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调研报告:新发展阶段净化高校政治生态的路径探索

收藏

编号:34304468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0.06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1-31
  
11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调研 报告 新发展 阶段 净化 高校 政治 生态 路径 探索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新发展阶段净化高校政治生态的路径探索 对高校而言,政治生态是高校党风、政风、校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政治生活现状的集中反映。政治生态清明,人心就顺、正气就足,学校各项事业就能实现健康发展;反之,学校各项事业就会遇到困难和阻碍。检视2021年中央巡视组开出的这31份“病历本”,由此可见当前高校存在的共性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落实“两个责任”不够到位等三个层面,在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思考其巡视反馈意见,可为全国所有高校如何净化高校政治生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高校政治生态的内涵分析 1.政治生态内涵 政治生态从内涵上看,是将“自然生态”的内涵引入到政治领域所形成的理论概念。对于政治生态内涵的解读,学术界众说纷纭,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当前,学界对其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视角。第一,把政治生态与政治生活状况联系起来,从政治生活现状的视角来界定政治生态。郝宇青认为,“政治生态,是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在此政治环境下养成的政治习性,同时也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第二,把政治生态当作一个系统整体。王长江认为,“所谓政治生态,实际上是政治系统运行散发出来的信息和导向,它对人们去追求什么有强烈的引导作用”。目前大多数学者都站在第一种角度概括政治生态。 2.高校政治生态的内涵 关于“高校政治生态”,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整理,发现学者们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有些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生态主要是指高校从政环境。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生态不能单一归结为高校自身,应当涵盖外部环境,同时高校内部政治生态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生态既泛指高校制度结构,也指整体文化状态,其系统性和生态性是政治系统赖以存续的基础。”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生态就是高校党风、政风、校风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教师、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等。”基于以上对政治生态理解来看,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而言,政治生态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高校的从政环境,而是在高校范围内政治个体与政 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方面状态。换句话说,也可将高校政治生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政治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主体要素、制度要素、文化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主体行为可以改变制度和文化,制度和文化对主体行为产生双轮驱动影响;制度可以规定主体行为,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实现。文化影响主体行为和制度,三者之间并非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高校政治生态平衡,要求高校内部执政在制度、文化、法律上形成生态联动,达成动态平衡下的系统稳定。具体而言,以纪法为核心力量,以政治制度“硬约束”从宏观介入微观治理细节,从而遏制寻租、腐败;同时,以政治文化“软约束”遏制主体行为的主观动因,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之下“润物细无声”,从根源上遏制不良之风。 二、当前高校政治生态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教育领域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各高校的政治生态整体向上向好,但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此轮巡视反馈意见显示,突出表现在落实“两个责任”不够到位、选人用人问题突出、重点领域腐败问题突出等三个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突出问题 第一,落实“两个责任”不够到位。全面从严治党的两个责任指的是: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一段时期以来,部分高校党组织普遍存在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和纪委履行监督责任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领导缺少担当精神,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得越多越容易出错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态度,对高校的事业发展不负责,对上级的指示不落实,对师生的期待不关切。二是一些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只担一责,全面从严治党压力传导层层递减,导致党委履行责任不到位。三是高校纪委开展监督思想有顾虑,面对高校“熟人”社会,师生、同学等等各种关系交织,制度执行难免的会出现以情代“纪”的这种情况,纪委书记常常会面临单打独斗、力不从心的状况,从而导致监督责任不到位。 第二,选人用人问题突出。选人用人是从政环境的风向标。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巡视结果和案例数据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高校出现任人唯亲、职务晋升中“逆淘汰”现象、拉票贿选等现象。如xx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肖剑平,多次收受财物,为他人职务调整提供帮助。2014年,王某参与竞聘该校处级干部,获肖剑平推荐,最终成功应聘。二是考核体系不健全。现在的部分高校并不能做到全面地考察。以德为先是重点,考察干部的德行是第一位的,但是现在一些高校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民主推荐民意测评方法不科学,纯粹地以分取人、以票取人,以年龄取人等。那些德才条件好但不善人际交往的干部,往往因票数、分数靠后而埋没基层。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仅仅看推荐票和考试分数,党组织容易在干部任用上失去发言权、决定权,变成了“点票人”“监票人”“记分员”。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优化干部选拔任用程序,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选人用人环境。 第三,重点领域腐败问题突出。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导致亡党亡国的结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殷鉴不远。在高校政治治理中,职务腐败通常涉及受贿、贪污、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等违法犯罪行为。相较于其他领域的职务腐败,高校政治腐败有其独特性。其一,高校职务腐败多存在于高校科研基建、资产后勤、物资采购、招生考试、评奖评优等集人、财、物于一体的领域;此外,校办企业、附属医院、异地办学机构、异地研究机构等单位廉洁风险较大。这些领域或单位,往往资金密集、权力集中,一些下属单位还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腐败人员更易于利用其对专业领域的熟悉性、办事方式的自主性和社会监管的薄弱性,因而更具隐蔽性。