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合集10篇)

收藏

编号:34566601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3.13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2-28
  
19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年级 上册 数学 单元 教学 反思 10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合集10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第1篇 优点: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行、列的含义与确定行、列的规则,再有意识让学生用行、列的方式描述小军的位置,即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然后根据这一描述的方式引入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就表示“行”数;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用行、列描述其它的位置,并尝试着用数对表示出来。课堂上学生合作愉快,讨论积极热烈,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并理解了用行列描述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不足:参与讨论的学生不够多,应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改进:今后教学中,注重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第2篇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共分为: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小数乘法》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原本我以为这一单元学生已有了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总结起来学生出错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计算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 2、计算过程出错。乘法口诀不熟,加法算成了乘法,或者减法。 3、小数点点错。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 4、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情况我及时反思自己的教案,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学生第一种出错情况的真正原因是没有抓住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根本。小数加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还有个别同学在做完小数加减法后还数一数两个加数(或者被减数减数)共有几位小数,就在和(或差)上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这些情况在后进生的身上最明显。首先,我举例对比了小数乘法和加法的计算方法,强调小数乘法是末位对齐,而小数加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对于像“832+0.832”这样的题目,我则让后进生利用小数基本性质先把整数转化成小数,小数位数同另一个小数加数位数相同,及把832转化成832.000再与0.832相加。小数减法也使用同样的方法。不要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对于后进生,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第二种出错情况的真正原因是口算能力薄弱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还应加强良好学习、作业习惯的培养。例如:这样进行口算练习“材料:0.8×41.5×639×0.0120×0.50.3×0.60.9×0.94.8×0.5。 针对学生出现的奇怪问题,我的对策: 1、竖式口诀 加减除对齐小数点,乘法特殊齐末尾;位数多的写上面,位数少的写下面;遇0不算对齐位。 2、每日口算5分钟。 3、简便计算随时渗透。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第3篇 执教人:CMJ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例1、例2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根据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教学、全班学生位置的数对纸条(以及装纸条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我们班同学坐得整整齐齐的,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坐了一些新朋友,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向这些新朋友介绍你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位置的确定方法。(板书课题:位置) 2、分小组讨论, 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自己的位置,小组讨论,并把你的方法写在本子上。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师: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我们可用四个字来概括:竖列横行。(板书:竖列横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着的第一排就是第一行…那么现在就按照我们的约定,和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数对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出示:座位图) (1)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地表示位置。图中红色位置在第2列第3行,就可以用(2,3)来表示,这就叫做数对。( 板书:数对(2,3) )注意:读的时候,不需要读括号和逗号,把两个数字之间稍微停顿一下,比如:二、三。 (2)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 你在教室的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么表示?(小组交流)a:先说说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对表示。(说自己的位置)b:根据数对说说在第几列第几行。(说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第4篇 小数乘法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针对小数乘法的教学,谈几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和做法: 1、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小数乘法应从生活经验开始,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学生接受起来感到亲切。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的教学。在谈话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本数学本的价格是1.50元,每位同学开学的时候都发到了4本数学本,请你算算每个人一共要多少钱?提出要求: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1.50+1.50+1.50+1.50,1.50×4或4×1.50)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教学时紧抓住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你能将1.50×4转化为已知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索新知的本领。 4、引导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学生解答后,应将主要的几种解法有序地、整齐地显示在黑板上,或用实物投影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法做出评价,并从中选出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进行重点分析、说理。先让用该法解答的学生说: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用简洁的话总结、概括。 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为学生自主的探究知识提供条件。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即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变式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思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自主迁移和强化巩固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第5篇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接触“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具体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把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动手参与、直观体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为此,我做到了如下几点: (一)成功之处 1、游戏导入,连接新旧知识。 在本节课的开始,通过拍手接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几个几和倍),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且拍手接力容易操作,费时少,为后续的新知学习和练习留出更多时间。 2、情景教学,提高参与兴趣。 结合教材中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境,借助直观操作胡萝卜贴片和利用电子白板的移动功能,指名学生移动萝卜,摆出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5倍。这样让学生加深对新识的理解。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与同桌讨论交流的过程既加强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了。 3、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 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做一做”第2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4、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本课的“变化”分为两类,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变化;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化。 5、拓展延伸,留出思考余地。 (二)不足之处 为避免情景太多的混乱感,最后的拓展还是回到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中有几个几”是“倍”的概念,还要让学生能反过来思考“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样也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掌握概念“倍”。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第6篇 小数乘法的资料有:小数乘整数;小数点搬家;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以为这一单元学生已有了整数乘法为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第三步,学起来就应是比较简单的,可事实的状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在每节新知教学后的练习中,学生的正确率都不容乐观。出现错误的现象主要有两方面: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我觉得还是要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乘二位数、三位数的整数乘法的竖式让学生先算,先把这一知识点从学生大脑储存的记忆库中提取出来后,再进行小数乘法的竖式教学,学生容易掌握些。而且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也会少些,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中。 2、计算上的失误: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应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使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我的学生,并对此我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合集1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5666019.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