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线探测器公司法治理与战略决策方案.docx
51页泓域/X线探测器公司法治理与战略决策方案X线探测器公司法治理与战略决策方案目录一、 关系契约的普遍存在 2二、 公司治理研究的趋势 9三、 高管激励与技术创新 15四、 董事会特征与技术创新 18五、 研究变量的因子分析 21六、 实证结果和分析 25七、 社会资本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 29八、 声誉与决策质量 31九、 公司简介 35十、 产业环境分析 36十一、 质谱仪行业 37十二、 必要性分析 38十三、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 39劳动定员一览表 39十四、 法人治理结构 41一、 关系契约的普遍存在公司治理机制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所有与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相关的领域都可能成为影响公司决策的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是大家最熟悉的,如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独立董事等;外部治理机制包括与客户相关的产品市场,与债权人相关的金融市场,与管理者相关的经理人市场,或者是影响企业宏观环境的政府或税收部门等考虑到公司决策主要是由董事会和管理者制定,由管理者负责管理并实施的,所以本书主要考察直接影响决策者(主要是管理者)的相关治理机制对决策质量的影响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行为的外部因素很多,所以与管理者相关的治理机制也很多,目前研究最广泛的就是董事会对公司高层管理者的任免、激励或惩罚机制。
高层管理者由董事会任免和激励的制度安排,使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式契约关系考虑到委托代理问题,这一类契约又是不完全的如何解读董事会与高层管理者间契约的特点,将对公司治理的机制选择和制度安排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法学家麦克尼尔最早提出了“关系契约”的概念他在《新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契约必然具有关于未来合意的性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契约规划将来交换过程中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们对未来的认识通常会促使其为未来进行活动,制订计划麦克尼尔强调,契约的社会关系实质,不再孤立地就要约、承诺、合意来认识契约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交易都不可能只与交易双方当事人相关,它还涉及许多其他社会因素,如信赖、习惯、道德和法律等契约规范他认为,传统契约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或一组承诺”,所谓承诺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意思表示,通过这种表示,使受诺人相信已经作出了一项允诺”古典契约理论忽视了契约交易背后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认为契约的基本根源和基础是社会,没有社会的存在,契约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麦克尼尔将契约分为三类:典型契约“新”典型契约和关系契约具体来说,三者的根本差别在于典型契约是可以由法庭强制执行的正式契约,“新”典型契约是可以由仲裁解释和更新的契约,而关系契约是可以由契约各方解释和更新的契约。
一般而言,市场依赖于可由法庭强制执行的典型契约,但是,典型契约几,乎都是不完备的,它们往往不会详细说明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以及一旦特定的偶然事件发生应如何调整而关系契约允许契约各方利用对各自境况的具体知识调整契约,来适应特定的偶然事件Milgrom&Roberts(1992)对关系契约给出的描述是:“关系契约,它只特别关注在一个有关决策制定的关系和特殊机制中的总体目标Furubotn&Richter(1998)认为,关系契约不考虑契约未来的所有细节,而是关注契约各方的长期关系规划Baker,Gibbons&Murphy(2002)认为,关系契约是一个非正式协议虽然没有明确的条文,但对参与方的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看出,关系契约和典型契约的主要区别是可观测性和可证实性拥有完全信息的典型契约因为具有可观测性和可证实性,所以能够被强制执行;但当契约不能被观测或证实时,该契约就不可能被第三方强制执行,也就是关系型契约麦克尼尔的关系契约理论实际上是将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作为契约研究的切入点,突出契约中当事人及协议内容的内在社会关系麦克尼尔的契约定义摆脱了“承诺”的限制,把大量的非承诺性关系纳入契约的范围,使契约与习惯、组织、社会性交换和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交织在一起。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实际上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这一系列契约规范着企业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和行为选择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如何设计合理的机制保证或促进各种契约的正常运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价值的最大化在企业所有的契约中,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最为重要,尤其是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关系的正常运行在公司治理的研究中,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之间关系更多地被认为是个人层面的正式的关系,而不是社会嵌入的,两者关系的低社会性对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麦克尼尔的关系契约理论强调任何契约都嵌入在社会关系当中,没有社会交往为基础,不可能有契约的存在,对契约的分析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对契约当事人的影响因此,市场中的企业往往会利用关系契约(如不受法庭审查的非正式协议)来解决典型契约中存在的难题,这也是很多时候企业的表现可能优于市场的主要原因根据麦克尼尔对契约的分类,企业的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契约更多地表现为关系契约特征,即契约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以不受法庭审查的非正式协议来规范的,双方可以根据具体环境来适应偶然事件那么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激励等内部治理机制就远远不能解决管理者和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遇到的偶然事件,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由于各自环境的复杂性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本书认为,要解决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关系契约所带来的治理难题,必须拓宽维护关系运行,提高战略决策质量的思路单一的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属于“新”典型契约范畴,将董事会和管理者的关系看成是个人层面和正式的关系在关系契约普遍存在的环境下,引入影响关系契约维系和运行的社会资本因素,如声誉、信任和共同愿景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设计合理的机制,以保证或促进企业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契约的正常运行强化相关社会资本因素对管理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行为选择的引导,将会促使管理者提高战略决策质量,最终实现企业财富创造的最大化经济学中标准的声誉机制是由Kreps等人(1982)创建的Kreps等人在有关序贯均衡的著作中将经济主体的声誉描述为:声誉是一种认知,即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方参与人对于另一方参与人是某种类型(偏好或者可行性行为)的概率的一种认知,且这种认知不断地被更新以包含两者间的重复博奔所传递的信息声誉交易理论认为声誉是长期生存的无形资本,Kreps(1990)研究了“声誉怎样才能够成为一种可交易的资产”声誉是一种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相类似的资产,声誉是逐步建立和逐渐消失的,也需要投资和维持声誉信息理论认为,声誉是反映行为人历史记录与特征(效用函数)的信息。
