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导学案-语文版.doc
3页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导学案 语文版学习目的:1、了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的特殊历史2、体会诗人在离开北京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离开北京那一瞬间的感受难点:诗句中一些句子的含义学习时间:1课时1、生字识记骤(zhu):1、(马)快走如:驰骤2、急速如:暴风骤雨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缀(zhu):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3、装饰如:点缀棂(lng):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2、题目解读“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人在这个时刻,在这个地点,将与广大知青一起,离开北京,踏上“上山下乡”的旅程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也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3、写作背景1968年,遵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各地出现了“上山下乡”的高潮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离开北京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
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里谁也无法预测,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北京”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作4、作者简介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笔名食指,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等5、诗歌结构:(一)全诗共七节,内容如下:1、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告别北京2、火车开动离京 ――迷惘失落3、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4、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5、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6、7、依恋北京 ――惶惑无助(二)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节:开门见山,写告别时的情景第二部分: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和离开时的失落感受第三部分: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留恋之情6、学习诗歌(1)、诗中第一节有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把它找出来。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3)、诗中有一处相似联想,找出来体会一下,并简要说说这一写法的特点诗的第三节,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已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4)、诗的最后两节从写作手法讲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5)、倒数第二节中,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全在一起写,有何深意?“母亲”和“北京”重叠,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6)、“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7)、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1968年,城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接受教育的事8)、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既有失落和迷惘,又有对亲人的依恋7、写作特点(1)、善于通过主观感受表达内心的强烈震动。
这首诗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的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京站”,作为“我”的心灵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表现了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政治的神话褪去了灿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现实的悲哀与人性的永恒的喟叹表露无遗2)、善于把握特定瞬间的景物感受进行描写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为了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3)、语言朴素自然,主旨深刻诗人以极为通俗平实的语言,倾注自己的满怀真情,又抓住特定的时代内涵,使本文的主旨有更深广的历史意义,发人深思8、诗文主题本诗通过诗人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描写了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凉场面,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到“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瞬间,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9、课后练习(一)、基础知识 1、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 A.恻隐(c) 豁免(hu) 中流砥柱(dǐ) B.舀水(yǎo) 兜着(dōu) 庖代(po) C.懦弱(r) 冒昧(mi) 慷慨解囊(nng)D.招揽(lǎn) 茫然(mng) 扯断(chě)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A.波浪滔滔往外流,手搭凉棚往外走。
B.张春梅老师做我们的特邀佳宾 C.可是我要用强硬的错词写一封信 D.要得到永衡的快乐,需要付出永衡的努力 3、指出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 ) A.小巨人姚明身高二百二十多厘米,即使到了素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他的身高也是出类拔萃的 B.申奥成功真是大快人心,消息传来大家无不欢呼雀跃,我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C.小强虽然身材矮小,但他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值得全班每一个同学好好学习的 D.信是收到了,可信封上那枚漂亮的纪念邮票却不胫而走 4、下列四句话都用了"人家"一词,其中所指相同的两句是(D ) ①他埋怨我说:"你让我给你借小说,人家借来了,你又不看" ②面对那陡坡,他对我说:"人家能做到的事,我们怎么不敢做?" ③妈妈说:"你这孩子!这球拍不是借小明的吗?你快去把它还给人家!" ④好久没到表弟家了,我一走进表弟家,表弟就说:"你呀,真快把人家想死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二)、整体感悟(1)、"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是何意思?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自己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2)、"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最后"是什么意思?表明自己不再回来3)、"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化用唐朝诗人盂郊的《游子吟》,请写出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4)、"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如何理解这话?火车即将开动,面对亲人的送行、依恋,诗人由开始的惘然到真正体会到了这种感情,体会到这一走可能永不再回来,于是把头探出,和亲人告别,表现了难以割舍之情5)、"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诗人用"她"来称北京,可见对北京充满了深情,设想若干年后,诗人重返北京,看到北京的变化,又会有何感受?试以第一人称拟写出来300字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