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黄褐斑的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现状腰痛的辨证论治

收藏

编号:34695964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4.99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3-10
  
10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黄褐斑 辨证论治 研究 现状 腰痛
资源描述:
《黄褐斑的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现状|腰痛的辨证论治》 摘要:中医病机辨辛证论治文献综述 黄褐斑属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是一种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颜 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2.1肝郁气滞: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斑色深褐,弥漫分布,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 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目前临床药理中已明确有祛斑增白作用的药物单味药有白芷、天麻、白僵蚕、白附子、天花 粉、川芎、桃仁、丹参、防风、白及、刺蒺藜、当归等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病机辨证论治文献综述 黄褐斑属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范 畴,是一种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颜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表现为额、 眉、颊、上唇等处的淡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形状不规则,有碍美观。本病病因不完全明了,临 床治疗上也无特别有效的方法,中医药治疗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就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中药内服 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O 1病因病机。 黄褐斑的形成,普遍认为主要 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也有人认为气滞血瘀等是本病的病机 O 1.1肝肾受损:凡 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烟酒失度,致使肝肾阴虚,虚火上熏于面,燥结成斑;或肾阳不足, 不能温养经脉,寒凝血滞而致。产后或更年期黄褐斑多与肾精亏耗有关[1 ]。明《外科正 宗》:"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清《张氏医通》:"面尘脱色, 为肝木失荣。"此观点在后世医家中得到广泛赞同。肝肾同源,若肾水亏虚,则肝阴失养, 水枯则流缓,血液运行不畅,不能上荣头面而出现褐斑,现代研究认为黄褐斑患者血清FSH、 雌二醇(E2)含量明显增高[2],而肾虚的女性病人E2水平也偏高[3 ],因此肾虚型黄褐斑 患者可能与内分泌(性激素)失调有关。O 1.2情志失调:《医宗金鉴》云:"黧黑如尘久 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肝失疏泄与神经精神功能、内分泌及血液循环等有内在联系,忧思 则气结,肝气不舒,气血不得上荣于面而生褐斑;或肝气郁结,久郁化热,耗伤肝血,肝火上 冲,血热不能华面所致[4]。王邦才[5 ]也认为黄褐斑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肝,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气血失和,不能上荣,则面生色斑。情绪因素与黄褐斑的相关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 证实,情绪及精神因素可能通过丘脑―垂体轴进一步影响其内分泌功能,致使黑色素细胞代谢 紊乱,形成黄褐斑。任朝霞[6 ]的研究也证实了长期情绪不佳(半年以上),与黄褐斑的发生 有相关性。O 1.3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升清降浊,由于长期思 虑过度,心身憔悴,劳伤脾土;或恣食甘肥、偏食五味、食积化热而致脾虚失运,痰饮内停; 或情志郁结,肝气不疏,克伐脾土,而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调,清阳不升则 不能上荣于面,浊阴不降则痰湿水饮上蒙于面,而生褐斑,故《张氏医通》云:"痰饮积脏腑, 则面黯。"O 1.4血瘀气滞,肌肤失养:明《普济方》曰:"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脏。" 不少医家赞成"无瘀不成斑”的观点,认为本病发病关键为气滞血瘀。不论是气病及血,或是 血病及气,都可最终产生气滞血瘀,瘀血停滞于经络,肌肤失养而发生黄褐斑。