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

收藏

编号:34293088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66.04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1-18
  
9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专业面试 2022 上半年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高中语文 专业 面试 答案
资源描述: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 1 [简答题](江南博哥) 1.题目:荷塘月色(节选) 2.内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基本要求: (1)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所描绘的美景。 (2)通过读赏议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品味语言; (3)引导学生领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看到画面。随后教师引导,若干年前,有位作家观赏了月色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随之导入本节课题《荷塘月色》。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地朗读。 2.教师进行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本段描写的是月下荷塘美景,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进行书写。 (三)再次朗读,加深体会 1.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找到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学生分小组赏析重点句子。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学生赏析。 教师总结: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报考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学生进行赏析。 教师总结: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情景交融。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学生赏析。教师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 教师总结: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学生赏析。 教师总结: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学生赏析。 教师总结: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3.教师结合PPT讲解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四)巩固拓展 1.教师播放“小夜曲”音乐伴奏,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喜欢句子和段落。 2.谈谈对情景交融写作方法的理解。教师指导补充深化。 (五)布置作业 请以朋友的身份给作者写一段话,要求感情真挚可以疏导作者郁结心情。 (六)板书设计 略 2 [简答题] 1题目:《归园田居(其一)》 2.内容: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基本要求: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作者归隐原因。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 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教师引导提问: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 学生自由回答:陶渊明 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题——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尝试划分停顿节奏。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文意。 3.思考标题含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归”) (三)走进诗歌,分析诗境 1.分组讨论: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①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a.“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b.“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c.“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d.“樊笼”比喻为官场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②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 a.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实则为了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b.“守拙归园田”表现出诗人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c.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③归向何处?(归向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却成为恬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也表现出对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 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意思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他选择了舍弃。 (五)课堂小结 1.总结:师生总结。 2.作业:课后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3 [简答题] 1.题目:《登高》 2.内容: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基本要求: (1)根据诗意进行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2)设置读的活动,带领学生分析“即景伤怀”的手法。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参考解析:高中语文《登高》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程导入 学生一起诵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导入语: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二)品读诗歌,初步了解 1.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要求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领悟诗歌大意。 结合注释默读,初步领悟诗歌的意境。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 (三)精读诗歌,赏析内容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问: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2930882.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