其二,高校领导体系相对简单,高职务干部如院长、校党委书记等设置人数较多,容易形成腐败阵营,以人数“优势”强势制定利于部分人员的“优惠政策”,通过“权钱交易”或“人情纽带”干涉竞争公平性,进而动摇高校治理生态平衡。基于以上特点,高校这一曾经的“净土”正成为腐败新的高发区。如果压力传导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少数领导干部自身思想不正,腐败问题就容易发生。浙江大学原副校长褚健是利用校办企业谋取私利的典型,褚健利用职务便利,侵吞、骗取公款共计人民币238万余元。在此轮巡视反馈的意见中,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7所高校被指出“附属医院存在廉洁风险”。高校的腐败问题频频发生,危害严重,必须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决不姑息,还高校一片廉洁天空。对于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以及涉嫌违法的行为,要严格审查、严格执纪。 2.原因分析 其一,主观原因。理想信念不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对于高校来说,一个高校政治生态的破坏,往往也是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的不坚定开始的,进而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不可避免就会出现落实“两个责任”不够到位等问题。相反,如果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补足精神之“钙”,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歪风邪气的侵蚀,广大教师和学生就学有标杆、行有指引,就能够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营造良好的高校政治生态。环境能影响人,人也能改变环境。每个党员干部、教师、学生都是政治生态的一部分。人人都是政治生态,你怎么样政治生态就怎么样。你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生态就每况愈下;你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生态就充满希望。 其二,客观原因。腐朽落后的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党内腐朽思想文化,在高校中也会出现腐朽落后的文化,封建腐朽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如比较典型:官本位思想、圈子文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等,深深地影响党员干部和师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由此引发许许多多的高校问题,推进高校政治生态建设,必须要坚决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 制度体制不完善。制度是规范人和组织行为的根本准则,健全完善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高校政治生态中的积极因素。相反,不完善的制度,会抑制高校政治生态中的积极因素,扩大消极因素,约束不住人们的行为。在高校中比较典型的是,如选人用人制度不完善,就会出现人用人导向不正,政治生态的源头将受到污染;再比如,监督制度体制不完善,同级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体制仍有不完善之处,监督的落实仍存在困难之处。 法律监管体系缺漏。党的十九大以来,加强高校法治工作愈加成为高校治理的重点。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第一次在文件中明确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概念,为高校依法治理提供了思路和保障。实践中,仍有部分高校法治意识薄弱,纪法监管体系缺失,法律法规虚置化问题突出,从而导致内部权责模糊。同时,“高校腐败”“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概念及界定标准模糊笼统,法律解释空间较大,惩处措施流于形式,即便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也难以结合现实情况落实到个案中,致使部分领导干部利用法律漏洞和监管松动破坏高校政治治理生态。 三、净化高校政治生态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政治生态的净化需要一定的原则做指导。坚持一定的原则,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政治生态的目标会更加明确,措施会更加有针对性。 1.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高校的政治生态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直接决定着高校政治生态的优良程度。普遍性主要体现在政治生态建设的普遍性规律、构成要素等方面。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高校的政治生态的情况不同,例如,有的高校领导班子问题突出、有的高校师德师风问题突出等等,要结合历史、现实等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坚持制度硬约束和文化软约束相统一 制度具有强制性、稳定性等特点,制度是事物活动的规则。制度是一种强制力,比道德和文化更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它能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和师生行为。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完善有效的制度可以调动高校政治生态建设中的积极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用制度来管权管人管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相对于制度硬约束而言,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和生产活动,文化是“软实力”,是精神文明的积淀,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文化的软约束是通过一种文化熏陶的方式来影响领导干部和师生的思想行为,属于教育引导类型,有利于筑牢其精神支柱。 3.坚持高校政治生态和党内政治生态相促进 高校政治生态和党内政治生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对高校而言,政治生态是高校党风、政风、校风的综合体现。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校政治生态的好坏。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能培养出高校的“脊梁”—清正廉洁的领导核心,推动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反过来,优良的高校政治生态又会促进党内政治生态的构建,两者是相互促进。如果两者之一遭到破坏,都会给对方带来破坏。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高校政治生态和党内政治生态相互促进。 4.坚持纪法协同,完善高校权力机制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治党的战略要求更加明确。与此相协同,高校治理应综合运用法律法规与政治纪律的协调配合,实现依法依纪确权、限权,明确权责清单和责任主体,避免“不作为”“乱作为”和“推诿扯皮”等行为;落实违纪处罚,细化内部制衡机制和监管体系,积极接受外部相关部门以及社会民主监督;加强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提升纪检干部执纪能力,增强识别及防控职务犯罪意识。 5.坚持“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相结合 人人是环境,人人是生态。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教师和学生是“绝大多数”。关键少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部分,这部分虽然数量少,但作用非常大。领导干部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抓住了高校政治生态的重点;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绝大多数。当前,部分高校师生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这与更多的师生自身对学术不端行为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调研报告:新发展阶段净化高校政治生态的路径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3044685.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