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高考研析新人教版选修.doc
3页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高考研析 新人教版选修4真题典例1.[2015·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答案 (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解析 第(1)问,可根据“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及问为治之方”等分析得出第(2)问,可从丘处机西行对元朝统治、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2.[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答案 (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一从官员人数的增加、御史机构的扩大及职权方面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在综合两则材料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考向分析预计2017年高考命题中,题型、难度、分值应保持不变,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培养解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辩证评价人物的能力仿真练习1.[2015·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旧唐书》材料二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材料三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贞观政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 (1)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特点:慎用刑法2)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3)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4)因素: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任答两点即可)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入手分析“原因”“目的”,从材料中“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唐朝法律相对较轻。
据此回答“特点”第(2)问“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反映了赏罚分明的特点,可知唐太宗希望通过法律整顿吏治第(3)问从材料三看,当时依然存在着冤案,但唐太宗能够自我反省据此回答即可第(4)问从材料信息中可知唐太宗关心百姓,注重用法律治理社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据此回答即可2.[2015·福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了教育规划: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很丰富,包括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
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摘编自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1)根据材料,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2)你能否依据以上材料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做全面、客观、严谨的评价?说明理由举出进一步了解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三种途径答案 (1)思想:教育由国家主办;按理想国三个等级的设想构建教育体系;按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培养目的进行不同的教学;男女都必须接受教育;主张全面发展;以哲学王为最终培养目的;重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答出四点即可)(2)依据:不能理由:因为材料单一,无法求证(孤证不立);材料为二手资料,且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途径:阅读原著及相关研究著作;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请教专家或老师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逐层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由于材料单一,不能做全面的评价,材料为后人的著作,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认识,不能做到客观、严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通过阅读著作、考察访问、上网查阅、请教专家或老师等。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