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统筹推进灾区库区发展的思考.doc
10页关于统筹推进灾区库区发展的思考汉源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桥汉源县位于大渡河中游两岸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四川攀西阳光之旅的门户地带,古时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古盐道在此交汇全县人口 32 万,幅员面积 2388 平方公里雅泸高速公路通车后,北距成都 210 公里、雅安 80 公里国家重点工程装机 360 万千瓦的瀑布沟水电站位于县境东部大渡河上,79%的库区在汉源正当瀑布沟水电站汉源库区移民工作攻坚破难之际,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汉源成为成都以南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全国 39 个重灾县之一统筹推进灾区库区发展,全面提升汉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我们亟需思考的课题一、灾区库区的基本情况(一)“5.12”汶川特大地震汉源灾区基本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汉源远距烈度异常,国家地震局三批专家先后实地察看评估,认定地震烈度达到 8-9 度地震灾害涉及全县 40 个 乡镇256 个村,受灾群众 27.4 万余人,死亡 25 人,受伤 506 人,房屋受损面积达 85.2%,特别是老县城成为“ 站立的废墟” 全县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工业企业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 53.8 亿元。
二)瀑布沟水电站汉源库区基本情况瀑布沟水电站淹没区深 入 学 习 实 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 —涉及汉源 15 个乡镇 47 个村,淹没耕地 4.5 万亩、乡镇 9 个、县城1 座、工矿企业 79 家,需新建县城 1 座、集镇 6 个、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点 31 个,动态移民近 10 万人2004 年汉源发生震惊全国的“瀑布沟水电站移民聚集事件 ”在党中央、国 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工作组、省委工作组、市委工作组的靠前指挥下,2005 年 10 月到 2007 年 5 月 27 日,历经 20 个月,举全省之力外迁 6 个市、31 个县(区、市)安置移民 34399 人,尚有 6 万余人要在县内安置二、灾区库区面临的基本形势当前,汉源面临的基本形势可以用蕴含着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的“ 五个前所未有” 来概括一)前所未有的遭遇和处境汉源移民工作原本艰巨而繁重,“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使汉源和广大群众遭受巨大 损失,而且使本身举步维艰的移民工作雪上加霜灾区与库区重叠、灾民与移民交织的特殊性和空前繁重、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一处集中、在一时爆发二)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瀑布沟水电站“下闸蓄水和第一台机组发电务必在 2009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是政治承诺,灾后恢复重建“ 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 是政治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历史重任。
压力非常、责任重大三)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从工作现状看,面临多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聚集、多条战线作战的复杂情况从宏观经济环境— 3 —看,库区企业搬迁复建、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 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汉源经济发展从工作任务看,移民工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量大、涉及面宽,时间要求紧、利益协调难、制约因素多克服这些困难,应对这些问题,是对党执政能力、政府执行力的巨大考验,需要我们内外统筹、远近结合、点面兼顾,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四)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同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同志,副省长王宁同志等省领导十分关心汉源,多次亲临检查指导工作,对汉源的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市委、市政府成立瀑电移民工作大会战前线指挥部,市委书记徐孟加同志,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守培同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伊林同志等市领导常驻汉源,靠前指挥;市内 6 个兄弟县区对口支援汉源,保障有力;湖北省及其 15个市全力援建汉源灾后恢复重建,大爱无疆五)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希望外部环境方面,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今后发展方向,省委明确了“两个加快”的总体工作取向,市委作出了“三个加快 ”的工作部署,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的精神动力;灾后恢复重建强大的政策优惠、项目倾斜、资金支持和一个省支援一个县的强大援建力度,为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身条件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的申报成功,为我们争取项目、资金、政策提供了有效途径;瀑布沟水电站建成后,直供电将解决制约县域— 4 —经济发展的电力保障问题;瀑布沟水电站、深溪沟水电站相继发电后,我县财力将大大增强,县财政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关系民生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城乡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雅泸高速公路建设将缩短汉源与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促进城镇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新县城建设、农村集镇和集中安置点建设、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援建更是直接惠及全县人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项目工程三、统筹推进灾区库区发展的必要性(一)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政策上看,移民补偿政策和灾民补助政策重叠,库区内移民房屋已执行移民实物补偿政策,若再同时执行地震住房重建补助政策势必引起非移民和移民之间、不同程度受灾移民之间的攀比从安置上看,灾民安置和移民安置重叠,地震受灾移民不能在原址恢复重建,仍按照移民安置规划进行安置,不再另行规划安置,避免重复规划和投资浪费从工程建设上看,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和移民工程建设有机结合,整合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移民迁建资金,整合建设力量,有利于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和移民迁复建工程建设进度。
