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风学说源流与学术争鸣.docx
17页惊风学说源流与学术争鸣【摘要】 在研究大量中医历史文献的 基础上,将历代医家就惊风学说的学术观点 和医疗经验全面系统地进行研究和整理, 较完整地反映了惊风学说的源流和争鸣, 有利于中医儿科学术的提高和发展, 并有效地指 导临床应用关键词】 惊风学说;学术争鸣;源流; 小儿惊风的治法与方药自惊风立名之后,宋〈〈太平圣惠方》所列 急慢惊风的治法方药多有混淆,以金石重坠 及祛风之剂为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首 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 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同时指出“世间 俗方,多不分别,误小儿甚多”然而从〈〈小 儿药证直诀》所列30余首治惊风方剂来看, 仍未脱世俗之见,其中金石脑麝、朱砂水银、 牵牛全蝎之类重坠、窜烈、峻下之品甚多, 因此后世医家怀疑是否为钱乙用药之本意钱乙用药以柔润着称,在对急惊阳盛之证 的治疗上,主张用利惊丸,“以除其痰热, 不可与巴豆及温药大下”闫孝忠在〈〈闫氏 小儿方论》中对钱乙的惊风之论有所补充, 他说:“治小儿惊风,痰热坚癖,能不用水 银、轻粉则便,如不得已用之,仅去痰即止, 盖肠胃易伤,亦损口齿治急惊风,“当 其搐势渐减时,与镇心治热药一、二服,候 惊势已定,须臾以药下其痰势,心神安宁即 愈”。
治慢惊风,“凡小儿吐泻,当温补之 每用理中丸以温其中,以五苓散导其逆,连 与数服,兼用异功散等温药调理之……若 已虚损,宜与附子理中丸,研金液丹末,煎 生姜米饮调灌之,惟多服乃效”金液丹即 硫黄一味,温肾回阳宋•刘昉〈〈幼幼新书》首次较为详细论述 了慢脾风的证治方药,认为慢脾风的治疗以 醒脾、健脾、去涎熄风为原则,常用方剂如 玉诀醒脾散、手彬银白散、郑愈醒脾散等 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认为惊风不惟热极 生风,“寒暑燥湿之极亦能生风”,“痰涎 壅闭而作搐”,治疗提出“当去痰涎,次固 元气”,先服萼竭散,并用手法去寒痰冷涎, 次服没珠膏,后服益真汤,助服前朴散元•张从正〈〈儒门事亲》也主张先用吐涎之 药,后服清凉坠涎之品元•曾世荣对小儿惊风有独到的见解和经 验,《活幼口议•小儿惊风痰热四证》 认为:“小儿有热,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作 风,风盛发搐……有退热而愈者,有治惊 而愈者,有截风而愈者,有化痰通关而愈者, 皆是依证用药对急惊用下法,提出“可 量其轻重,如病五六分,只下三四分许,随 通且利,热去痰消,则病与证次第徐徐而减 瘴若不揣度,一概并荡下之,大过伤害脏 腑,疾病阴证,乃作慢惊风候”。
并公开其 家传秘方金珠散,即琥珀抱龙丸入珍珠合和, 治惊风尤效另外,他对五苓散、宽气饮治 疗惊风独有心得《活幼心书•明本论》云: 急惊用五苓散加辰砂、薄荷疏涤肝经,安魂 退热镇惊,“内有泽泻导小便,心与小肠表 里,小肠流利,心气得通,其惊自减;内有 桂,木得桂则枯,是以有抑肝之气,其风自 停;况佐以辰砂,能安神魂,两得其宜” 宽气饮以枳实、枳壳等调气之品为主药,能治惊止搐,是因为“搐始于气”,“治搐之 法,贵以宽气为妙,气顺则搐停”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云:治“急惊 之候,通关截风、定搐去痰,其热尚作则当 下之,一泄之后又急须和胃镇心,不可过用 寒凉等剂 “慢惊之候,宜于生胃气药, 和以截风定搐,不可太燥至于慢脾风, 指出“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疗惊则无惊可 疗,但脾间痰涎、虚热往来 ”明代对惊风治疗的认识更为丰富,王纶〈〈明 医杂着•急惊》认为:“治急惊有余之证, 先须降火下痰,一二服后加养血安神之药 若饮食少、大便澹、或吐泻,则当兼补脾胃; 若脾胃原虚,当于直泻药中加补脾药;若屡 作屡服利惊驱逐之药,便宜认作脾虚血散, 治惊药内加养血补脾药, 不可用温热丁香等 药,恐助胃火,宜参、术、芍药等以补脾中 气血,麦门冬、黄连以清金制木。
