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

10页
  • 卖家[上传人]:清爽
  • 文档编号:341503414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14M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三语文 第 页(共 10 页)开封市 2023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话,作者是南北朝梁代的钟嵘他模仿班固品评人物高下的汉书古今人表,把五言诗人一百二十二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又模仿刘歆按照学术流派把书分类的七略,分别五言诗人的渊源流派,即所谓“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他结合分品和分流派来品评五言诗人,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诗品的价值不在于分品和分流派,在于发表的论诗见解当时有一派诗喜欢用典用事,堆砌成篇,毫无情味钟嵘竭力反对这派诗,称为“蠹文已甚”他提倡“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要求作者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达到“自然英旨”这是他要纠正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一从刘宋以来,清谈风气影响到诗歌创作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孙绰、许询、桓(温)、庚(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这派诗人把诗写得像理论文,是概念化的诗,钟嵘也反对,这是他要纠正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二当时学诗的人,“庸音杂体,人各为容”,“次有轻薄之徒,笑曹植刘祯为古拙”他们不分好坏,不辨真伪,“喧议竞起,准的无依”针对这种使诗歌庸俗化的趋向,这是钟嵘要纠正当时诗歌的流弊之三就这三点说,钟嵘在诗歌理论上确实有卓越见解他又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观点指出四言诗在当时作者“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诗歌的形式发展到汉魏六朝,五言诗已经取四言诗的地位而代之,比起李白说的“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的复古观点来,就显得高明多了钟嵘强调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染,强调诗的感染作用他论诗的渊源,能够打破形式,这些使他成为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诗品又是讲五言诗发展的诗史,它不仅是诗论和诗史,本身也是文学作品,文字有文艺性因此,它给后代文学家以很大影响此外,诗品还反对声律论,反对讲究四声事实证明,当时的声律论发展成为唐代的格律诗,在格律诗的创立上是有作用的还有,钟嵘讲到“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说:“文已尽而1高三语文 第 页(共 10 页)意有余,兴也。

      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兴是托物起兴,比是比喻钟嵘把“兴”说成含蓄,显然不符合“兴”的原意诗品里的分三品和分流派,引起后人的驳难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渊源:国风、小雅、楚辞他说:“故知曹植为建安之杰,刘祯、王粲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潘岳为辅;谢灵运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钟嵘认为曹植、陆机、谢灵运的诗是最好的清代王士祯认为钟嵘分到上品的陆机、潘岳,宜在中品;分到中品的陶渊明、鲍照和下品的曹操,宜在上品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钟嵘评文,眼力初不甚高论诗贵气盛词丽,所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故最尊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苍浑,特也不屑翰藻,屈为下品,宜与渊明之和平淡婉,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华靡之句,仍囿于时习而已可见,不少人不同意钟嵘分流派和分三品的见解摘编自周振甫中国第一部诗话 诗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诗人的渊源流派,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B.钟嵘提倡诗人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极力反对用典用事、堆砌成篇、毫无情味的诗风C.钟嵘诗品的贡献在于纠正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引领形成反映现实的清新诗风。

      D.从诗歌形式的发展来看,李白关于五言诗不如四言诗的观点,远远不如钟嵘的见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引用文献资料,目的是论证钟嵘在诗论上的卓越创见以及历代对他的正面评价B.文章把当时诗歌流弊与钟嵘的见解进行对比,并论证了形成诗歌流弊的社会原因C.文章对钟嵘诗品在诗论上的杰出之处、不足之处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D.文章采用总分论证结构,重点论述中国古代的诗学成就,肯定了钟嵘诗品的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品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话理论,也是五言诗发展的诗史,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很大影响B.钟嵘反对诗歌声律论的主张符合诗歌发展的要求,拓展了诗歌体裁,但他对“兴”这种表现手法的认识却存在偏差C.在对曹操和陶渊明的品第评价上,王士祯和钱钟书的观点相同,钱钟书还分析了钟嵘品评曹操和陶渊明不当的原因D.钟嵘的诗品表现了矫正流弊、重视内容情意的深远用心,同时又受时代风气影响,把“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诗人视为上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远在 3000 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的许多卜辞,都为要知道阴晴雨雪而留传下来。

      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使妇孺统可以传诵如诗经2高三语文 第 页(共 10 页)里“相彼雨雪,先集继霰”,就是说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飞雪珠又如“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早晨太阳东升时,西方看见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如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秦汉时代的作品,但仍不失为世界上最早讲物候的几本书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如“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类谣谚到了文人手中便引入诗章,像苏东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这类诗句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气象和天文是混为一谈的从西汉以后,关于特殊的气候,如大旱、大水、大寒、霜、雪、冰、雹等记载不但继续增加,而且记录的地域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类记录详略很不一致在各时代,凡是首都所在地的区域,总特别被重视,如东汉时代的河南,唐朝的关中,南宋时代的两浙,气候记载特别详尽要从这类记录中来断定东汉到明清 1800 年气候变迁是有好多问题的。