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移民搬迁安置局限性分析,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以来迫切希望发展,但瀑布沟水电站从 1958年成都水电勘测设计院首次进行查勘规划工作到 2004 年正式开工建设,历时 46 年,库区建设历史欠账多移民搬迁安置建设多是以功能恢复为主,没有更多地考虑后续发展问题,灾后恢复重建正好作为移民搬迁安置局限性的补充,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 —提升汉源自身造血功能从县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分析,移民搬迁安置必然引起汉源三次产业的大规模的迁徙和重组,经济布局将重新调整,经济发展将面临艰难恢复和短暂阵痛,借助当前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发展平台,做大做强三次产业,确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移民搬迁安置建设主要集中在非库区条件较好的地区,而偏远地区的人、财、物投入不足,随着移民工作的推进和结束,两极分化将更加严重全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统筹考虑偏远地区的投资倾斜和建设强度,改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对全县不同地区缩小差距、协调发展作用明显四、统筹推进灾区库区发展的主要措施未来几年,是我们统筹推进灾区库区发展的关键时期,移民工作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以后,投资拉动型经济面临转型。
我们将把握发展大势,抓住、抓牢当前瀑布沟水电站建设、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保增长等机遇,发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足、用活一切有利条件,着力推动“五个加快 ”,为新的发展周期夯实基础一)加快移民工作进程早日完成瀑电移民工作,实现瀑电早日蓄水发电既是重要政治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汉源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汉源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三个主体 ”责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始终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 “挑战极限、背水一 战” ,以非常的决心和非常— 6 —的举措冲破重重困难,打赢移民内安大会战具体目标是:2009 年新县城、农村集镇和集中安置点建成住房 200 万平方米,在建住房 60 万平方米,启动办公和公建用房建设,实现农村和集镇移民全部永久性安置,新县城三分之二的移民永久性安置;工矿企业全部完成搬迁复建;各专项迁复建的控制性工程全部竣工2010 年底基本完成移民工作和移民工程建设二)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程 “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中央、省、市有明确要求和工作部署,社会关注,群众期盼。
我们将牢牢树立抓重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前提、以民生优先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科学统筹为原则,抓紧调整确保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工作方案,在政策对接上、资金筹措上、项目推进上、援建衔接上、要素保障上下功夫优先民生项目重建,把住房、学校、医疗卫生设施作为加快重建的重中之重,农房重建在 2009 年 9 月底前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在 2009 年底前全部完成;学校 2009 年底保证 95%的学生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2010 年春季开学全部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加快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09 年底完成 95%,2010 年上半年全部完工紧抓城镇重建,2009 年底新县城和农村 6 个集镇建成基本框架,恢复基本功能,满足基本入住;2010 年底新县城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突出配套设施重建,加快道路、电力、通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汉源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的基— 7 —础条件较为薄弱,瀑布沟水电站移民搬迁建设、灾后恢复重建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地位将得到提升科学定位城镇发展体系,建设以“新县城-万里-九襄”为县域核心,以国道 108 线、省道 306 线沿流沙河、大渡河为产业轴带,以乌斯河镇、清溪镇为重要节点城镇的“核心+轴带+节点”城镇体系,使之成为全县城镇化的重点地区。
科学布局产业发展,根据全县生产力布局,坚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建设四个经济区:以宜东镇、清溪镇为中心的北部生态林木、特色农业经济区,以新县城、九襄镇为中心的中部核心多元经济区,以乌斯河镇、皇木镇、万里乡为中心的东部林牧工矿水电经济区,以大树镇为中心的南部农林旅游经济区,对接雅安,积极融入成都、攀西经济圈和成乐、川西旅游精品线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重点乡镇对区域发展的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化发展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就业转移、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推进高效农业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助民增收;优化财政分配,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移民搬迁安置,建设重建新村、移民新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进程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让全县— 8 —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结合移民搬迁和灾后恢复重建,合理调整教育布局,新建 77 所学校,改扩建 4 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整合教师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两免一 补” 政策,巩固 义务教育成果;办好普通高中教育,争创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和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鼓励民办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新建 34 所医院和卫生院,完善 256 个村级卫生室,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结合县城搬迁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加强农村困难医疗救助力度,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借助湖北省智力技术支援工程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大力发展交通建设,基于产业发展布局,围绕“融入成都、连接攀西、 辐射康藏” 目标 ,以灾后恢复重建和移民搬迁建设为契机,着力改造骨架、完善网络、提高等级、畅通乡镇,加快形成以公路为重点的县域交通体系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阵地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广电“村村通” 建设,加快新县城文化大厦建设,加强乡镇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