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pdf
5页书法论文院系: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2010 级二班姓名:王文娟学号:10101100131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纵观1800 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 《兰亭序》、 《祭侄季明文稿》 、 《黄州寒食诗》 贴,誉之为 “天下三大行书” 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晋对于行书,古有多种论述,唐代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 ”又说: “案行书者,反汉款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清宋曹曰:“所谓行者, 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流行,如云行水流, 浓纤间出, 非真非草, 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这正如有 “楷如立、 行如走、 草如跑” 的比喻 从已经出土的 《居延汉简》 、《武威医简》 和《流沙附简》 等汉人所留下的墨迹看,类似今日行书的用笔和结体比比皆是,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寿二年瓮”(即东汉末年,公元156 年)上所写的行草,可能出自当时工匠之手,浑厚质朴,颇有流动感,从中可窥视楷隶向行书的转变,因此,行书的出现可推至两汉时期,并非汉末刘德升所造我们说,一种书体之形成,从草创到臻于成熟,城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演化过程,有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才智,决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说刘氏“以行书闻名于当时” ,则更更为合适 行书的演变发展达到高潮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宗霍《书林藻鉴》曰:“晋人书以韵胜,以度相高,夫韵与度,皆须求工于笔墨之外也,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斡,然后韵敛而度凝又曰:“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这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对晋代的书风可谓推崇备至 魏晋风度, 造就了中国古代法书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初后世誉为 “书圣”的王羲之王羲之(321- 379)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
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 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临水“修禊”,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以表示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那天,大家坐在水边随意取饮,作诗唱和这些诗集江在一起称为“兰亭诗”,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兰亭序》,又称《禊贴》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得极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 行,共计 324 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 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忽右,气韵生动,这种特点正如清代包世臣所说:“ 《兰亭序》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在结构上,极尽变化,唐何延之指出:《兰亭序》里“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如“暮春之初”的“之” ,因“暮春”二字都是长形,故“之”写成扁状,长中带扁,相得益彰;又如贴中第十行“不”字,提按分明,收起得当,一笔不苟,十分精到,总之, 《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诣。
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作者:颜真卿唐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今天已经看不到,在唐代, 以双钩摹拓的办法才得以复制下来,王羲之偶然创作的背后,究其原因, 应当隐藏着一件绝妙艺术杰作所产生的必然性规律,那就是“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再加上“五合”的“汇萃”, 《兰亭序》的美,最主要就是这种和畅之美正如后汉蔡邕所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种因天时、地利、人和而构成的创作时空,是永恒的,唯一的梁武帝对王羲之的书法才气倍加赞赏,评云:“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故历代把《兰亭序》奉为“天下第一行书”,那就不足为奇了唐代, 是书法艺术大发展的时代,不仅产生了许多知名的书家,还有数目更多的民间书法家, 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手写经卷,很有法度和特点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入唐,书法艺术经历了由隶到楷的发展,经历了南北书法的融合,又经过书法家们的共同努力,逐步产生了继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书法大家颜真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故又称“颜平原”,官至“鲁郡公” ,故亦称“鲁公” 颜真卿中唐代是一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相传他少时家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后褚遂良楷法,并从师张旭,得“锥画沙”笔法,书乃大进,其楷书点如坠石,丰腴雄伟,质朴自然,与王羲之追求的妍雅之美截然不同,他的行书,多为手稿,竟从不经意处发挥,故显得很自然洒脱。
当时北方安禄山发动叛乱,很快就南下攻占了东都洛阳当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他的从兄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颜杲卿的幼子季明往来平原、常山之间做过联络工作不久常山被叛军攻陷,杲卿父子被俘,先后被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 ,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杲卿一家的流落人员,结果由常山携归季明的首骨,所以颜真卿为文致祭,在这篇手稿中, 他把抑制不住的感情,倾泄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分挥出来,笔墨一气呵成, 因而枯笔极多, 愈至后来,愈加纵逸, 不仅记录了这场悲壮的历史悲剧,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感,令人难以忘怀如果拿《兰亭序》与《祭侄季明文稿》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行书的不同风格,一书用笔多露锋,侧笔取势,妍媚俏丽,神气纵逸,提按内恹,而颜书用笔多藏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顿笔外拓宋苏东坡评云:“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句)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作者:苏轼宋这一篇 234 字加上涂去的34 字,合计268 字的文章草稿,被元代鲜于枢品评为“天下第二行书”,为世人所珍重,这是必然的,不过这样的行书佳作在唐代为量不多,不能与唐楷比肩,如果说唐代用隶书与建立丰碑的唐楷奠定了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到了宋代,上到皇帝与大小臣、僚,下到文人雅士,平民百姓,都把书法作为一项普通的爱好艺术,染墨挥笔成了是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于是更适应怡情养情、随意挥洒的行书便有了相应的地位,宋代行书十分昌盛,代表人物是蔡邕、苏轼、黄庭坚、米芾,世称“宋四家,”而苏轼则当排在首位。
他是继颜真卿之后,行书变法的第二代成功者他的《黄州寒食诗》为举世公认的“天下第三大行书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又是书画家苏轼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为所谓“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书表心声,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苏轼很佩服颜真卿、 杨凝式的书法, 他作书进多出侧笔,有妍媚之姿, 但风蕴还是非常深厚的,字的笔划肥厚,字形扁丰,用笔较多侧锋,结字紧密,与晋人的行书相比“尤不合古法,”这在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评论,认为不太合古意,但知苏轼者,当推其好友、著名书示家黄庭坚黄在评价当时书法家时指出:“本朝善书,当推(苏轼)为第一,”又说:“东坡先生常自比颜鲁公(真卿),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黄州寒食诗》贴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 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 ,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
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沧,字字含泪,令人感受深刻,此贴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同,从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 ,比如“年、中、苇、纸”等字,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的气息通观全贴, 有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小及大的字体,有由细变精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愈愈洒脱,笔墨与心境相随起伏,如滔滔江河之泻,渲泄于纸卷之上,确是东坡兴到之笔致,当为“苏书第一”,明张亚在《清河书画舫》称此贴为“当属最胜” ,想必是捕捉到了此贴所包孕的感情色彩,更有的是以此为坡公之《兰亭》,予以极高的评价 苏轼作书十分强调书家修养,自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重“神韵”,轻“形似”正所谓“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朱熹也评论:“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于人后,故其临贴,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较鉴,而其英气逸韵,高视古人,未知其熟为先后也 ”苏轼自云: “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观其《黄州寒食诗》贴,应当说,苏轼的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兰亭序》到《祭侄季明文稿》,从《祭侄季明文稿》到《黄州寒食诗》,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三位建立丰碑的书示巨匠的成就和书者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上, 这些作品抒情的一脉相承,是书法史上最为珍贵的美学财富,这些名作被历代书者奉为圭臬,成为学习法书的典范,临池者都在学其书、品其行、修其德、养其性、悟其道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伟大书法家已行书杰作为中国书法的地位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民族的性格、气质与精神,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述:“我们现在已达到了我们的终点,我们用哲学的方法把艺术的美和形象的每一个本质的特征编成了一种花环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编织的 ‘花环’为中国书法的发展迈上了很高的台阶,剩余下来的是后人的承接和创新我们要思索,多实践,时代的节奏正向我们呼唤,书法奇迹的春华秋实待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