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玉戈的起源及发展演变.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6050575
  • 上传时间:2022-06-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6.5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玉戈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河南 宋笑飞 边境戈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兵器,渊源甚早,其前身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石镰戈靠钩杀、啄击以制敌,称为“勾兵”玉戈是一种特殊质地的戈,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国家文明即将产生的历史时刻玉戈结合了美玉高贵、润泽的秉性和武器威严、杀伐的气息,显而易见,它不是一种实用性的兵器,而具有非比寻常的尊崇王权与巫术的紧密相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阶级分化日趋加剧,氏族部落向国家王权转变,礼仪制度产生并维护着日益严格的等级制度,礼仪用玉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玉为戈的象征性兵器,实质上是一种专用的礼器,并且是与军事、争夺、杀伐等相关的,与存亡、权力、地位相联属的重要用器:在祭祀活动中,祈求力量与胜利;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威严与等级玉戈作为非实用性的武器和专用礼器的出现,标志着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时代的肇始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有刃的“援”和嵌入木柄的“内”,内又有直内和曲内之分后来,从提高使用性、增加杀伤力的实战意义出发,青铜戈在援和内相接处出现了上下的突出物——“阑”,援的下部也逐渐延伸出来,称为“胡”,胡由短渐长,其上的穿孔也从一两个增加到三四个。

      玉戈作为一种礼仪用器,其发展演变主要是基于突出威仪性的考虑,并没有全盘接受以实战为要务的青铜戈演化轨迹的影响,自产生之始,玉戈便基本保持了尖锋、直内的简洁样式,只是在战国之后,才出现了有胡戈,这时玉戈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处于尾声我国时代最早的玉戈发现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1998年,在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中,墓葬M29出土了一件玉戈(图1),通长18.5厘米,内长3厘米,宽9.2厘米戈表面呈灰黄色,泛红斑,光亮润泽形制略似矛,宽援,内部较窄短,上有一穿孔制作稍显粗糙,刃部较钝,仅象征性地磨出刃口凌家滩遗址的年代距今约在5300年前,该部落或部落联盟正处于原始社会后期,掌握着宗教神权及军事权力的少数人物,占据社会的顶层玉戈等礼仪性兵器的出现,充分体现了玉器由饰品功能转向社会礼仪功能所具有的时代气息二里头文化时期,玉戈已较为常见二里头遗址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都城,玉戈均见于遗址中随葬品比较丰富的墓葬玉戈形制为窄长援,直内,制作较为精细这一时期,玉戈的尺寸向大型化发展,有的长达40多厘米,显示了所有者希望通过玉戈尺寸的扩张来模拟、表现其权力地位的意图二里头文化三期墓葬M3出土的青玉戈(图2),通长30.2厘米,内长8.4厘米,宽6.9厘米,直援,前锋尖锐,上下边皆有刃,刃口锋利,双重内,内中部有一单面穿,后部有5组平行阴刻细线,线条笔直规整,琢磨极为精细。

      出土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墓葬M57的玉戈(图3),通长43厘米,宽8厘米,三角形援首,双面刃,援后部近内处刻有平行线纹和小齿扉,内前部有一穿孔,制作也相当精致二里头文化玉戈与同时期青铜戈的造型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并非是对青铜戈的简单模仿,例如,同时期青铜戈有直内、曲内两种样式,玉戈则均采用直内形式,没有选择较为复杂的曲内造型,援部也较为简略,上下刃对称,无中脊但是,玉戈通过精心细腻的琢磨,在简洁、刚劲的表征下,彰显了玉石的质感和礼兵的威严商代前期,玉器的制作继承二里头文化的风格从品种来看,商代前期玉器以礼器和象征性的武器工具为主,尤其是作为礼兵的玉戈,不但数量大大增加,形体尺寸也普遍较大,四五十厘米的大玉戈屡见不鲜,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一件更是长达94厘米,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郑州商城作为商代前期的王都,出土玉器是商代前期玉器的代表迄今,在郑州商城已发现玉戈近二十多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此前的二里头文化此时,玉戈往往是墓葬中最大的一件玉器制品,地位显赫,无疑已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礼仪用器之一郑州商城玉戈尺寸一般在20-50厘米,玉戈形制继承二里头文化玉戈特点,多为直内长援,援、内间有穿,援两侧均磨出边刃,锋芒锐利。

