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学做班主任.doc
18页永远学做班主任一.班主任,曾经是我的“铁饭碗"中学时代,我是个典型的丑小鸭学生成绩一直不理想,理科更是惨不忍睹,高考惨败是自然.然后复读“高四”我从“高四”开始拼命学习因为再不拼命,我们这样的穷人家的孩子就只有去打工了我不愿意,因为我从小就对老师这个职业情有独钟家里穷,当时还负债累累第二年填报志愿我也只敢填学制两年的大专,只希望早早毕业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埋头苦干一年,终于勉强上了重庆当时收分最低的教育学院的录取线1992年,我教育学院毕业.也就是那年,綦江县教委有了新政策:所有专科生必须下乡我本来是县城的孩子,但因为这个政策,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分到了乡下当时教书的地点在川黔交界处的东溪古镇,大山横亘,穷山恶水破败萧瑟的小小学校蜷缩在大山的腹部,站在连操场都没有的校园里一眼望出去,除了山,还是山但我的心里洋溢着参加工作的快乐一份稳定的工作意味着一份稳定的工资,意味着生存问题的解决当年月工资110元,我每个月存“定期”50元,第一年我的存款600元一分不落地交给了父亲还债我开心极了:我是个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的人了,我是个对家庭“有用”的人了而当我知道做班主任还另有一笔小小津贴的时候,我兴高采烈地接受了学校的“任命”,并且为捧上了一个“铁饭碗”乐不可支。
二、“四大恶人"与激情燃烧的岁月做教师是我心仪的工作,所以一走上工作岗位,我便甩开膀子开始大干当时的目标很简单:带出优秀班集体,争做优秀班主任我的办法也很简单,就一个字:严!我个子娇小,还长着一张要命的娃娃脸,别人怎么看都说我是中学生刚毕业时带的班是高中班,那些农村孩子只比我小两三岁,个个牛高马大,站在我面前他们像老师,我像学生所有家长和学生看我的眼神中都含着怀疑.我暗暗憋着一股劲儿:哼!看我如何收拾这帮大家伙!我的第一次“就职演讲”就把全班孩子“拿下”了我为班级的发展画蓝图订方针,总之:没有第二,只有第一!一切都要做得最好,事事都要争第一台上的我指点江山热血澎湃,眩晕地享受着孩子们崇拜的眼神,感觉成功的大门似乎已经在我面前徐徐打开.我的行动也很有力.一是接近军事化的班级管理政策.我死“盯”学生,跟班跟到成为了学生的影子.每天早上我很早起床,亲自把学生从被窝里赶起来跟着我到川黔公路上长跑他们还没有吃完早饭我就又跟到了教室我班的早自习总是早早开始,书声朗朗,响彻校园我的语文课不用说了,严抓死管,谁在课堂上做一个小动作我的眼神就能“杀"了他.上其他的课,我也不放心,老在教室外边“巡逻”,在窗外,在门缝里偷看监督。
课间操,我像个严厉的监工背着手在队伍里巡视,谁要是动作不规范就厉声呵斥,严重者马上留下来训练任何年级和学校的例会,我的班必须提前十分钟到每天下午放学前,班级都要有一次总结会,各个小干部轮番发言,事无巨细,全面汇报,我要把全班同学一天的表现搞得清清楚楚.违反了班规的,不得离班,留下来受罚那时节,我宿舍的小院子里天天留着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孩子,罚背书,罚站,罚跑步,罚扫清洁……蔚为大观那是我做班主任最雷厉风行的几年我高高在上,严法厉令,说一不二.学生稍有意见,我便和他们辩论,滔滔不绝,舌战群儒,以一抵十许多反面意见很快就被我“镇压"了下去.我在班上强势地推行我的班级军事化管理,横刀立马,所向披靡.我的“以法治班”事事较真在那个年代的农村中学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学生们很畏惧我课前,只要我的高跟鞋一响起,一楼层的孩子便高叫:“王老师来了王老师来了!”瞬间,喧嚣的楼层鸦雀无声我的班总是秩序井然,包括没有老师的自习课.我虽然面不改色,但内心洋洋得意除了日常管理高标准严要求外,学校的各种活动我都非拿第一不可我带领全班孩子狂热地投身于各种比赛我好演讲,能煽动,一帮中学生,被我这个小个子老师激励得群情激昂。