郑虹等[7 ] 认为血瘀为黄褐斑三大病机(肝郁、血瘀、肾虚)之一;陈勇等[8 ]认为气血瘀滞是发生本病 的病机关键;王景等[9]也认为黄褐斑之成因,除与肺热、肝郁、阴虚外,皆离不开气滞血 瘀;王吉英[10 ]认为本病主要是血行不畅所致,并认为除血瘀外,血虚、血热、血寒均是 本病的发病病机。研究认为气滞血瘀证与血粘度增加有关,如邢海燕等[11 ]与张素洁[12 ] 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血液粘度增加有关,血液粘度增加使血液瘀滞,是黄褐斑病因之一,气滞 血瘀型黄褐斑患者血粘度明显高于正常人。O 1.5其他:①许建平等[13]认为热毒炽盛 是夏季发作的黄褐斑的重要病机,该类患者有较多的日晒史,因紫外线的过度照射可以改变人 体表皮角质细胞中黑色素小体的分布模式,他采用通过清热解毒的中药(清热化斑汤)取得疗效。 明《普济方》:"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脏,热入血室。"明《医灯续焰》:"面尘之属肝胆 燥热......",因此,黄褐斑与热毒(内热和外热)的关系密切。②乐艳[14]认为面部的病变和 阳明的气血改变有关,面部黄褐斑与阳明的关系最为密切,治疗分清阳明、通阳明和补阳明之 法。③王敬民等[15 ]认为本病的发生乃风邪客于皮肤,气血不和,皮肤失养而致。O 另外,黄褐斑的色素改变特点及其分布部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病的不同病机,对临床辨 证及用药有指导作用。根据《素问•刺热篇》将面部黄褐斑发生部位与五脏对应并指导治疗, 上额属心,下颌属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属脾,眼眶周围区大多属肾虚,鼻唇区属胃。 孔维枝等[16 ]认为眉中印堂属肺,鼻粱顶端属心,鼻尖属脾,鼻翼属胃,右侧面颊属胆, 颧下属大肠,下颌属肾及泌尿系统,两者观点略有不同。。 2辨证论治。 2.1肝郁气滞: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斑色深褐, 弥漫分布;伴烦躁不安,胸胁胀满,经前 乳房胀痛,口苦咽干;或月经不调,经前颜色加深。平素心情抑郁或急躁,皮损与情志变化有 关,舌红、苔薄,脉弦细。治以舒肝理气,方药为逍遥散加减。肝郁日久易致肝脾不调,伴见 纳食差,大便时干时稀,白带量多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治以健脾疏肝,方用丹栀 消遥散加减,药用:丹皮、炒栀子、炒柴胡、杭白芍、白术、当归、茯苓、益母草等[1]。 月经色黯有血块可加川芎、益母草、泽兰;痛经者加乌药、元胡、蒲黄;月经先期、淋漓不尽 者加白头翁、椿皮、秦皮;心烦急躁加丹皮、栀子;脘闷加厚朴、陈皮、木香[8];气郁化 火者,常用白蒺藜、川楝子、紫草、赤芍。O 2.2肝肾阴虚:本证主要表现为面部黑褐色 斑片,大小不等,边缘清楚,分布对称。月经不定期,量少,常伴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 多梦,身体消瘦,舌红少苔,脉沉细。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1]。精血同源, 肝肾阴虚,常血滞于络,故同时应酌加活血药如桃仁、红花、益母草、丹参、泽兰等;石象英 等[17 ]认为黄褐斑肾虚是发病的根本,血瘀为标,而于月经来潮前3d服用化瘀方7d ,月 经干净后第2d服补肾方7d。化瘀方:香附、柴胡、桂枝、生地、当归、桃仁、红花、三棱、 莪术等。补肾方:生地、熟地、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等。O 2.3脾虚失运: 脾土亏虚表现为黄褐色斑片,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大便溏泄,或体胖全身困重,头昏胀痛, 胸闷,脘痞,面肢发胀或下肢水肿,带下量多色白,舌淡胖,两边有齿印,舌苔白腻,脉濡缓, 李洪武等[18 ]用白茯汤治疗,药用白术、茯苓、猪苓、山茱萸、沙苑子等。卢晓梅[19] 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健脾益气,化湿泄浊,治疗脾虚湿阻型黄褐斑,伴有面浮萎黄,晨 起下肢浮肿等脾肾阳虚者,酌加黄芪、肉苁蓉、杜仲、仙茅等补肾壮阳;脾虚运化不利,湿热 内蕴,下注而伤肾者,宜清热利湿,健脾消斑,用茵陈五苓散合二妙散。O 2.4气滞血瘀: 本证好发于30〜45岁的妇女,王吉英[10] 认为肝血瘀滞为其根本,症见斑色黯黑,边 界及色素逐渐加宽加深,伴见痛经、经量少、夹血块,经前烦躁,孚1房胀痛,舌质淡红边源 瘀点、苔薄白,脉细弦。重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方用樨工逍遥散加减。气虚血瘀型者伴面 色无华,少气懒言,月经量少有血块,舌质淡胖,边有齿痕或瘀点,脉弦细。治以补气益血, 活血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1]。王景等[9] 应用丹参片活血养血治疗黄褐斑, 伴肝郁气滞者加逍遥丸;肾阴虚加六味地黄丸;心气(血)虚加珍合灵片,取得较好疗效。O 2.5其他:李斌[20 ] 认为本病在不同月经周期有不同病机,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经前 期温肾补脾、调壬里气血;经间期行气活血、温阳补肾;月经期行气活血;经后期调和气血、补 肾养阴;4期同时佐以疏肝。药物组成:月经期(党参、当归、川牛膝、川芎、莪术、香附等); 经后期(黄芪、当归、熟地、鹿角胶、仙茅、仙灵脾等);经间期(丹参、赤芍、泽兰、香附、当 归、紫石英等);经前期(当归、熟地、赤芍、丹参、川芎、香附等),根据月经周期用药。月经 期(行经第1~4天)用药4剂;经后期(第5~12天)用药8剂;经间期(第13~16天)用药4剂; 经前期(第17~28天)用药12剂,3个月为1疗程,取得满意疗效。