      这一时期,部分玉戈内后部雕琢扉牙或刻有锯齿纹,装饰性增强很多玉戈上下刃不再对称,援中部出现脊棱,援、内相接处雕琢出比较明显的阑,突破了以往平板刃面的造型1965年出土于郑州市铭功路商代墓的青玉戈(图4),通长24厘米,宽6.7厘米,双面刃,三角形尖锋,援与内没有明显界线,后部钻有一圆穿,内部斜削,并雕刻有凸起的牙饰,推测可能是原器后部损坏后,又经加工而成,玉质细腻,制作较精1955年出土于郑州商城白家庄商代墓葬C8M7的玉戈(图5),残长21.8厘米,援长15.1厘米,宽5.6厘米,浅黄色,质地细腻,援斜直,前端收尖,两侧有薄刃,中间起脊,援末靠阑处有数道刻划痕,内前窄后宽,两端中部分别有一圆穿在郑州商城之外,郑州新郑望京楼和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也是出土商代前期玉戈较为集中的地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望京楼遗址先后发现6件玉戈,形制多同郑州商城玉戈类似,其中一件为玉援铜内戈1974年出土于新郑望京楼遗址的青玉戈(图6),通长52.5厘米,宽9.5厘米援部略弧,三角形锋,上下刃与援相接处磨有折棱,长方形内,上有一圆穿,末端有三个凹槽,援身脊线明显,贯通戈体,从锋尖直抵穿孔,玉质光润,造型刚健规整。

      1974年出土于新郑望京楼遗址的铜内玉援戈(图7),长32厘米,宽6.5厘米,玉援质白细腻,体扁长略弧,有上下阑,中脊凸显,三角形前锋薄而锐利,援后部嵌入铜内之中,铜内亦上下有阑,前端呈三角形,饰兽面纹,后端向下弯折,饰变形夔纹该戈巧妙地结合玉石与青铜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融玉石的尊崇和青铜的坚韧为一体,是我国目前存世最早的铜内玉援戈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玉戈20余件,不少玉戈尺寸硕大,有较为明显的阑、锐利的上下刃和贯通器身的脊线,雕琢细腻,充满锋锐肃杀之气,极富地域特色出土于盘龙城李家嘴遗址的大玉戈(图8),通长94厘米,内长21厘米,宽11厘米,长援短内,前锋薄而锐利,援上下有边刃,有阑,内作长方形,近阑处有一小圆穿,中脊贯通器身此器制作非常细腻,锐利的上下刃及上下刃与尖刃相接处凸出的造型、纵贯器身的脊棱、突出的阑等,都经过精心琢制,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一件玉戈,堪称“玉戈之王”总的来说,商代前期玉戈形制规整,造型更富有曲线和张力,制作更加细腻,玉戈尺寸和数量的扩张,显示出其在礼仪用器中不断上升的地位商代后期玉器主要出土于安阳殷墟,在所有仪仗性玉兵中,以玉戈的数量为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殷墟遗址前后大约出土玉戈170多件,数量之多可谓空前绝后。

      著名的殷墟妇好墓中,陪葬有玉戈39件、玉援铜内戈2件,它们在所有玉质仪仗品中的比例大约是3/4妇好墓出土的一件青玉戈(图9),通长29.2厘米,援长21.3厘米,宽7厘米,前锋尖锐,援一边平直,一边略斜,近阑处上下均刻回纹,实不多见,直内,内的前端有一圆穿同墓出土的一件铜内玉援戈(图10),通长27.8厘米,玉援长15.8厘米,玉援呈圭形,前锋尖锐,双边刃,近末端有一圆穿孔,铜内作鸟型,略弯曲,外出歧冠,两面各饰兽面纹和鸟纹,并镶嵌绿松石片,嵌铸精良,纹饰华美殷墟玉戈呈现出多样性发展的趋势:部分玉戈继承了商代前期玉戈的样式特点,造形严谨,边刃锐利,脊线劲健有力,制作细致,此类玉戈多出现于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中;另一方面,很多玉戈逐渐向小型化、对称性方向发展,尺寸在15至20厘米之间,装饰简略,小的甚至只有4-5厘米,仅具戈形,此类玉戈大量出土于殷墟中小型墓葬内,应属于专用的陪葬品,而丧失了早期玉戈所具有的权力、等级意义此外,还有不少玉戈朝着饰品化的方向发展,戈上出现了云纹、兽面纹等装饰性纹饰,有的戈内部直接雕成歧冠鸟头状,还有的饰以锯齿状扉棱,制作十分精致,表现出较为浓烈的装饰、玩赏意味。

