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教学反思3(推荐13篇)

收藏

编号:34565927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1.20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2-28
  
19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教学 反思 推荐 13
资源描述:
教学反思3(推荐13篇) 教学反思3 第1篇 这是识字课文,通过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地理解、感知,在学文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识字教学,多次、多角度让学生与生字见面,加深孩子们对于生字的掌握程度。综合前面几节识字课的教学,通过课下反思,现针对《识字3》一课,做简单分析如下: 一、悟中识字,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存在着孩子们对生字的短时记忆的情况,孩子们在学字时记得很好、很快,但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那么。又如何使孩子们对识的字记得牢呢? 其实我们教学中国汉字,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将文化融入汉字,使孩子们能感受到中国汉字所蕴涵的美。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孩子们汉字的演变、来历,以及与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使这些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不再枯燥,而且是慢慢生动、鲜活起来,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 而且,我在教学中还倡导学生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做到随文识字,学以致用。我又鼓励孩子们去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利用阅读来巩固所学生字。 识字教学是一个探索过程,我们只有努力使那些单薄的汉字慢慢丰满起来,才能保持学生识字的兴趣。 二、鼓励孩子,方法多样,但应选择适当。 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孩子过于内向,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所在,不失时机的给他们与表扬和鼓励。例如:有些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可是他坐的笔直,听讲认真,我们就可以鼓励他:你坐的真好,老师相信回答问题也会很棒的,勇敢一点,试试看!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偏离了答题方向,我们可以说: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试试看,根据老师的提示,会不会答的再好些呢? 不足的是本节课我设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进行识字,本以为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能力,但是学生学的不是很有兴趣,没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学生学起来、记起来也是比较枯燥的,通过开火车方式检测孩子的识字情况,发现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扎实,识字环节教学没有落实。如果能够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在进行识字指导的话,我想就会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 通过本节识字课的教学以及课下的反思总结,自己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发现、积累,为孩子们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反思3 第2篇 本节是第一节练习课。在这节课中,抓住练习第1题作为重点,通过2个5和5个2的辨析,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展开教学:1、摆小棒,直观认识2个5和5个2;2、列算式,先列出加法算式,再列出乘法算式;3、辨析2个5和5个2的区别,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练习第3、4题再次通过实物举例说明2个3和3个2以及3个4和4个3的联系与区别,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乘法的意义理解得较好(上节课中已经辨析2个5和5个2)。由于内容和时间的冲突,未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在练习中,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小朋友做得不是很好,主要是没有注意单位名称。 本节课是《认识乘法》的第3节练习课,由于自身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冲突,尚遗留数学书本上3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想这节课我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根据乘法含义解决实际问题,把这节课当做是应用课,重点在于对乘法含义的加深理解,难点在于编写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于乘法含义的理解。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优势(即时书写功能),对辨析题的分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利用电子白板即拖即用、无限克隆等功能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的地方: (1)不到位。对于看图列式,横着看是3个5,竖着看是5个3,我没有对3个5和5个3再次进行辨析,初我认为经过前两节课的辨析已经可以了,我拿出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小朋友知道在一张图中,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会有不同的发现,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问题。后来想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还是要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再次进行辨析比较。 (2)层次不鲜明。这是一节练习课,纵观下来,题目层次还是不够鲜明的,单纯地从易到难入手,没有对题目进行关联后的深层挖掘。 教学反思3 第3篇 《3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采用复习5和2的乘法口诀导入,然后通过三轮车为话题,吸引孩子的兴趣,导入新课。运用课本上的插图先让学生观察三轮车轮子的个数, 然后自己动手用小棒代替轮子摆 三角形,填写表格。引导学生怎样得出几辆三轮车有多少个轮子的算法,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观察乘法算式带动学生回忆5、2的乘法口诀 编写过程,诱导学生自己动手编写3的乘法口诀。最后引导学生大胆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寻求最合适的记忆口诀的方法。课堂作业设计我采取对口令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不足之处: 1、板书比较凌乱,注意书写及排版的练习。 2、整堂课没有起伏和落差,调控整堂课的节奏达到节奏和谐、 张弛有度, 既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做到愉快地教, 快乐地学。 3、文本教学把握不到位,注重文本教学,不能脱离文本,适时 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并结合文本抛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4、课题导入不够明确直观,每节课的课题是标志,导入时一定 要明确直观,做到因势利导,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过度。 