      但若加以适当的处理和选择,仍可作为很有价值的资料摘编自竺可桢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材料二: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天文学是研究地球外的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各天体自身内部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而引起的天体变化,天文学把地球也看作是天体的一份子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由于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天气变化天文和气象既然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是否就没有关系呢?天气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大气的内因引起的,但也有外因的作用,影响天气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的作用,除了引起地球上四季气候变化外,太阳上的活动还对地球上的天气有着影响除了太阳以外,还有一些天体对地球上的天气变化有影响有人认为,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除了产生地球上海洋的潮汐外,还会引起地球大气的潮汐,影响大气环流我们晚上看到的流星,对天气变化也有影响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气预报经验,有些天气预报的农谚就是根据天文因素编来的天文观察也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如在阴雨天,望远镜就无法使用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摘编自天文和气象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材料三:大家认为离我们最远的天文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最近。

      我们每天白天看到的太阳,晚上看到的星空,目之所及都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在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谱线就是在太阳的光谱和其他天体当中观测到的正是为了理解天文当中所观测到的这些现象,我们才建立了物理学理论而且科学家们还认识到这些3高三语文 第 页(共 10 页)理论不仅适用于天上,也适用于地球天上和地上的事情都用同样的天文学规律来指导因为发现的各种规律,才发展出了今天的各种技术所以有一句玩笑话:为什么动物和人的区别这么大,因为动物没有天文学家通常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技术研发出来,交给企业界,他们再做成各种仪器放到卫星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技术能够得到应用,有些技术却不能,有些技术还可能为未来的科学项目服务但是,也许今天来说仅仅是为科学项目服务的这些技术,很多年之后就真的进入我们的日常不过要注意的是,科研人员研发一个技术的初衷其实很单纯,就是为了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只不过最后可能延伸出对技术的各种影响比如 Wi-Fi 技术,是天文学家为了射电望远镜所开发出来的技术;网页技术,是粒子物理学家为了交流方便所开发出来的技术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李惕碚院士就提出“慧眼”这个项目,但当时由于经济、技术能力都不够,国家没有能力建造天文卫星。

      一直到了最近几年,科研人员才把“慧眼”研制出来这个项目 2017 年发射,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对黑洞的观测,比如发现了离黑洞非常近的几乎以光速运动的相对论喷流,只不过它是怎么产生的目前并不清楚慧眼卫星不仅仅能看黑洞和中子星,它还观测太阳的爆发,来自地球的伽马射线的爆发,引力波爆发的时候产生的伽马射线,以及来自宇宙的、非常遥远的伽马射线暴摘编自张双南天文学,离我们最近又最远的科学,它有什么用?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司马迁认为气象和天文是一回事,实质上,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相关但不相同的学科B.西汉以后,对特殊气候的记载特别详尽,研究的地域范围扩大,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C.影响天气变化的原因较多,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上的活动,它时刻影响着地球天气D.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技术,有些能够直接应用,有些要多年后才应用于生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气象谣谚流传至今,但由于缺少科学基础,研究无法向前推进,也不是可信的结论B.对人们来说,天文学深奥奇妙,遥不可及;气象学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人们更容易接受,对人们的影响也更大。

      C.天文观察需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在阴雨天气,天文望远镜无法使用,可见,离开了气象学的支撑,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D.20 世纪 90 年代,李惕碚院士提出“慧眼”项目,直到近几年才研制出来,这表明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需要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长期发展6.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有哪些用处?请简要说明6 分)4高三语文 第 页(共 10 页)(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文本一:村庄的细节乔 叶也许到底是柴禾妞的根底,我如今是越来越喜欢到村子里去了在吉安数天里就进了好几个说是古村,也不纯粹是古村,只能说是亦古亦新燕坊古村是第一站,给我们当讲解员的老人就姓鄢,是原来的村干部,花白头发,精神矍铄,讲解起来也是自成体系,中气十足,如数家珍 本来也就是他的家珍,他滔滔不绝的节奏使得我们的提问都得见缝插针,要不然就没有机会他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我们跟得汗流浃背到处可见黄色的南瓜花儿和紫色的扁豆花儿,大红色的除了灯笼,还有美人蕉,红花绿叶衬着暗旧的瓦,枝枝入画另一样红是大箩筐里晒着的喜盈盈的小辣椒,还没靠近就更觉得热了几度青的是刚刚斩下的芝麻棵,掰开饱满的芝麻瓣,裸呈出密密匝匝的芝麻粒。

      在我的河南老家,用芝麻叶做糊涂面条,也是一道独特的美味河南还有一个习俗:留一些芝麻棵故意不打干净,用来钓鱼,抱着这些含着芝麻的芝麻棵来到河边,轻轻敲打,残余的芝麻落下,香气会把鱼儿引来到达渼陂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正值八月初四,天幕将黑,村里的路灯还没有亮这里的路高高低低的,摸索着走在小巷子里,小巷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届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10月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青桐鸣高三下学期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湖北省“酷云”联盟高三下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湖北省“酷云”联盟高三下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八省联考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演练统一监测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青桐鸣高三下学期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湖北省“酷云”联盟高三下学期10月联考-政治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湖北省“酷云”联盟高三下学期10月联考-物理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联考(二)-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联考(二)-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广东省联考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八省联考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演练统一监测考-物理试卷(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联考(二)-物理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江南十校”新高三下学期10月第一次综合素质考-数学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江南十校”新高三下学期10月第一次综合素质考-政治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联考(二)-政治试题(含答案).docx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数学试卷(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三下学期9月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云南省大理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江南十校”新高三下学期10月第一次综合素质考-英语试题(含答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