明•万全《幼科发挥》提出“急惊风有三 因”,“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 发热者,宜即发热之”;“有内因者,如伤 饮食发热者,即宜消导之,下之”;“有不 内外因者,如有惊恐,或客忤中恶得之…… 宜先去其痰,辰砂膏主之,后安其神,琥珀抱 龙丸主之”并对急惊变痫,用如神断痫丸; 急惊成瘫,宜地黄丸加当归、牛膝、川独活、 肉桂还对急慢惊风提出预防方药,“方其 热甚之时,腮赤面黑,目且怒,直视不转者, 此急惊风之候宜服河间当归龙荟丸,以泻 肝胆之火,则不成急惊风也当吐泻不止之 时,见其手足冷、睡露睛、口鼻气出冷者, 此慢惊欲成之候也急用参苓白术散以补脾, 琥珀抱龙丸去枳壳、枳实,加黄芷以平肝, 此慢惊风不能成矣此吾家传秘法”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急 惊属阳证、实证,“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慢惊属虚,为无阳之证,“当专顾脾肾以救 元气”在具体治法用药上进一步提出:“治之之法,有要存焉一曰风,二曰火, 三曰痰,四曰阳虚,五曰阴虚但能察此缓 急则尽之矣风非外来之风,血躁之风不 可散,“凡如防风、荆芥、羌活、独活、细 辛、干姜、柴胡、紫苏、薄荷之类,如有外 邪发热无汗等症,乃可暂用。
如无外邪,则最所当忌”痰与火,若痰因火动则治火为 先,火以痰留则去痰为主火之甚者宜龙 胆草、山桓子、黄连、黄柏、石膏、大黄之 属;火之微者宜黄苓、知母、玄参、石斛、 地骨皮、木通、天麻之属痰之甚者宜牛黄、 胆星、天竺黄、南星、半夏、白芥子之属; 痰之微者宜陈皮、前胡、海石、贝母、天花 粉之属”另外朱砂能坠痰降火透络,雄黄 破结开滞,冰片、麝香为开窍要药,琥珀、 青黛清利助佐,僵蚕、全蝎、蝉蜕祛风镇惊, 皆可选用并说:“凡惊风之实邪,惟痰火 为最而风次之,治实之法,止于是矣而“惊风之重,重在虚证……治虚之法,当 辨阴阳阳虚者宜燥宜刚,阴虚者宜温宜润 然善用阳者,气中自有水;善用阴者,水中 自有气造化相须之妙,既有不可混,又有 不可离者如此对于“惊恐致困者”,为 大惊气散,治当以秘旨造神丸等收复神气为一二 O明-鲁百嗣〈〈婴童百问》对慢惊风的治疗 提出“须当审源流,不可一概用药”如 吐泻得之,则理中汤加木香以温其中,五苓 散以导其水;如脏寒洞泄得之,则先与术附 汤;下积取转得之,则先与调气散调和脾胃; 如外感风寒,则可与桂枝汤、葛根汤辈其 他可以类推矣然慢惊属阴,亦须准校阴阳 亏盛,浅深如何,不可纯用温药及燥烈大热 之剂,惟于生胃气中加以截风定搐, 如全蝎、 花蛇、僵蚕、白附、天麻、南星辈为良方”。
对慢脾风,“治法大要,生胃回阳”如黑 附汤、川乌散、金液丹、白丸子以及异功散、 蝎附散之类,若“手足不冷”、“阳气未甚 脱”,“则不必回阳”,“亦不可用硫黄、 附子”清代对惊风的治法更趋于多样化, 有内治、外治、针灸推拿等内治法则也争鸣甚多, 主张各异,其中以夏禹铸、陈复正、吴鞠通、 庄一夔、王清任等为代表;推崇外治法者以 夏禹铸、陈复正为代表夏禹铸〈〈幼科铁镜》认为:“疗惊必先豁 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解热 必先祛邪前书上只云解热,并未说到祛邪, 今以祛邪之法详之一用拿,一用推,一用 灯火,一用灸,一用药夏禹铸治疗惊风 多以天保采薇汤加减,痰盛加重半夏、前胡、 苍术,夏月加香蕃;风盛加重柴胡、羌活、 半夏,夏月加香蕾;热盛加重干葛、桔梗陈复正〈〈幼幼集成》分误搐、类搐、非搐 三门论治误搐分柔痉、风痉治疗;类搐分 暑证、疟疾、痢疾、咳嗽、丹毒、疮痈、痘 疮、霍乱、客忤、中恶治疗;非搐分吐泻、 大惊卒恐治疗十分注重辨证施治,忌见痉 止痉,忌金石重坠峻烈,并结合外治创立 集成沆潍丹、集成金粟丹为治惊风的常用方 剂,集成沆潍丹为清热解毒、通利三焦、 导滞通腑之剂,适用于痰热惊风之证,“诸 般风搐,并皆神效”,“此方用之最久,功 效莫能歹单述”。
