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诲人不倦》高考基础知识梳理与训练强化公开课.pptx

34页
  • 卖家[上传人]:种****
  • 文档编号:325296082
  • 上传时间:2022-07-18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482.37K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考论语复习:教育专题诲人不倦复习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内容概括1.孔子教育观支撑点孔子教育观支撑点:实践论实践论(17.2)(17.3)(1)后天教育观)后天教育观(17.2)(2)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天才与白痴天才与白痴(17.3)2.教育原则和内容教育原则和内容(15.39)(7.25)(11.3)(1)教育对象)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15.39)(2)四科)四科:德才教育德才教育(7.25)(3)教育成果)教育成果:四科的代表人物四科的代表人物(11.3)3.教育态度教育态度(7.34)(16.13)(1)学与教的态度)学与教的态度(7.34)(2)孔子教子的态度)孔子教子的态度:庭训,庭闻庭训,庭闻(16.13)4.教育方法教育方法:举一反三举一反三(7.8)(5.9)(1.15)(3.8)(1)举一反三)举一反三(7.8)(2)举一反十)举一反十(5.9)(3)举一反一)举一反一(1.15)(4)教学相长)教学相长(3.8)5.因材施教因材施教(11.3)(11.22)(1)个人发展上的因材施教)个人发展上的因材施教(11.3)(2)个人品性修养上的因材施教)个人品性修养上的因材施教(11.22)6.无言之教无言之教(17.19)7.教学观教学观:传承不创新传承不创新(7.1)8.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9.15)本课成语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切磋琢磨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答:答:“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强调后天因素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强调先天因素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孔子重视教育,主张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认为,认为“君子不可小知而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难与言与言”的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的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课后练习】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答: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人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论语中表现这方面内容的材料很多,如一课14.5章,六课6.11章,七课5.8章,6.12章,十二课11.13章,7.11章,5.7章,等等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如本课11.2章,是讲在个人品性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11.3章,是讲在个人发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再如子夏比较偏向于具体知识的研习,孔子把重视道德修养视为好学,而子夏却把钻研具体知识视为好学,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孔子针对子夏这种偏向提醒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些都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现课后练习】2.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答: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札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课后练习】3.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课 堂 训 练(一)子谓子贡曰:(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子曰:“弗如也;吾与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女,弗如也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论语述而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文学“四科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子贡属于,子贡属于_2分分)2.一说一说“吾与女,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中的“与与”为连词,可断为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吾与女弗如也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分)(一)子谓子贡曰:(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论语述而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文学“四科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子贡属于,子贡属于_。

      2分分)1.德行德行言语言语【解析】【解析】“德行德行”,指品德行为高尚指品德行为高尚言语言语”,能言善辩,指,能言善辩,指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政事政事”,指长于政事、政务指长于政事、政务文学文学”,古代文献,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古代文献,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第二个语段,孔子夸赞颜渊能像自己一样做到第二个语段,孔子夸赞颜渊能像自己一样做到“用之则行,舍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则藏”,表明孔子觉得弟子颜回在德行上最能传其衣钵据此可,表明孔子觉得弟子颜回在德行上最能传其衣钵据此可推测颜渊属于德行第一个语段,从子贡的回答来看,他口才很推测颜渊属于德行第一个语段,从子贡的回答来看,他口才很好子贡知道孔子欣赏颜回,于是直接回答不如,而且用自己来好子贡知道孔子欣赏颜回,于是直接回答不如,而且用自己来突出颜回的优点,从侧面又突出孔子对颜回教育得法,这个回答突出颜回的优点,从侧面又突出孔子对颜回教育得法,这个回答深得孔子的心意据此可推测深得孔子的心意据此可推测子贡属于言语子贡属于言语一)子谓子贡曰:(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子曰:“弗如也;吾与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女,弗如也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论语述而述而)2.一说一说“吾与女,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中的“与与”为连词,可断为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吾与女弗如也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分)【译文译文】孔子对子贡说: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一个强些?你和颜回比,哪一个强些?”子贡回子贡回答说:答说:“我怎敢跟颜回比?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断出十我怎敢跟颜回比?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断出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断出两件事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断出两件事孔子说: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孔子对颜渊说: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就把我的这些主张实行起来;有用我的,就把我的这些主张实行起来;不用我,我就隐退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不用我,我就隐退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论语论语述而述而)(一)子谓子贡曰:(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子曰:“弗如也;吾与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女,弗如也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论语述而述而)2.一说一说“吾与女,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中的“与与”为连词,可断为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吾与女弗如也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分)【解析解析】第一个语段中,孔子把自己放低到跟弟子子贡一样的水第一个语段中,孔子把自己放低到跟弟子子贡一样的水平,表示自己也不如颜回第二个语段中,平,表示自己也不如颜回第二个语段中,“惟我与尔有是惟我与尔有是夫夫”一句,孔子将弟子颜回提高到自己的高度孔子这样将一句,孔子将弟子颜回提高到自己的高度孔子这样将自己同学生并列,体现了他平等待人的风度自己同学生并列,体现了他平等待人的风度第一个语段中,孔子虽然直言子贡不如颜回,但说自己第一个语段中,孔子虽然直言子贡不如颜回,但说自己也不如颜回,意在安慰勉励子贡第二个语段中,孔子说颜也不如颜回,意在安慰勉励子贡第二个语段中,孔子说颜回同自己一样,也具有回同自己一样,也具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修养,无的修养,无疑是对颜回品德的高度赞扬,在夸赞之中更有激励。

      疑是对颜回品德的高度赞扬,在夸赞之中更有激励一)子谓子贡曰:(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子曰:“弗如也;吾与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女,弗如也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论语述而述而)2.一说一说“吾与女,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中的“与与”为连词,可断为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吾与女弗如也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分)2.平等待人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用舍行藏”的修养,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二)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二)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子路问:“闻斯闻斯行诸?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之?”冉有问:冉有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也;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赤也惑,敢问子曰: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释】【注释】斯: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