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doc
137页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四季如歌1 春课题 春 课时安排 2 课时授课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 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比喻、 拟人的修辞手法过程与方法 1. 诵读课文, 在诵读中理解、 欣赏、 品味作者描写的优美句子2. 结合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并能够运用这种修辞手法难点通过品味语 言 来 体 会 景 物 特 征, 激 发 联 想 和 想 象, 体 会 课 文 创 设 的 优 美情境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PPT 课件教学方法读: 让学生熟悉课文,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讲: 清除疑难字句的障碍, 理清文章的结构赏: 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 并说出理由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文章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第1课时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春日里的百花争艳、 莺歌燕舞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成就了多少名篇佳作。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生①: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生②: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生③: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生④: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我说的这个简单文字 看 着 简 单, 但 是 含 义 很 丰 富 还 有 想 说 的 吗? 没 了? 好, 我 们 看 看这些———PPT 展示: (生齐读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游园不值》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咏柳》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 春日》春天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 那么, 朱自清眼中的“春天”又有哪些美景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 春》, 和他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通 过 回 忆描 写 春 天的 诗, 营 造美 好 的 氛围, 激 发 学生 学 习 的积极性基础梳理作者介绍1. 学生叙述自己所了解的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资料2. 老师用 PPT 展示朱自清简介 (生齐读)朱自清(1898—1948) , 原名自华, 后改名自清, 号秋实, 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散文家、 诗人、 学者 著有诗文集《 踪迹》, 散文集《 背影》《 欧游杂记》《 你我》,等等 他的散文以朴素缜密, 清隽沉郁, 语言洗练, 极富真情实感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 春》《 荷塘月色》《 背影》《 绿》等简 要 了 解朱 自 清, 了解 他 的 作品 及 写 作风格背景探寻《 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 年下半年或1933 年上半年 此时, 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 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 后来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又喜得贵子, 心境愉悦 所以, 《 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他乐观向上的情绪介 绍 背 景,帮 助 学 生理解课文字词归纳1. 展示 PPT, 检查学生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酝酿(yùn niàng) 窠巢(kē) 喉咙(hóu) 宛转(wǎn) 应和(hè) 嘹亮(liáo) 黄晕(yùn) 撑(chēng) 蓑笠(suōlì) 抖擞(sǒu) 胳膊(gē bo) 烘托(hōng) 卖弄(mài nong)①欣欣然: 形容极其高兴的样子②朗润: 明亮滋润 朗, 明亮 润, 滋润、 润泽③赶趟儿: 本义是时间赶得上, 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卖弄: 有意显示、 炫耀(自己的本领) ⑥宛转: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多写作“婉转”⑦黄晕: 昏黄, 不明亮⑧烘托: 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 使物象鲜明 文中是“衬托”的意思⑨舒活: 舒展, 活动⑩一年之计在于春: 意思是, 春是一年的开始, 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 计, 打算、 计划2. 针对重难字词, 进行适当讲解例: “晕”是多音字, 意为“头脑发昏, 周围物体好像是在旋转, 有要跌倒的感觉;日光、 月光通过云层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 光影、 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时,读“yùn”, 如晕车、 晕血、 月晕、 红晕 意为“昏迷” 时, 读“yūn”, 如晕倒、 晕头晕脑酝酿”的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 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 像发酵似的, 越来越浓 所以词语的含义要结合文章来具体分析通 过 检 查预 习 情 况,引 导 学 生认 识、 理 解课 文 中 的生 字 生 词,为 文 章 的朗 读 打 好基础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阅读, 要求读准字音2. 2. 教师指定学生阅读, 并作朗读指导。
3. 【指导】本文是一篇贮满“诗意”的散文, 描绘了春回大地、 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本文语言优美、 形象生动、 节奏感强, 朗读时采用的基本语调是轻盈的, 各部分因内容不同可有所变化, 如读盼望春天到来的语段,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 表达作者对春天喜爱欣赏的感情, 可用轻松明快的语调; 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可用高昂的语调 朗读的情感要到位, 把自己的身心融会到课文的情景氛围中 教师针对朗读的情形, 作简短的点评4. 3. 播放原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跟着朗读, 进入情境, 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5. (1) 四人一组分组讨论本文语言的特点, 选小组代表陈述, 教师总结:6.