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殡葬救助制度编写说明2600字.docx
19页殡葬救助制度编写说明2600字 关于《建立我市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和殡葬基础设施补助政策的意见》有关情况的说明市民政局(20xx年7月 日)各位领导: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安排,现就草拟《建立我市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和殡葬基础设施补助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 出台《意见》的必要性和依据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殡葬改革的推进,困难群体殡葬救助工作日益紧迫和突出建立我市殡葬救助体系是完善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百姓切身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和推进殡葬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经过长期建设,我市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市现有殡仪馆6家,经营性公墓8家,形成较为完善的殡葬服务体系;但面对新的形势,还存在着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尤其是公墓建设方面,经营性公墓价格偏高,群众意见很大;农村公益性公墓数量少,散埋乱葬情况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市殡葬改革和经济社 1会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提高我市殡葬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我市群众基本殡葬权益,实现殡葬设施现代化,提高殡仪服务水平的目的我们依据《XX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殡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12】28号)、《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建立我省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的意见》(X民发【2012】12号)和《XX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建立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加快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这个意见。
二、 《意见》的主要内容《意见》分为两大部分:(一) 全面建立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意见》阐述了我市建立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和救助程序在救助对象方面,除了上级文件要求的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流浪乞讨人员、无名尸体以及其他需要救助的城乡特殊困难群体外,本着弘扬社会正义的目的,我们建议将见义勇为牺牲人员也纳入救助范围在救助程序方面,我们特别对无名尸体的救助程序作了具体规定:明确无名尸体由殡仪馆作为申请人先行垫付火葬费用,秦渭两区内发现的无名尸体由市殡仪馆火化后持管辖 2地公安机关证明到尸体发现地民政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在区殡葬管理机构领取殡葬救助金;其他县市区内发现的无名尸体由各县市殡仪馆火化后持管辖地公安机关证明到尸体发现地民政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在县市殡葬管理机构领取殡葬救助金在救助标准方面,我们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制定每名救助对象按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四项服务项目1000元进行救助,不足 元的按实际发生金额救助在资金筹措方面,我们建议在省级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市县两级财政按 分担在资金管理方面,我们建议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给县区民政局或殡葬管理机构,而不是直接拨付给殡仪馆。
二) 加快殡葬基础设施建设这部分主要有三方面主要内容:1、加快以殡仪馆为主的殡仪服务设施建设明确我市“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市级殡仪馆 个,县级殡仪馆 个,改扩建县级殡仪馆 个提出殡仪馆建设要设备现代化,使用环保节能型火化炉要求各县市区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协调安排殡仪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问题2、大力发展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是我省今年殡葬工作的新举措《意见》提出了我市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的目标、形式、建设步骤和四点建设要求强调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要以政府 3投资为主,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其建设用地按照公益事业用地由政府无偿划拨在资金支持方面,按照省上的做法,我们建议市财政也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补助,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省上补助 万元,市上补助 万元,县级城市公益性公墓省上补助 万元,市上补助 万元3、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生态化建设我市现有行政村 个,自然村 个,共有农村公益性公墓 个,其中能继续使用的 个,有 个已经埋满不能继续使用这些农村公益性公墓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墓地环境脏乱差,大量占据农田和建设用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针对以上情况,《意见》提出全市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先行试点,逐步推广。
火化区农村公益性公墓以骨灰楼(堂、墙、塔)为主;土葬区农村公益性公墓提倡深埋、不留坟头、墓碑小型化,逐步将农村散坟、规划点外集中墓地迁移到规划墓地,推进迁坟还田工作《意见》对农村公益性墓地生态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特别提出要治理丧葬秩序,大力倡导文明和谐殡葬新风,加大对乱埋乱葬行为的治理力度,逐步规范治丧行为;强调农村公益性公墓要建立长期管理机制,聘用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公墓的管理和维护三、需政府解决的主要问题41、解决资金问题在殡葬救助制度方面,我市需救助人员主要集中在南部八县区,据统计约 万人(其中城乡低保对象 万人,重点优抚对象 万人),按千分之六的死亡率计算,每年死亡人员约 人,加上文件规定的其他需救助对象,每年需救助死亡人员约 人;按每人 元的标准进行救助,约需 万元资金按照市县财政 的比例分担,市财政每年需预算列支 万元,各县市区需预算列支 万元在殡葬基础设施建方面,市殡仪馆的迁建需征地 亩,预算资金 万元,争取部省资助资金 万元,资金缺口 万元考虑资金缺口较大,建议按照“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分期实施”三至四年建成的思路逐步实施新建县级殡仪馆,每个补助 万元,改扩建每个补助 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建设 