声誉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机构的浓缩的历史声誉信息在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换和传播,形成声誉信息流、声誉信息系统以及声誉信息网络,成为信息的显示机制,有效限制了信息扭曲好的名声是人们对某人昔日光荣的记忆,恶名则是人们对某人过去劣迹的一直追踪声誉简化了“过去”,成为过去与信任之间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声誉仍然是“过去信任”的心理机制声誉在社会交互活动中发挥着两个不同的角色作用第一是信息传递作用,它使具有正面声誉的个体或组织获得信息接收者更多的信任如前面所定义的,信任是对交易者的良好期望,人们不可能有完全的有关信息,只能依靠可获得的信息,如声誉声誉的第二个作用是制裁,负面的声誉将成为一种制裁机制,惩罚不诚实行为,这也能促使所有人讲信用信任的含义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的研究显示,信任具有多层次性和多面性因此,有关信任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梅耶、戴维斯和斯库尔曼对信任的定义是:“基于期待对方会采取对己方来说是重要的行动,一方甘愿处于受到对方行为伤害的地位,而不管是否有能力监督和控制对方这里的信任强调对合作者或交易对手的行为的可预期性而卢曼指出:“信任属于一种系统简化机制,通过信任可以降低环境复杂性和系统复杂性。
强调信任对交易系统的作用福山认为,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其社团的角色Wiliamson将信任分为三种:计算的信任、制度的信任、个人的信任经济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计算的信任计算的信任,是指当一个行动者预期在受另一行动者的损害时,其收益为正的保证制度的信任,是指行动者相信合作者因为制度环境的惩罚而守信,法律系统或非正式社会规范都会约束行动者的行为个人的信任,是指在一种条件下,行动者即使明确认识到契约的不完全性和认知的理性有限,依然相信契约会被执行Cummings&Bromiley(1996)对信任进行了定义信任是存在于一个群体中的个人的信仰或普遍的信仰,他们相信其他个人或群体将按如下方式行动:①尽力完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承诺;②在任何谈判中的承诺都是诚实的;③即使存在机会,也不会获取超额收益在经济活动中,信任在决策中发挥了更广泛的作用该定义强调信任是相互的,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人们会依据合作者间是否存在信任关系而做出相应的决定,信任是影响人们行动选择的重要因素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中专门论述了共同愿景的内涵和作用。
彼得圣吉认为,共同愿景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如个人愿景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持有的想象和景象,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成员共同持有的景象或远景,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共同愿景是一个使组织中所有成员都真心追求的愿景,不是公司中某个人的个人愿景强加于组织之上存在于组织成员个人心中的相同的,但没有被对方分享的愿景不是组织的共同愿景当人们拥有共有愿景时,这个共同的愿景能够将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共同愿景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在追求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会产生勇气,去做任何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必须做的事因此,想要建立共同愿景,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建立并实现共同愿景也有利于培养组织和个人的长期承诺从与管理者相关的视角看,在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研究中,仅考虑董事会对管理者的监督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拓宽中国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思路,从多角度促进企业战略决策质量的提高二、 公司治理研究的趋势公司治理和战略决策密切相关,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公司的高层管理者都有一套决策规则,并根据此规则进行战略选择考虑到有限理性和代理问题,管理者制定的决策不一定总是产生所有者所期望的结果,所以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治理机制如何影响管理者制定决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课题,90年代末的东亚金融危机和不断发生的著名公司丑闻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公司治理的关注公司治理的研究范畴和目标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公司治理的内涵是什么,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认识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的术语来表达奥利弗•哈特在《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一文中提出公司治理存在的两个条件:代理问题和交易费用他认为在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目标分歧,而解决目标分歧问题的合同又是不完全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产生公司治理问题哈特指出,在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可以看作一个决策机制,影响公司资源的使用柯林梅耶在他的《市场经济和过渡经济的企业治理机制》一文中,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他的投资者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经理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Zingales在他的《公司治理》中,将公司治理定义为在一种关系中产生的准租金事后讨价还价的复杂约束集合,公司治理的约束机制主要是通过初始性的契约来发挥作用但是,这一契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完全的Wil—liamson从合同和交易的角度提出,治理的实质是对不同类型交易的规制。
任何交易都是通过合同关系完成的,不同的交易类型就对应着不同的合同类型公司就是一系列合同的集合,这些合同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