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 短句节奏明快, 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 文中运用大量叠词, 如嫩嫩的、 绿绿的、 轻悄悄的、 软绵绵的, 读来朗朗上口, 听来声声悦耳; 大量运用轻声、 儿化音, 使句子轻盈优美; 排比句和“了” 字的运用, 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7. (2)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 找出文中那些优美、 贴切或运用比喻、 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 进而仿写句子8. 原句: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9. 仿句: 蝴蝶满天飞: 黄的,红的,五彩的,聚集在空中,像树叶,像花瓣,还纷纷扬扬的10. 4.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天的, 并给每部分起个名字11. (小组讨论) (5 分钟后请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12. 明确: 从三个方面来写的, 分别是盼春( 第1 段) 、 绘春( 第2 ~7 段) 、 赞春( 第8~10段) (板书)13. 5. 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 段,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思考其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14. “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15. (教师适机补充有关拟人手法的常识: 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 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 写盼春, 为全文定下了活泼、 轻快的抒情基调, 营造出诗一样的氛围, 是绘春的依托 (板书)16. 6. 诵读绘春部分, 说说此部分是如何描绘春景的, 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画学生回答)17. 第2 段总写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的情态, 是后面5 个段落具体描绘的背景。
后面5 个段落依次描绘了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图画, 可称之为“春之五图” (板书)18. 7. 朗读第8~10 段,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 (学生讨论)19. 结尾三段以人为喻, 人是喻体, 春天是本体 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的各自不同的特点: “娃娃”是新的、 生长着的; “小姑娘”是漂亮的、 快乐的; “青年”是强壮的、 有力的 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 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 非常形象生动20. 8. 配乐朗读21. 全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 体会作品中的意境 ( 配乐朗读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与文本、 与作者的最终对话 )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1. 反复朗读课文,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作简要赏析2. 运用比喻、 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几个句子第2课时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温故探新 1. 让学生回忆本文的主体结构 (学生回答)2. 2.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学生回答)复 习 上 节课 内 容, 引出 本 节 课内容研读赏析1. 请学生闭上眼睛, 心里想着春天, 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描绘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学生描绘)2. 2. (结合学生的体会) 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景一定是你最喜欢的 那么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景的呢? 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3. 3. 四人一组, 分组讨论, 对喜欢的春景图进行探究、 研读4. (1) 通过对喜欢的字、 词、 句的圈画、 分析、 交流和讨论, 说说喜欢这幅春景图的原因5. 【示例一】春风图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风本是无形的, 看不到、 摸不着, 但却可以感觉到它的强弱, 因此, 要写风就要借助其他事物 课文从触觉、 嗅觉、 听觉三个角度写春风 首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 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不寒”, 不是热, 也不是冷) , 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杨柳风”, 指春风) ; 接着用一个比喻,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抚摸”就是轻轻地摸, 而且是“母亲的手”“抚摸”, 这就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然后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 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再“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这就使得春风带着一种特有的芳香了 最后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 春风“轻悄悄的”, 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 但作者又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 清脆、 婉转的鸟鸣声, 流水的声音, 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应和”“也”这两个词使三种声音浑然一体, 组成了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6. 【示例二】如春雨图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最寻常”和“一下就是三两天”, 先总写江南春雨之多 “可别恼”一句, 亲切而有情趣 接着作者用一个“看”字领起, 连用三个比喻“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表现了春雨细密、 亮泽、 绵长的特点 “密密织着”, 上文已写春风, 一个“斜”字, 不说春风, 可已含蓄点出了春风; “织”与细比喻又相照应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一层薄烟”这个比喻形象地表7. 春雨细密迷蒙的景象; 一个“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 对于雨中的景物, 只写树叶和小草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 “却”照应前文“一层薄烟”而转折叶经雨一洗, 灰尘没有了, 又沾了雨水, 所以不仅“绿”, 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