我的班级,几乎包揽了学校所有比赛的冠军.“打造铁血团队”还渗透到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当班主任第一年开始,我便带领学生坚持长跑.每一届学生报名的时候我就开始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为班级长跑定调子造声势我身先士卒,每天都带领学生跑步,每周还和学生长跑比赛在乡镇中学,没有操场,就在公路上跑到了县城,放学前一定要和学生长跑比赛完后才放学我还领着一帮孩子骑车长途“跑”遍了整个綦江县到了市区,嫌学校操场不过瘾,开始带领学生“长征”.我们的足迹,遍及了重庆市的各个大街小巷从开学第一周的每天300米开始,到初三结束时的每天3000米,我的每一个班级,都是体育异常强大的班级,每一个班都出长跑高手,运动会成绩多次超过高中班获得全校团体总分的第一名体育传奇成为了我的班级的传奇这样的管理方式持续了很多年凭着我的激情和“铁血政策”,班主任工作顺风顺水.我带的每一个班都是镇上、县里、市里、省里的优秀班级我因此评上了四川省优秀班主任我带的其中的一个班,还成为了重庆市十个“红岩好班级”之一我也因此从乡镇渐渐调进了上一级,更上一级的学校我踌躇满志,颇有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快意在工作过的一个学校,我还赢得了一个绰号:四大恶人。
当时学校有四位教师,对学生极有威慑力只要他们在,学生无不俯首帖耳乖乖听话因为这四位教师管理能力超强,学生对他们又恨又爱,故戏称“四大恶人".我也在其中,是“四大恶人"之一当时,我挺自豪,觉得这个绰号是无上的荣誉是,能够管住学生,在当时的评价制度下,以当时我的认识水平来看,是班主任最了不起的本事.我以为,靠着这样的铁血政策,我可以把管理的成功进行到底 三、从“四大恶人”到“微笑姐姐”但是,很快,我就被学生教育了,我开始反省那段“激情燃烧的辉煌岁月" 有一群孩子逼着我开始反省自己的管理方法;从农村调到了县城之后,我的心中蓬勃着要赶快建功立业的激情当年我年纪虽轻个子虽小但却信奉管理的“铁血政策",是学校著名的“几大恶人”之一对此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县中,很快,我的强硬单一的管理措施便遭遇了来自学生的更为强硬的抵触我措手不及在乡村的时候,孩子们非常厚道,他们全盘接受我的强硬,他们的懂事宽容也让我的强硬从来没有真正碰到石头上过但是,这一回,在一个身份为县城公安局长公子的孩子的怂恿组织下,班级的各种“黑势力”迅速扭结起来“揭竿而起”,我的“政权”岌岌可危那是一段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的日子:班级的各种公物莫名其妙地频遭破坏,孩子们的不屑眼神睥睨一切,班委的各种组织日益分崩离析……我终于无法再支撑了.从来都心高气傲绝不服输的我服输了:在一个晚上我泪眼汪汪地向年级主任提出了辞呈。
当然没有被通过之后便是痛定思痛的反思和颠覆自我的调整以及咬紧牙关的坚持.我迫不得已开始研究县城的教育环境,分析农村学生和县城学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寻找应对干部家庭子女的措施,全方位地改革自己的管理方法……这场和学生的拉锯战几乎让我心力交瘁,但最后,那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还是被我收服了班级管理进入正轨我终于艰难地挺过了班主任生涯中最黑暗的时期后来,我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是:那是一次精神涅槃.孩子们的“起义”,宣告了我的乡村教育管理思维的流产和乡村管理模式的终结从农村到城市,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得到了珍贵的教训我开始醒悟:靠雷厉风行树立权威人格来工作的班主任,表面上看起来极有力量,事实上还处在班主任的较低境界 做一个“严厉”的班主任,仅仅只是班主任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而有一群孩子让我重新思考:争取“优秀班集体"真的有那么重要吗?2009年,我来到了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因为在老家带的每一个班都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优秀集体的缘故,我自信经验丰富底气十足但是,在京城,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我遭遇了一个很特殊的班级这个班级呈现出了和我以前带过的任何一个班级都截然不同的学生生态:这个班的孩子很多都像黑柳彻子的名著《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他们心智发展集体滞后,对秩序、纪律这些我们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习以为常天然要求学生遵循的东西理解不了也暂时做不到.这个班的“淘气”非同小可:孩子们的行为远远偏离规范.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传统“管理”的无能为力.我的“铁血政策”遭到了挑战。
