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碳达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行动方案.docx
9页推进碳达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行动方案一、 推进碳达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加快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合作转型,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绿色能源、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建、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统筹推进境外项目绿色发展,支持新能源开发龙头企业、能源装备生产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扩大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口二、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的结论和建议(一)开展二氧化碳监测与通量估算理论方法与系统技术研究构建分布式二氧化碳监测网络,实现对二氧化碳浓度的长期高精度监测,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基础动态评估全球气候状况,兼顾区域碳排放数据科学监测,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数据基础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全面加强全球及区域碳汇格局、时间尺度、演化趋势及其与气候系统的互馈机理等方面的重要基础科学研究二)自主研发温室气体监测与核查技术和平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撑目前,我国缺乏温室气体源汇评估的自主核查校验方法和技术平台建议在监测数据获取能力方面,推进城市碳监测平台建设,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在方法体系方面,研发基于天地一体化观测的多尺度温室气体清单校核方法,融合自上而下反演方法与高分辨率自下而上动态清单方法,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全局考量双碳行动,全链条进行降碳减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极具挑战的系统工程,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短短30年,即碳达峰后需要快速下降,走向碳中和欧盟承诺的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为60~70年,缓冲时间是中国的2倍,因此我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研究规划最优碳中和路径的方法论,评估生态工程可能的方案和转换能源结构的最优途径,整体考量,以降碳为总抓手,调整优化环境治理模式三、 碳达峰指导思想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总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和市场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2030年前如期实现碳达峰四、 碳达峰碳中下传统能源产业面临的挑战从1950年到2020年我国碳排放来源占比的数据来看,煤炭也的确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2020年,传统三大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合计碳排放量分别占我国碳排放来源的71.11%、14.93%和5.83%这一方面是由于从产生热能效率来看,1吨石油所产生的热量等于1.4286吨标准煤等于1074.14立方米所产生的热量在产生相同热能量的情况下,燃烧煤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远高于燃烧石油和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15年到2020年,尽管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煤炭消费量仍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40.2亿吨,占终端能源消费的56.7%,是我国主要终端能源消费因此为了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传统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管控上近年来日趋严格,去除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绿色升级成为了行业政策发展的主旋律预计在新的政策发展规划下,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将迎来巨大的变革,行业将面临较大的挑战五、 碳数据使用观点及现存关键问题分析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技术渠道及各种努力去减碳双碳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对相关减排措施与政策的成效进行快速评估,最重要的是获取高时效的碳监测数据。
新一代碳排放数据监测中卫星遥感观测是十分重要的手段,自上而下方法通过观测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结合气象场资料和大气传输模式,利用同化技术反演估算区域源-汇及变化状况每个行业对自己的减碳路线都有所强调,但整体统筹观测,不仅是大众,不少业内人士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及认知还存在一定局限,存在几点误区一)全局考虑碳中和问题,碳数据的使用应针对整个大气圈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正负相抵,实现净零排放,从而使得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其基本逻辑是通过温室气体源排放和清除(碳汇和捕获)达到温室气体排放量等于清除量的数量平衡可见,碳中和的目标导向圈层是大气圈,问题导向圈层是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尽量让碳在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循环,有利于控制大气圈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总量由此可见碳中和是面向全局、面向全球的整体问题,针对整个大气圈,应立足整体看问题,而不应是某一产业链或某一生态圈完成了部分碳中和对于碳数据监测来说,无论是天基监测还是地面监测,都是针对于大气圈的数据监测碳数据的客观反映,也是反映整个地球或某个特定区域的碳排放情况,不会反映某一产业链或生态圈的碳达峰碳中和情况。
因而,碳中和问题的考量一定需要针对整个大气圈二)传统环保问题在双碳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减污不一定减碳碳达峰碳中和本身就是环境目标,对环保产品会有巨大的刺激作用,将对整个环保产业产生变革甚至重置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环保产业或将产生三点趋势: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从过去的单因子控制向协同控制转变;从常规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转变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环保产业,在双碳背景下就需要整体考量,要以降碳为总抓手,调整优化环境治理模式例如目前较为火热的垃圾制氢,氢能源应用广泛、方便储存运输、零排放,几乎是完美能源然而,全球目前超过95%的氢气都是由化石燃料制备,商业化制氢存在严重污染数据显示,以化石燃料为基础获得的氢气每生产1吨,就会同时增加9-12吨二氧化碳排放例如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并不能说明这款塑料制品可以被简单的无害处理,它依旧会引发一系列的能量消耗,碳排放,食物短缺等等问题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可降解塑料是一种减缓垃圾问题的办法,还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因为其制造过程中的大量能源消耗而引发新的碳排放问题三)区域碳数据监测不仅是浓度监测,通量监测也同样是难点鉴于二氧化碳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气体,地面监测建站无基础,无论是通量塔、浓度观测地面站、浓度观测高塔站均建站稀少。
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可以只涉及浓度监测,区域二氧化碳监测因为考虑到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流动,考虑到其他区域温室气体漂移到本区域的影响,必然涉及通量观测与估算目前,二氧化碳通量估算涉及到卫星天基监测、地面观测验证,同时地面通量塔现有布局少,建站经费大,覆盖范围不高,这些因素叠加造成目前区域碳排放数据监测与通量计算将是需要进行重点科技攻关的领域开展基于大气监测的自上而下二氧化碳通量估算方法研究,目前基于卫星单一数据的监测对于城市区域重访周期长,通量评估精度较低因此,需针对特大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结合城市及周边区域大气环流的特点,开展天空地一体化二氧化碳监测与通量估算体系研究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针对工业排放的管控与溯源,借助前沿技术手段,率先开展天空地一体化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与通量估算,研发碳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形成区域高精度二氧化碳监测与通量评估的全链路技术能力,既符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需求,也有助于上海在碳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方面超前布局,助力上海科创中心长远发展六、 碳达峰碳中和现实背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幅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生产生活中,煤炭、石油、天然气这类化石能源的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当中最主要的成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核心就是减少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指以二氧化碳(CO2)为代表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其中包括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气体,但均可通过二氧化碳当量计碳达峰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如全球或某级行政辖区)内的碳排放年总量在某个时间段呈现为历史最高峰值碳中和是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中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所做出的战略决策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碳排放量较大,作出和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贡献,要在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前,展现出中国的责任担当目前上海正在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上海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七、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及碳达峰预判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49.8亿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下简称为碳排放)为100亿吨左右。
1980—202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体呈现三个阶段:①缓坡期(1980—2001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缓慢增长,能源消费年均新增0.45亿吨标煤,碳排放年均新增0.98亿吨②陡坡期(2002—2013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快速上升能源消费年均新增2.18亿吨标煤,碳排放年均新增4.77亿吨③趋缓期(2014—2020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进入趋缓期,能源消费年均新增1.16亿吨标煤,碳排放年均新增0.94亿吨未来10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多重发展将带来碳排放增长刚性压力基于行业/领域核算结果,在采取积极措施情况下,中国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的直接碳排放有望于十五五中后期达峰,较2020年增加5亿~7亿吨左右,由于行业达峰不同步,达峰后碳排放将保持3~4年的峰值平台期为确保中国2030前实现碳达峰,需要推动不同行业/领域梯次达峰其中,工业领域在十四五期间整体达峰,达峰后碳排放实现稳定下降,电力、交通、建筑领域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达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电力、石化、交通等行业/领域对能源的刚性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居高不下,十四五将是控增量、促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几个行业/领域的达峰进程决定了2030年前中国碳达峰的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