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试卷糊名闹出的乌龙事.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9923984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32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考”试卷糊名闹出的乌龙事    刘绍义密封试卷姓名源于唐代据《隋唐嘉话》记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  不过武则天所创的糊名之法,当时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  宋朝时期,曾经有人击登闻鼓投诉科举评阅试卷不公,后来,陈靖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糊名之法,宋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后,开始在殿试中使用糊名法从此,糊名之法不但成了殿试的定例,还被逐步推行到各级常科考试中,成了古代“高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一直沿用至科举结束  但是,自从糊名制实行以来,拥护与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拿宋代来说,拥护的人有包拯、欧阳修等,反对的人有范仲淹、蘇颂等,他们各执一词,述说密封试卷的利弊等其实,不管反对的人如何攻击,事实证明,用糊名的办法评阅试卷,是古今“高考”最公平有效的方法  笔者仅举两个宋代笔记中记载的事例,一个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另一个出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宋仁宗时,国子监有个学生叫郑獬,非常有才气,但又非常自负,对国子监选拔考生时把他排在第五很有意见按照惯例,被录取的学生要向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写信致谢,在感谢信中,郑獬不但对自己名列第五牢骚满腹,还把国子监祭酒比作劣等的弩马、挡路的顽石,把自己比作埋没的千里马和巨鳌。

      皇祜五年,郑獬通过会试后参加殿试,主考官恰恰又是那位国子监祭酒这位主考官极力要让郑獬落榜,以报其当年的不逊之仇当他看到一份文笔极像郑獬的卷子时,立即将其淘汰掉了但阅卷完毕拆封以后,发现那份卷子根本不是郑獬的,而郑獬偏偏中了当年的状元  另一件就是苏轼意欲录取李廌而未果的事情了李廌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深得苏轼的赏识元祜三年,苏轼主持省试时,认定有份卷子是李廌的,就在试卷上大加赞扬,还对同为考官的黄庭坚吹嘘“是必吾李廌也”,并设法将其定为了第一名可等拆封一看,他录取的不是李廌,而是章援,章援成了第一名,李廌却名落孙山  既然密封试卷姓名对“高考”如此之公平,范仲淹、苏颂等人又为什么反对呢?他们的观点如出一辙,那就是密封后只能看试卷优劣看不到平时德才但正如包拯反驳范仲淹的:一个人的实际德行很难核实,何况考官未必都能以公心取人,他们“或缘其雅素,或牵手爱憎,或迫于势要,或通于贿赂”,很容易做出不公的事情,要想维护“至公”的“高考”手段,密封试卷姓名,依然势在必行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