O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目前临床药理中已明确有祛斑增白 作用的药物单味药有白芷、天麻、白僵蚕、白附子、天花粉、川芎、桃仁丹参、防风、白及、 刺蒺藜、当归等;成方有六味地黄丸、养颜青娥丸、逍遥丸、血府逐瘀汤等,可在辨证的基础 上选用。O 3结语O 本病发病原因和机理匕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T殳认为内分泌(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变化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另外也与遗传因素、日 光照射、血清酶、微量元素、妊娠、服用药物、血粘度、皮肤微生态失衡、慢性疾病和口化妆品 应用不当等因素有关。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男女发病因素可能不同[21]。。 从近些年 来的文献报道来看,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主要倾向于以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 面为主,也有认为是瘀血阻滞等因素为主者。在对黄褐斑治疗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取得满 意疗效,若配合中药外用、针灸、按摩等疗法,有效率可增高。研究显示,补益、活血、消斑 的单味药及复方药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合理配伍可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但目前缺乏规范化的辨证论治体系,偏方众多,疗效不够稳定,疗程较长。因此,探索一套更 加完善的辨证论治方案对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具有重要意义。O 4参考文献O [1 ]齐会英.丛春雨老师治疗黄褐斑经验[J].甘肃中医,2005 , 18(8) :17。18.0 [ 2 ] 李健,王新燕.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以及谷胱苷肽与维生素治疗[J ].皮肤病与 性病,2006 , 28(2) : 739.0 [ 3]方素钦,林炳辉,叶盈,等.中老年人肾虚证与性激素 及免疫功能的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2 , 33(2) : 1.0 [4]杨亚琴.肝失疏泄辨析 [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4) : 142.0 [ 5 ]王邦才.从肝论治面部黄褐斑[J].中 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 , 14(7) : 69.0 [ 6 ]任朝霞.育龄期女性黄褐斑患病及生活习 惯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 , 17(22) : 3475.0 [7]郑虹,徐优 晓补肾活血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 , 29(5) : 26.0 [ 8 ] 陈勇,曲剑华,陈彤云,等.陈彤云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J].中国美容医学,2005 , 14(1): 99.0 [9]王景,李永丽.丹参片治疗面部黄褐斑48例分析[J ]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5,28(5) : 40.0 [ 10 ]王吉英.从血论治黄褐斑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 , 25(3) : 12.0 [ 11 ]邢海燕,朱文云,马丽,等.血瘀证血细胞流变学研究[J ].中国微 循环,2000,4(2) : 1160117.0 [ 12 ]张素洁.黄褐斑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 研究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4 , 13⑹:6630664.0 [ 13]许建平,方大鑫.辨证 分型治疗黄褐斑183例[J].天津中医,1998,15(1) : 30.0 [ 14 ]乐艳.黄褐斑治从阳明 [J].中医杂志,1996 , 37(7) : 447.0 [ 15 ]王敬民,李承功.中医药治疗黄褐斑89例 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1997 , 18(2) : 13.0 [ 16 ]孑L维枝,周迎春.面部刮痧加中 药治疗黄褐斑38例[J].河南中医,2005 , 25(1) : 51.0 [ 17 ]石象英,刘丽娜.化瘀 补肾法治疗黄褐斑46例疗效观察[J ]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 , 12(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黄褐斑的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现状腰痛的辨证论治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6959649.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