个县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市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补助,每个县级城市公益性公墓 万元,共需资金 万元;在农村公益性公墓生态化建设方面,每个农村公益性公墓拟补助 万元,共需资金 万元2、解决我市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的其他问题由市政府牵头,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国土部门要会同民政部门做好殡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编制部门要合理配备 5城市殡葬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编制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民政部门共同搞好殡葬管理工作以上意见妥否,请审定6第二篇:丧葬制度 8200字在早期智人眼里,大自然的一切——不理解,早期智人产生了许多恐惧与幻觉,他们相信在其具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万物与人类;他们不相信死亡竟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将自身一分为二:一个是依附肉体而存在的自我,一个是脱离肉体而存在的自我,这就是人类最早的灵魂观念春秋时期的子产将这种灵魂观念概括为魂魄理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阴曰‘魂’c他认为魄是附在人的肉体上的,对肉体的活动起作用;魂则是附在精神上的,对精神话动起作用。
人死了,只是肉体消失了,而他的灵魂却可以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永生同时,当时的人们还认为,这种鬼魂与神灵一样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力量,它们可以做一些有利于或有害于世人的活动,即可以祸福人类因此,活着的人们对于这些死去的鬼魂必须予以必要的尊崇这种死者的鬼魂与生者一样也有生理与心理的各种需求,也要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过着生前的日子正是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为丧葬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前提但是,从灵魂观念的产生发展到有意识地安葬死者,从而形成固定葬俗,还需要一个社会前提,这就是氏族制度的形成氏族制度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人类体质和心智的进步,而且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辈分概念的新的血缘亲属关系由此出发,人们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亲情观念因此,人们在自己的亲人死亡之时所产生的悲痛、哀伤之情便大大增加了为了能充分体现丧亲之痛,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敬重,减轻由于个别成员的死亡给氏族带来的打击和破坏,使生者更加亲密与团结,举行丧葬活动便成为一种最好的形式在我国,距今两万多年前处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山顶洞人已经开始埋葬死者,并放置了适当的随葬品他们将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作为公共墓室,在死去的同伴的尸体上撤上红色的赤铁粉末和粉屑,并以石制工具和石珠、穿孔的兽牙等装饰品随葬,这是一种灵魂不死观念或原始宗教观念的生动体现。
葬法是指遗体安葬的方法中国古代葬法种类很多,郭存亮在其《白事博览》中曾归纳了55种采用哪种形式埋葬死者,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都有关系只要其中某几种因素发生了变化,葬法就会改变;反之,如果这些因素变化不大,那么某种葬法则会一直延续下去土葬:这是我国自产生丧葬习俗以来最普遍、最标准的一种埋葬形式,其中包括汉代以前的华夏族、以后的汉族,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如匈奴、突颁、回纪、苗族等土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0年前的山顶洞人为什么我国多数民族都实行土葬呢?一种观点认为土葬与农业文明有关: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认为土地乃生命之本,“有地则生,无地则死”,于是产生了一种亲土、恋土、入土为安的意识《易经》与明阳学派都将金、木、水、火、土视为构成天下万物的五种要素,其中“土”处于五行的中位,是天下万物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黄帝与汉代都自称是以土德王天下,都祟尚黄色,黄色即土色土德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大地的包容性,大地乃万物与人类的母亲,因此人死之后埋入土个,就是使灵魂得到安息、达到永生的最好办法另有一种观点认为,“鬼”其本意为“归”,地下乃鬼魂的居所,中国古代推崇土葬正是这一观念的延续。
同时,土葬也是最有利于体现等级差别的丧葬形式在高度重视等级区别的古代中国,统治者一无例外、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使土葬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最有影响的一种埋葬形式土葬可以分为几种,一是葬棺式,即将死者衣硷之后,装入棺材,再将棺材葬入地下的墓穴之中一般百姓、臣子多采用这种葬法;二是将棺材放入地下的墓室之中,历代帝王陵墓多用此法;三是直埋,即将尸体直接埋人墓穴,不用棺材;四是火葬之后,将骨灰埋人地下火葬:火葬是我国古代个别的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埋葬方式据《苟子·大略》篇记载,氏羌部落的战俘不怕绳捆索绑,却担心死后不被焚烧,可见其习惯是焚尸火葬《墨子·节葬》篇记载,秦国西边仪渠国的人,亲人死了要聚柴薪而焚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火葬在西汉以前只存在于西北边远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中汉代以后佛法传入中国,印度僧侣盛行的火葬之风也随之而来,影响了不少汉族民众唐宋间已有人实行火葬,尤其盛行于地少人多、水位很浅的南方地区但火葬后的骨灰仍以盒装掘墓埋葬学术界分析火葬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火葬与不稳定的游牧生活有关;有的学者认为它反映了某些民族人死后乘火升天,走向光明的观念;也有的学者认为,古代之所以实行火葬,原因之一是当时战争频繁,官兵战死在异地他乡后,为了使死者回国安魂,遂将死者的尸体烧掉,而将其骨灰运回本国后再举行一定的葬礼。
水葬:这是我国古代存在于西藏及其邻近地区少数民族中的一种葬法一种简单的做法是将死者投入水中,任其漂流沉浮奉行此种葬法的民族,一般都生活在深山大川之畔,以水为生,以鱼为食,故而视江河为自己生命的源泉和最后的归宿海葬:我国沿海地区人民长期以海为生,对大海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于是在某些地区流行一种海葬他们将棺材安放在海滩,任海潮将棺木漂浮人海,漂于何处就葬于何处 天葬:又称鸟葬,其中以藏族天葬最为典型藏语称之为“吐垂杰”,意为“送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鹰湾”其程式是将死者用腰带和衣捆绑,置于空屋或帐房旁角落,用布遮盖,并点燃一盏酥油灯,以示祭奠送葬时,用牛驮至天葬场,将尸体仰卧于地,喇嘛颂经击鼓,焙桑供神秃鹰一见烟火,便群集附近山峦处司丧随即将死者的衣服剥去,并肢解尸体待鹰鸳食尽尸肉后,再捣碎骨架掺糟把投以喂驾若尸体全被吃光,则说明死者已经升人极乐世界,视死者为善人,否则就是恶人实行此种葬法的民族多以山地游牧为生,其神话传说也多与猛禽有关悬棺葬;这是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在崖壁上或崖穴中安葬死者遗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