成功之处: 课前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表现积极;成功 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目标;同学们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 炼,小组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得到了显著发扬;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开心。 自我认定: 1、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到认真备课,准备充分,刻苦钻研, 积极探索教学之路 。做到终身学习,因为终点在前方,而我只是奔 跑在路上。 2、学习教学经验,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全方位锻炼自我、展 示自我,战胜自我。达到不断的反思,加之日积月累的经验,令自我 不断成长。 3、提高自我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自我的深度思考,深思而自 省,谋定而后动;调整自身的心态,平和而阳光,平静而淡定;锻炼自我的操作策略,幽默而不失率真,真诚而不失有为。 4、正确定位自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 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而耕耘奋斗,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反思3 第4篇 关于2、3、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因为这九句口诀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想象,教材中只安排了一课时的新课教学,例2、例3是两幅非常不错的情景图。例2出示了幼苗的两片子叶,引导出2的乘法算式及口诀。因为对子叶我稍作了解释,所以学生对例3的情境图没有很好的理解,有的'同学竟数起了叶片,我马上引导,才有所扭转。不过在这堂课中,我太面面俱到,几乎每一句口诀我都是一样的教学,通过情景图我先让学生说出几个几,然后说出乘法算式,再板书口诀,让学生读一读。我象是完成任务一样的教完了口诀,形式太单一,没有激情,对学生鼓励性语言不够,因此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发现这堂课上的没有象备课时那样有条理。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应该作以下的调整: 1、要重点教学2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自学3的乘法口诀,小组合作学习4的乘法口诀,书上填充完整。 2、探索口诀间的规律时,尽量让学生仔细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现每个数的口诀相邻两口诀间的关系。例如4的乘法口诀,学生能说出下一句的积比上一句的积多4。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品尝成功的喜悦。 3、练习题的设计以教材为主,运用不同的手段,对习题进行加工,使学生得到多种形式的练习。练习设计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做到难易适中,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学反思3 第5篇 站在跳板上学习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看似一节知识简单的课,但从教学实际来看,是我想得过于简单了,教师注重的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应该使学生站在跳板上学习数学,关注数学思维的发展 。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一定的难度。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所以,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首先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的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使得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但针对这样的环节,也有老师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正迁移,还要防止负迁移的产生,要能正确地预见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采取适当措施,防患于未然,达到所谓“防微杜渐”的目的;他们满足于学生的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的尽善尽美,视学生的差错为洪水猛兽。但是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的错误是劳动的成果,关键是要看我们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有个教育专家说得好:“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正式因为如此,我们的新课堂也呼唤“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有意识地去避免学生犯错误。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海纳百川的境界和从容应变的机智,给学生一个出错的机会和权利。 其次,看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需看这个数的个位。个位是0、2、4、6、8的数就是2的倍数,个位是0、5的数就是5的倍数。而3的倍数特征则不然,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而要看它所有所有数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在教学中,我和大多数的教师一样,更多的是关注两者的不同,注重让学生对两种特征进行区分,因此,教学中往往刻意对比强化,凸显这种差异。但这样的处理很明显在数论的角度上割裂了两者的共同点。实际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独特特征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归纳2、3、5倍数特征的共同点。别小看这寥寥数言的引导,实质它蕴藏着深意。因为从数论角度讲一个数能否被2、3、5乃至被其它数整除,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即如果各个数位上的数被某数除,所得的余数的和能够被某数整除,那么这个数也一定能被某数整除。当然,小学生由于知识和思维特点的限制,还不可能从数论的高度去建构与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可以作相应的渗透。事实上,正是由于有了教师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点拨:“其实3的倍数特征与2、5的倍数特征其实有一点还是很像的,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学生才可能从2、3、5倍数特征孤立、割裂、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表象中跳离出来,朦胧地感受到这三者之间的联系:2、3、5倍数特征可以看作是一样的,都是看它是不是谁的倍数,只不过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需看这个数的个位是不是2、5的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就要看它所有数位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反思3 第6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要使预习有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在一年级一开始,我就挪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我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提出不同预习要求。学生一般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读课文、划出生字这些最基本的预习要求。但这样做,他们的思维是不活跃的。因此,我觉得在预习前给学生一点目标、一点探索空间,会激起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学反思3(推荐1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5659277.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