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导学案(教师用) (人教版高二选修).pdf
21页儒道互补之儒道互补之 老子老子 五章导学案五章导学案(教师用)(教师用)(人教版高二选修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重点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预习案一、知人论世,走进文本 1、作者简介:老子(前 600 年-前 470 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2、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自学教材第 20 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二、检查预习 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 B(A 抱持守 C 法律条文,原则 D 占有)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 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B 两个“虽”都作“即使”(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C 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C)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 B、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 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 均为定语后置句)4、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C)A、道可道,非常道 B、名可名,非常名 C、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D、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5、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或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A(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 绝对化的表述 D 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6、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1)锋芒毕露,正义在胸(2)平和公正,循规蹈矩(3)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4)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三、归纳各章的内容要点第一章:(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第二章: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第十九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第七十八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第八十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探究案 1、本章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是什么?你怎么评价他的理想和措施?明确: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2、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课堂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无为的思想,本事就是一种“悖论”: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之必然趋势,而故意去思虑,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去“人为”以返回“自然”,却正是最大的“不自然”道家的思想,对过去国人生活的萎靡不振,实应负一定的责任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害心,脱除名利思想,依此修养,实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不胡乱地消耗,实在可以拯救社会的弊端同时,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实在是有它的重要意义。
3、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柔”“弱”“贱”的一面,我们该如何理解与评价?明确:这一点,就是老子著名的“守柔若强”的思想他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地强调这些思想,除了告诫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就是说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者争夺那种强大,要“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这是老子在总结世事经验上得出来的,能开启人生的指挥,所谓“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宁受胯下之辱”等等,就是在忍让和屈辱中求得生存的可能,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种人生态度,承续了不动感情、坚韧冷静的理智状态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目的是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练习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界B故令有所属属:依从C见素抱朴见:看见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舆:车解析 C 项,见:显露、表现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小国寡民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D甘其食,美其服解析 A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道可道,非常道 B有,名万物之母 C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解析 A 项,“非常”在文中的意思是“不是永恒”C项,“音声”在文中是两个词,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组织和节奏叫做音;简单的发音叫做声D 项,“坚强”在文中的意思是“坚固”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无,名天地之始同谓之玄玄之又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行不言之教莫之能胜弱之胜强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A/B/C/D/解析助词,的;代词,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实在意义答案 A 5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名可名,非常名 B有,名万物之母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解析 D 项,为省略句,应补出“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其余三项为判断句答案 D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用不弊弊:衰败B大盈若冲冲:空虚,不完满C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恃:依仗,依赖D损不足以奉有余奉:供养解析 C 项,“恃”应为“居功”的意思答案 C 2下列语句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用不穷其犹张弓欤 B损不足以奉有余欲以观其妙 C功成而不处生而不有 D天之道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解析 C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A 项分别为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B 项分别为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凭借D 项分别为助词,的;代词,它答案 C 3下列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B老子认为清净中和是天下的正道这体现了老子与世无争的思想C在老子看来,只有得道的人才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打比方,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解析 D 项,“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说法错误原文说“人之道,则不然”答案 D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 分)(2)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4 分)解析第(1)句注意关键词“躁”、“清静”、“正”的翻译,第(2)句重在“孰”“唯”句式的翻译答案 (1)躁动可以抵御严寒,宁静可以战胜酷暑,清心宁静是天下的正道2)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参考译文】最完善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有缺憾,但它的效用却不会破败最圆满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是不完满的,但它的效用却是无穷竭的太过正直,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好像迂拙;真正的雄辩好像口笨的样子躁动可以抵御严寒,宁静可以战胜酷暑清心宁静是天下的正道天地运行的道理,不就好像弯弓一般吗?弓体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弦太长了,则剪去;弦太短了,则加以增补天地运行的道理,是取多余的去补给不足的人类则刚好相反,很多人的行为是夺取弱小不足的资源,去供养已经强大的(人)享用有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做得到!所以圣人做成了什么(事)也不会把它作为(侵占财物的)的依恃(而是把它们施与需要的人),办事成功而不自居,不愿意故意凸显自己的贤能相关链接】第一章【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第二章【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