我向来习惯高标准严要求,雷厉风行,精益求精,力求在有了完美的秩序和优异的学习成绩作保证之后再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教育创新——这样做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更多的支持但是,这个班的天才小豆豆对传统路径亮出黄牌:此路不通!当已经得心应手的教育方法频频受挫,当已经成竹在胸多年的教育目标体系再无法去指导一个集体的成长时,我一度陷入了对自己秉承的传统教育理念的迷失之中.我意识到,带这样的一个班,如果像以前一样把追求流动红旗,把被评为优秀班集体作为首要目标,那么对这群孩子采用的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高压管理.短期效果会是明显的,但是,这样的“管理”会把这个班的个性也“管”掉了,就如我在倒洗澡水的时候,顺便也把孩子倒掉了——而孩子们身上的热情天真甚至冲动莽撞,对于生命而言,都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啊!从长远来看,能够保持这些品性的孩子,如果能够得到智慧的引领,如果我们有耐心不急功近利把孩子塑造成为谋取现实利益的工具,那么,这样的教育,会不会更贴近人性和个性的成长呢 在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和选择之后,我决定避开传统班级教育的近期目标,转换教育重心:回归教育原点,摒弃急功近利,循孩子天性而为,先做好小豆豆们极强极散漫尖锐个性的“消炎”和“调理”工作,再寻找最佳的教育生长点。
于是,对“优秀班集体”这个耳熟能详的词语,我进行了重新解读:秩序井然、中规中矩的集体是好的,但是,也许还有另外的一种优秀集体:他们豪放热忱天真冲动激情洋溢他们在传统的常规评比中可能暂时不能取得好的分数,因为他们过于天然和蓬勃的生命力不仅暂时没有标准化测试的途径,甚至从表面上看还对传统标准有着破坏力但换一个角度思考,破坏力可能就是未来的创造力和生长力 只要遵循规律,导引得法,挺过瓶颈期,这样的集体完全可能树立新的“优秀模式”我不再焦虑:不再为没有取得流动红旗而耿耿于怀,不再为在某种比赛中没有实力取得好成绩而失落痛心.我沉下心来欣赏孩子们的“闹"并且冷静理性地分析这“闹”中潜藏的财富,以此寻找教育契机,创新教育活动,耐心十足地陪伴我的“小豆豆们”慢慢成长我的班级建设,进入了从容淡定的状态我告诫自己:对这样的一群孩子,欣赏他们的淘气就是欣赏他们的成长不要着急着用太多的规矩去束缚他们去强行改造他们.点拨、等待、再点拨、再等待……绝不拔苗助长,坚信教育是缓慢的事业,绝不能因为高压管理而管掉了孩子的天真天性.要相信孩子们,在如水般自然的引导下,他们会慢慢地接受人类共同遵循的那些合情合理的“规矩”—-那不是我们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从内心真正接受的.经历了这样的反思和转折后,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收获乃是拥有了淡定的教育心态。
不再为了获得传统意义上的“优秀"而致力于“管”,而是心平气和地着力于孩子性格和心性的调养:从教育的源头出发,真正关注教育本身,摒弃功利追求,视学生的点滴成长为教育的珍贵财富.这一段经历让我对一些以前经常宣讲但其实并没有真正领会的教育常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习惯学生的互不相同,真正的教育才会出现制度可以管出规范和高效,但是管不出智慧和幸福.“管”是管不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气氛还要更加宽松和开明,才有利于实施培养和影响多一把衡量孩子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教育是慢的艺术秩序永远不是第一位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淘气就是有活力,基础差就是有潜力……这一次教育经历,意味着我对以前以追求优秀班级为底座的教育目标体系的全面否定从西部到首都,我的最大收获在于有勇气直面教育的终极追求,把对人的发展真正写在教育的旗帜上并落实在教育的细节中我从以前无知觉的教育功利主义者开始转身成为一名教育的人道主义者 在我持续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