集成金粟丹为疏风化痰、定 惊止搐之剂,他认为“凡诸家截风定搐之方, 皆不及此方之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按九大纲论 治:寒痉:柔痉用桂枝汤加减,刚痉用葛根 汤,风寒咳嗽致痉用杏苏散风温痉:用辛 凉之剂如银翘散、白虎汤、清宫汤、牛黄丸、 紫雪丹之类温热痉:同风温痉论治暑痉: 按暑病治法,“痉因于暑,只治致痉之因, 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于痉中求之”温痉: 按温病治法燥痉:按燥病治法内伤饮食 痉:按吐泻伤脾、脾病及肾的不同,予以温 补脾肾,如异功散、理中汤、补中益气汤之 类客忤痉:宜养血安神宁心,用复脉汤加 减本脏自病痉:为阴虚风动,宜育阴柔肝 为主,如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之类谈金章在《诚书》中提出惊风治法的宜与 不宜种种:“宜治痰不宜治火”、“宜安神 不宜镇惊”、“宜导不宜下”、“宜解不宜 汗"庄一夔撰〈〈福幼编》专论惊风,主张急惊 以清热养血,慢惊风温补脾肾对慢惊尤有 心得,必用姜、桂、附子创慢惊二方:一 为逐寒荡惊汤,一为加味理中地黄汤王清任善用活血化瘀之法, 在《医林改错》 中也明确指出“抽风非风”, 乃“气虚血瘀 之症”,方用可保立苏汤加减清代江笔花在〈〈笔花医镜》中认为急惊风 乃痰火闭证,治疗“初起以通关散开其嚏,嚏则醒。
轻者利火降痰汤,重者清膈煎加石 菖蒲、竹茹,或抱龙丸,醒后清热养血汤”〈〈吴医汇讲》载姚德培所言,“若于病来猖 獗之前,先以辛凉开肺,继以甘寒化热,佐 以润剂降痰,两候自能痊可”外治法治惊风在清代较为盛行夏禹铸在〈〈幼科铁镜》中首先批评了 “村妇庸夫多以铁针于儿手挑筋破肉”的可笑做法, 然后提出拿、推、灯火、灸的四种外治方法先用 拿法:“如惊痰筑甚,昏昏不省人事,于不 抽掣时,把精威二穴对拿紧,不咬齿、不摇 头、不直视、人亦无挣声的模样,将儿面向 我,以我两手骑儿肩,大指握前,以第二两 指并狠狠揉肺俞两穴然后“急灸肺俞穴 各三壮”,“若发惊拿醒,便知人事,即用 推法”推法:开天门24下,分阴阳9下, 感寒重揉太阳,体弱感寒重揉太阳、太阴, 然后掐天庭、眉心、山根、准头、人中、承 浆各1下,左手推三关30下,退六腑6下, 运八卦推艮入坎30下,重揉外劳30下,揉 五指节2次,捋左委中穴30下灯火法: 定惊元霄灯火,囱门、眉心、脐心、脐轮、 合骨、鞋带各穴共15 大焦另外,熊运英〈〈小 儿推拿广意》则对惊风分门别证予以推拿手 法和穴位陈复正《幼幼集成》对惊风的外治提出全 身灯火法,能“疏风散表、行气利痰、解郁 开胸、醒昏定搐,一切凶危之候,火到病除” C 该法共用灯火64慷,自角孙痿脉起,次及 听宫、曲鬓、本神、天容、囱会、承浆、肩 井、曲池、合谷、神门、乳根、阴交、命关、 长强、肺俞、阳陵、承山、昆仑、解溪、丘 墟、涌泉。
另外,还常用药物外治的方法 如因中恶致惊,用霹雳散搐鼻取嚏;因客忤 致惊,用涂冈法,也可用搐鼻法;如因霍乱 致惊,急用盐汤探吐,以疏通气机;如因丹 毒致惊,“速宜破去恶血”,用磁锋破法, 不可妄用搽敷,逼毒入内清代另一位儿科医家许佐廷在 《活幼珠机》 中,主张“急惊发时,牙关紧闭不醒者,急 用灸法即醒”方法为:将患儿两大指及两 中指相合,灸大指相合的指甲侧缝及中指相 合的指甲缝中心处,各1、2壮清代道光年间医家王锡鑫《幼科切要》以 祛风败毒散治急惊风大作而喉中有热痰者; 治疗急惊发搐,抱龙丸以甘草汤为丸,苏荷 汤下,服后吐痰即愈;治急惊口眼歪斜或内 热火泻若酱色者,宜泻青丸,酒水为丸,茶 清下,煎汤亦可慢惊风多因小儿吐泻失治, 或久病之后,或急惊用药攻降太甚,其病实 质为脾胃虚损因寒凉吐泻而症见手冷、唇 白、便清者,或发廖腹痛者,宜逐寒荡惊汤, 并配服理中丸;对于慢惊脾虚泄泻不止及腹 中时有微痛者,宜景岳胃关煎;治慢惊四肢 厥冷,方用景岳六味回阳饮对于小儿精神 已亏、血气大坏、瘦弱至极的危重之证慢脾 风,治宜加味理中地黄汤,实有助气补血、 袪病回阳、参天回元之功20世纪30年代,叶隐衡在《幼科指南》一 书中言简意赅地归纳惊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