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中高年级古诗教学如何入情入境.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3028408
  • 上传时间:2018-02-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诵一曲《元日》之歌——例谈中高年级古诗教学如何入情入境摘要:根据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要求,中高年级古诗文教学应在诵读过程中贯穿体验情感、品味作品内涵本文以苏教版第七册《元日》一诗为例,论述了通过品析字词,让学生在感悟中诵读;通过拓展立象,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通过遵循诗歌情感线索,让学生在体验中诵读创设情境促进诵读,引领诵读促进感悟,从而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关键词:诵读 中高年级古诗教学 入情入境 元日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阅读要求如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一学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第二学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第三学段) 可见,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根据目标要求不难看出,各学段的诵读目标应该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是渐行渐进的过程第一学段侧重于通过诵读展开想象,感知古诗的音韵、语言美,而二三学段则侧重于通过诵读体验情感,逐步深入品味古诗的情境美和意境美。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古诗教学始终停留在“熟读成诵、理解大意”的较低层次上,一至三学段一诵到底,诵读的目标不明,层次不清这不仅浪费了古诗丰富的能力、情感和人格教育资源,也难以实现总目标中关于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 “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 ,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学诉求学习古诗,讲究入情入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本也笔者以为,从中年级开始,古诗文的教学中实施诵读的目标,就应从体味诗文音韵、感受语言优美而逐步走入品味诗歌的情境、意境中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中逐渐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该做哪些引领与指导,以达到领会诗歌内涵、与诗人情感呼应的目标呢?笔者在教学第七册古诗《元日》时做了几点尝试:1、析字入境——在感悟中诵读,有滋有味1、解析诗题诗,是语言的精华它的特点即高度凝练,特别是诗题,经常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信息,往往通过对题目的揣摩,即可窥一斑见全豹,感知诗的基本内容甚至是诗人的情感、见解 《元日》是北宋王安石的作品,诗题中的“元”字颇值得玩味。

      在上古的图形文字中, “元”字为一个侧面的人像,用圆圈指代的头特别大,表示着这个字的本意:头、开始;在甲骨文中,圆圈被一横代替,为了突出字的本意,人们又在上面多加一横着重指示;然后小篆中这个“元”字就已经形似现在的楷书了从“元”字的出现以及变迁,我们深刻理解这个字所包含的“第一” 、 “开始”的意思,而这不也正体现着整首诗中描写的万象更新的主旨吗?因此,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认知顺序,同学们解析了“元”字,继而理解了“元日”的含义——新年的第一天,从对题目的感悟诵读起始,步入对全诗的理解2、解析诗眼诗,有诗眼最早,黄庭坚曾移植禅家“句中有眼”之说接着,苏轼诗中提出:“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往往存在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就是全诗的意境基调所在能抓住诗眼捕捉最佳信息,就可以带动全篇深入挖掘诗词意蕴,完成对诗作的欣赏《元日》一二句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其中“暖”一字奠定了该诗的基调,洋溢着辞旧迎新的喜悦,为诗之眼教学中,笔者带领同学朗读,体味人们喝酒后的感受,找出“暖”字,此为“一读:抓字眼” 然后,了解了屠苏酒的来历和饮用风俗这是一种药酒,宋朝除夕时家庭团聚,必须按照由孩子至老人的顺序依次饮用。

      孩子先喝,表达长辈希望他们快快长大;年长者后喝,表示晚辈希望他们益寿延年——有苏辙的诗为证:“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在丰富了诗句背景的基础上再通过诵读推敲这个“暖”字的含义,此为“二读:品字眼” 同学们的理解在情境中升华,层层深入——有的说是喝酒时,迎面的春风暖洋洋;有的说屠苏酒里荡漾着春意,让人越喝越暖和;还有的说一家人团聚一堂喝屠苏酒,温馨的亲情温暖着大家的心充分解析品味了诗眼“暖”字后,再进行“三读:感悟情” ,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新年温暖的氛围中,琅琅诵声中也充满暖意2、立象入境——在想象中诵读,有声有色《元日》一诗中描绘了宋神宗年间人们欢度春节的景象诗中抓住典型风俗: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春联)进行描写,展示出一幅欢乐明快的宋朝风俗图教学中,笔者紧扣这三种风俗切入品析,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作为汉民族最重大的节日——元日,欢快喜庆的景象远不是这首诗 28 个字可以囊括如何建构起时空的阶梯,让学生进入诗歌中的意境、体会那份欢乐呢?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们想象的空间是无限辽阔的, “言不尽意” ,则“立象以尽意 ”在基本了解诗意的基础上,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宋朝元日的一系列风俗资料。

      正月朔日,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鲜衣往来拜节 ”说的是人们互相拜年的景况,当时在朝廷中已经出现名为“团拜”的君臣集中拜年的习俗;还有将祝福的话语写在帖子上送至对方家门,名曰“飞帖”拜年的习俗,类似于如今的贺年卡;元日清早,孩子给长辈拜年后,长辈们会发“利市封” ,相当与现在的压岁钱……这些资料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兴趣,因为走亲访友拜年、寄贺年卡和拿压岁钱,包括诗中提到的放爆竹、贴春联,都是他们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事件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中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依靠资料引导作为支点,展开丰富想象,个人的体验和诗歌所描绘的景致相互融合,脑海中的表象与古诗意象实现意义的“对接”——仿佛已经跨越千年,庆祝元日的不仅仅是诗中的先民,而是自己和亲人学生在诵读中不断丰富自己脑海中精彩的想象画面,诗歌表现出的万象更新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诵读也因此而绘声绘色,两相促进,在激活古诗的意象中渐渐“入境” 3、循情入境——在体验中诵读,有本有源古人云“诗言志” ,晋朝陆机又提出“诗缘情” 无论是言志说还是缘情说,都肯定了诗歌是诗人内心的流露,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意志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 )文学作品所关注的始终是人本身,即使是写景之作,也不能抹去景物背后那双情感的眼睛。

      因此,只有循诗人情感的线索去理解、鉴赏诗歌,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获得审美满足的同时达到感悟,所谓“入情入境” 《元日》作者为王安石,宋神宗时期的政治家,在位期间推行新政,史称“熙宁变法” 该诗即写于变法初期,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强国富民的抱负,字里行间充满乐观与希望为了让这条情感线索更为清晰,笔者查阅了历史资料,了解了王安时变法的缘由与背景教学中,先后出示了唐、宋两个朝代的地图,同学们看到不过相隔百年,宋朝的国土比唐朝缩小了一倍多,且西、北两面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国家,辽、西夏……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笔者介绍了宋神宗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与少数民族的连年征战让国库空虚, “六分之财,兵占其五 ”重压之下,民不聊生,王安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官……联系这样的时代背景,同学们再诵读古诗,领会了元日这一天所有风俗都是意味着人们希望未来的生活平安、美好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安石推行新法,也正是希望通过除旧布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美好的前景如此,在体验中诵读,并以诵读促进情感体验同学们循着古诗中的情感线索,在逐层深入的诵读中追本溯源,理解得到了升华他们认识到《元日》就是一曲希望之歌,而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主题,因此该诗才具有史诗般的壮阔,吟咏千载,生生不息。

      总之,诵读虽然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但是仅仅依靠诵读进行中高年级的古诗文教学是不够的教学中,必须依靠激发想象、品字析词与补白拓展等等方法促进诵读,以诵读促进品悟,才能达成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阅读提出的学段目标参考文献:[1] 胡经之 李健 《中国古典文艺学》 [2] 汪裕雄《 意象探源》 [3] 林弗尧主编 《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4]李支舜 《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