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doc
49页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摘要 本文以《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实验教材为依托,立足于化学的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探讨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则及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对设计的步骤和过程进行了研究,尤其在开展科学探究的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关键词 课程设计 探究 目标 案例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中》中指出:“阐述教育目标,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章节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生产)些什么,或者应能具备哪些特征根据布鲁姆的观点,教育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学生行为变化的标准或者使学生由于内部变化引起的、具备了的某些特征这些内容的内部或外在的变化,在教学开始之前,就要预先确定下来,并且以某种形式进行描述,即教学目标设计如何理解化学的教学目标?可以认为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化学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的最终的标准或状态因此,化学的教学目标在化学的教学中,是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向性依据,也是化学教学评价的客观标准化学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下完成的一种认知活动。
如何以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将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化学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如何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既能对教师教学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又能对学生的学习有具体的指导作用;如何使化学教学目标的表述准确、清晰、简洁,从而使学生能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如何使化学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以便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切实可行等等在此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部分 化学的课程目标概述《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而现行的化学教学大纲,对于化学教学目的只是一个笼统的指令性的表达掌握新的课程目标,并将其与旧大纲进行比较,有助于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能力一、 设计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都会首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这个教学目标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还是仅仅就经验提出的?所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规范活动的每一个过程,使其达到最终的结果或状态,而具体的活动目标,则产生于从事某项活动的最终目的化学教学是一种受诸多因素影响并且由诸多环节构成的复杂过程。
若要使其能达到化学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课程目标,必须对这一复杂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加以调控,调控的方法就是设计基础课操作的教学目标因此,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就是化学课程标准二、 化学教学目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受到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制约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设计的教学目标,能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使化学教育教学目的得到逐步的落实在化学教学中,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如下的作用:1、 依据教学目标,可以全面落实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2、 依据教学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4、依据教学目标,有助于使教学系统内各组成要素得到协调,并使之发挥出最佳的整体效应;5、 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有利于对教学行为进行纠正三、 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 由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1、 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等;2、 过程和方法,包括知识形成的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化学的科学方法、合作交流的方法以及化学的学习方法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学习的兴趣,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感受、关注化学的问题以及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等。
新的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重知识、技能而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结论、轻过程及重传授、轻探究的传统的教学思路,突出了关注、体验、感受等心理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这是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所不曾有过的四、 《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 《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例如:《化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纲》仅笼统地提出教学目的 再如:《化学课程标准》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变化以及化学与社会发展为主线,逐层展开了五个学习的主体;《大纲》则以学科知识为结构,以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及实验为主线,提出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等等在基本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课程的性质上也做了相对的调整现将《化学课程标准》与《大纲》列表进行比较: 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细目 一级主题 二级主体 知 基本知识、概念和技能; 1、科学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 1、 识 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 探究 解、发展探究能力、 各类与 应用;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目标技 化学与技术、社会等。
2、身边 地球周围的空气 共 能 的化学 水与常见的溶液 102 物质 金属与金属矿物 个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过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活程 观察、思维、实验、信 3、物质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动与与 息处理等方法; 构成的 微粒构成物质 探究方 化学学习方法及合作和 奥秘 认识化学元素 建议法 交流等 物质组成的表示 66个 4、物质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情 学习、探究的兴趣;辩 的化学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3、学感 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 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 习情态 态度; 景素度 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 5、化学 化学与能源、资源利 材建与 和爱国主义情感等。
与社会 用、常见的化学合成 议60价 发展 材料、化学物质与健 个值 康、保护环境观 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课程内容 细目 1、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 1、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1.知识条目 教 原理、技能和基础知识 2、元素化合物知识 108项学 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 3、化学基本计算 2.实验技能大 的应用 4、化学实验 20项纲 2、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态 3.演示实验 度和方法,培养关心社 31项 会和自然的情感; 4.学生实验 3、 培养各种能力和创新 20项 精神; 4、 进行唯物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教育第二部分 构建化学的教学目标体系一、 化学的教学目标体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在历时20余年(1948——1972)的研究中,完成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的理论。
该理论从设计教学和评价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得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广泛应用,是我国当前进行目标设计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提出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类别的化学教育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时代特点和新的教育理念,为化学教师理解改革的深刻内涵、规范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奠定了基础1、 如何认识化学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问题: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当前研究最多的一个课题,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哪些些教学内容?《化学课程标准》与《大纲》在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有些什么变化?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既包括了认识性目标,也包括了技能性目标该领域学习目标的陈述形式为结果性目标,即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因此,该领域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在基础教育阶段,传授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依然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理解该领域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化学课程的最终培养目的:初中阶段的化学可不是为未来的化学家所设置的,而是为了使未来的公民具备基本的国民素质。
因此,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确定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体现理科综合的《科学课程表中》更是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地理诸学科的知识围绕不同的专题展开学习和研究,以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五个一级主题中,也都包含了有关认知性的学习内容和有关技能性的学习内容1) 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案例1:《化学课程标准》关于“氧化物”的学习目标为: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大纲》则为:理解氧化物的概念案例2:《化学课程目标》关于某些化学反应的学习目标为: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来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大纲》则为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够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案例分析:案例1说明了对于结果性学习目标的表述,《化学课程标准》比《大纲》要清晰、准确,可操作并且可以测量案例2说明了《化学课程标准》与原大纲不同课程观在学习目标中的体现由吴俊明、王祖浩编写的《化学学习论》中对化学教学的认知性学习目标的学习水平的划分见下表该学习水平是在布鲁姆的六个层次学习水平,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提出的,其特点是学习水平由低到高层次清晰,学习行为要求明确,行为动词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基础教育课程的限制,与《化学课程标准》中给出的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尚有较大的差异 教学水平(学习水平)说 明行 为 要 求 记忆 记住学习材料的基本内容,注重知识“是什么”① 辨别:辨别化学事实、概念、化学用语、实验现象的正误② 回忆:背出概念的完整定义,准确描述化学事实和书写化学用语 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