      殷墟玉戈多样性的造型发展趋势,揭示了这一时期玉戈日趋复杂的文化意义,它已不再单纯是兵戎与权力的象征物商代晚期玉戈除大量出土于安阳殷墟外,在河南郑州、三门峡等地及甘肃、江西、四川也多有发现1993年出土于郑州黄河大观的白玉戈(图11),通长10.7厘米,内长1.8厘米,前锋尖锐,援上下两边斜削成刃,无阑,直内,内前端偏下有一穿孔,制作精细1977年出土于甘肃庆阳的“作册吾”玉戈(图12),通长38.6厘米,援呈三角形,略下弯,前锋尖锐直内,近阑处有一圆穿,内后部两面各饰兽面纹,末端有五组锯齿状小扉牙援的一面后部中间阴线刻“作册吾”三字该戈造型优美,轮廓线刚健有力,锋芒锐利生威,磨制极为精细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玉戈4件,均被有意折断成数截,并错位叠放在棺底中部,玉戈形制都为直内直援,三角尖锋,薄刃,内端都有一单面管钻孔,雕琢得精致光润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大量玉戈,时代大多为商代晚期仅在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就出土玉戈21件,这批玉戈系重叠堆放,排列比较整齐,部分玉戈前锋被火烧过,可能是当时的祭祀用品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玉戈(图13),通长40厘米,宽10厘米,三角形援,锐锋,中脊及刃部线条明显、流畅,援末两侧琢出数条平行小齿,一面小齿间刻四重方框,另一面小齿间刻交叉平行线和菱形方框,长方形内,前端有一圆穿。

      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的一件玉戈(图14),通长26.7厘米,宽7厘米,三角形尖锋,梯形援,刃口锋利,援身中部及两侧边刃各有脊线,援末两侧琢平行线,平行线之间刻有方框,短阑,阑上有小齿,长直内,前端正中有一圆穿,通体光洁亮润,制作精良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的一件玉戈(图15),通长55.4厘米,援窄长,两侧薄,中间厚,无中脊,上下刃中部均向外凸,棘刺略显,前锋收杀,长方形内,前部有两圆穿就造型来看,三星堆玉戈可以区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制,而无论是哪一种形制,都可以在中原殷墟出土玉戈中找到相类似者,这表明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当密切的文化交流西周是玉戈作为礼仪性兵器最后的辉煌时期西周玉戈在商代晚期玉戈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形式与用途进一步分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周早期,一些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玉戈较多地体现了礼仪用器的性质,形体较大,援刃锋锐,雕琢较为精细部分玉戈的造型更加讲究对称性,其中规中矩的形态,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玉圭的原型这时,很多玉戈进一步体现出小型化的趋势此外,西周时期部分玉戈进一步强化了商代晚期以来玩赏性玉戈的特点,如陕西宝鸡茹家庄井姬墓中出土的一组串饰,由贝、小玉戈、小玉鸟和小玉鱼组成,小玉戈共有13件,形体极小,这些小玉戈与其他饰品相间排列,组合搭配很有规律。

      还有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戈也有类似的情况玉戈在西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各地西周墓葬中多有出土1997年出土于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的一件西周早期玉戈(图16),通长46.2厘米,内长7.1厘米,宽8厘米,戈体淡绿色,上有土沁斑,长援,三角形前锋,上下双刃直而锋利,脊线明显,阑两侧和内后缘各饰四道齿槽,穿孔两边饰多组平行线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玉戈按纹饰和形状分为窄援、宽援、龙凤纹、钻芯等玉戈如龙凤纹玉戈(图17),青玉,冰青色,玉质细腻,半透明锋呈偏三角形,锐利,援有脊与边刃,援本部有一圆穿内末端有锯齿形状装饰,内端上用阴线雕出龙凤纹饰,通体磨光钻芯玉戈(图18)背面有数道条带状红色丝织物痕迹,应是缚戈所用全部受沁呈土黄色玉质细腻,微透明锋呈斜三角形,锋刃与援刃较锐利,援有脊,援与内没有明显的分界援本部有一圆穿,内部有两个穿孔,其中一个未钻穿并且留有钻芯,内端等距离刻出三个豁口回纹玉戈(图19)断为两截正、背面有条带状红色丝织物痕迹深豆青色,大部受沁呈棕黄色或黄褐色玉质细腻,微透明锋呈斜三角形,锋刃与援刃较锐利,内呈梯形,内部有一圆穿援部饰回纹,内部饰直线纹,内末端为齿牙状饰。

      回纹直援戈(图20)背面有数道条带状红色丝织物痕迹,应是缚戈所用浅豆青色,局部受沁有灰白色斑或黑褐色斑纹锋呈三角形,锋刃与援刃较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