,图2.13 Nollil图底关系的反转,图2.14 对于空旷的城市设计——印度昌迪加尔中心,图2.15 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中心景观主轴,图2.16 美国华盛顿中心区主要联系轴线,图2.17 “流”的通道对城市设计的组织作用,图2.18 稹文彦城市设计形态的分类,图2.19 特兰西克的3种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图2.20 希列尔的“空间句法”分析示例,二、场所—文脉分析方法——城市设计涵义论(palce context meaning)感知环境(the perceived environment) 场所与场所的意义 场所理论——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设计的研究中的理论 意义(meaning)——是指事物、现象事件以及它们在人们的活动中所起作用的本质。
田宝江,“空间的意义就是空间对于其中特定的使用者所具有的环境效应”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设计研究 1.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Kevin Lynch, 1960年,《The Image of the City》,全新的分析城市形态(urban form)的创造性方法 (1)环境意象 意象性——指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概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意象性可识别性(Legibility)可见性(visibility) (2)公众印象,图2.21 波士顿半岛的概图,图2.22 众所理解的波士顿形象,图2.23 现场所见的波士顿视觉形式,(3) 城市意象及其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地标 识别城市的视觉形态,,a 道路,b 边缘,c 区域,e 节点,e 标志,图2.24 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2. Norberg Schulz的存在空间论(existence space) “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意象” 存在空间的3要素:中心(centre)、路线(pach)、领域(area or domain) 人对周围环境(包括城市设计)的认识都遵从中心——路线——领域模式,场所的人文意义。
4)城市形态 良好城市形态取决于: ——整体形象性要求的设计 ——体现出形态的特性 ——整体感 (5)意义 知觉、感觉的形式一直是K. Lynch城市形态理论的核心 Lynch的城市意象是实体环境与知觉过程的结合 心理学方法及成果运用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分析 不足:注重空间形态物质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不同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的人对城市认知意象的差异性图2.25 中心、方向、区域,图2.26 各种拓扑关系,3.朱文一的符号空间论 城市设计某种符号空间 urban space的6要素:郊野公园、城市大街、城市广场、城市的“院”、城市街道、城市公园 强调城市设计的文化内涵 符号及象征主义是否是建筑与城市设计的主要属性(semiotics) Danis Scott Brown, Robert Venturi, 1968年,《Learning Form Las Vegas》图2.28 城市符号空间的构成要素图示,4. Aldo Rossi的形态——类型学 Rossi, 1966年,《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提出城市是“一种集体的人工创造物”,一种艺术文化的集体产物。
认为传统的建筑形式、场所和空间在城市发展及其形态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图2.29 环境意义产生的过程,三、成长—衰败分析方法——城市设计有机论(growing declining organic )社会经济 (the sosio-economic environment) 10~15世纪,中世纪,封闭型城市设计(closed order)——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体系,封闭的城墙 15~18世纪,形式主义的构成型形态(structure order)——追求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几何构图 18~19世纪,功用型形态(pragmatie order)——平面蔓延,建筑艺术衰退 20世纪后,开放型形态(open order)——由集中走向分散和开放图2.32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城市社会空间(urban social space) 分析城市设计结构的社会属性 (一)芝加哥学派“人文生态学”空间结构理论 1.基本观念 城市的区位布局与人口的居住方式是个人通过竞争谋求适应和生存的结果,城市设计组织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自然的经济力量决定着区位布局及人口居住分布2.古典人文生态理论 把城市当作是一种生态社区,强调经济因素主导的自由竞争。
(1)R. Park的ecological approach (2)E. Burgess的Concentric-zone theory (3)H. Hoyt的sector theory (4)C. D. Harris, E. L. Ullman的multiple-nuclei theory (5)E. Shevky, W. Bell 的Social area analysis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可用economic status, family status, ethnic status 3种主要特征要素的空间分异加以概括 3.新人文生态学理论 把城市当做是一种文化形式(the urban as a cultural form);强调文化社会因素的相互依赖关系 4.对空间结构的意义(P52),图2.33 同心圆模式图,图2.34 扇形模式图,图2.35 多核心模式图,(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P54) 重点是城市居民居住的空间分异,1960年以后得以发展 影响城市居住分异的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 生命周期; 种族状况1.居住分异的空间形态分析模型 R. A. Murdie的城市生态结构模型,1969(P55图)。
W. Davies的城市设计结构模型,1985(P56图) 2.美国城市居住分异的空间实态分析 3.绅士化研究(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 1970~19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郊区化的扩散高潮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收入相对富裕者对城市中心衰败的邻里和社区进行重构,原先低收入阶层居住的社区被中高收入阶层所取代,社区环境发生变化 绅士化现象确实存在,但对城市社会空间基本格局的影响有限图2.37 Murdie的城市生态结构模型,图2.38 Davies的城市设计结构模型,图2.39 美国城市1940~1960年的社会和家庭地位变化模式,四、自然—景观分析方法——城市设计生态论(nature landscape ecology)自然地理 (the nature-geography environment) 1. Jones 关于Balfast的城市风貌研究,1958 2. Herbert Luis的城市边缘带概念,1936 3. M. R. G. Conzen的“边缘地带”(fringe belt)和“固结界线”(fixation line),1960 4. A. E. Smailes的研究,《The Geography of Towns》,1966,图2.30 Balfast的城市设计分布,图2.31 柏林内部的边缘带,五、城市设计分析的系统认识 城市设计的形式层面城市实体环境的演变。
城市设计的意义层面人与环境的互动,历史、文脉、价值观、时间等文化属性及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对城市实体环境的形成产生影响 1.实体环境的空间分析,物质——形体分析探讨Urban space外在形式美的分析及创造方法 共同特点:研究对象是城市物质空间中实体环境这一客体,基本上不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意义:对当代城市设计设计仍有巨大影响图2.40 18世纪初的慕尼黑市局部景观,图2.41 京都市城市轴及城市形象结构,图2.42 华盛顿司法部广场、市场广场及其街区设计图,图2.43 台湾基隆市中心的城市设计(1980年代),2.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空间分析 强调对城市实体环境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客观现实,即知觉,以及人的行为与实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piaget认为“空间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物” Kevin Lynch的开创性贡献使城市设计分析由客体形式发展到认知主体的人,知觉感觉的形式成为城市形态理论的核心 生理历程得到的经验为感觉(sensation);心理历程得到的经验为知觉(perception) 人与空间的动态关系凸现,使抽象的物理空间变成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