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医药实施方案.docx
17页健康医药实施方案一、 健康医药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特色优势,重点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巩固提升中药民族药,持续做好贵州良药,大力发展化学药和生物药,加快壮大保健品及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到2025年,力争全省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医药工业总产值600亿元1、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加快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以道地药材为重点,完善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推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与产地初加工融合发展,提升重点单品产地初加工能力稳步扩大定制药园建设面积和范围强化品牌建设,培育黔药公共品牌和区域品牌重点推动天然原料药有效成分萃取等中药材精深加工,巩固发展艾迪注射液、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仙灵骨葆胶囊(片)等肿瘤、心脑血管、骨科类重大疾病药,提高肺力咳合剂、骨康胶囊、抗妇炎胶囊和益肺止咳胶囊等大宗常用药品的二次开发及市场占有率支持经典名方的研发,挖掘开发民间组方、验方,大力开发中药饮片、中药制剂、配方颗粒等产品,支持发展金刺参九正合剂、糖宁通络、黄连解毒丸、珍珠滴丸等品种,加快打造全国重要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2、积极发展化学药和生物药加快壮大化学药,发展化药中间体、原料药、仿制药,推进发展洛铂白蛋白、替芬泰等新品种。
加快发展生物药,布局发展治疗性疫苗、重组疫苗等新型疫苗;巩固提升血液制品优势,培育发展胎盘多肽注射液、人血白蛋白等生物制品,支持发展凝血因子类、特殊因子类产品开展原研药、专利药研发,推进生物资源产品和药物新品种研发和产业化3、培育壮大保健品及医疗器械产业推进发展新型保健品和功能食品产业,着力开发天麻、杜仲、灵芝、石斛、灵芝、薏仁等产品,大力推动食药同源保健品注册及深加工加快开发生产医用氧气加压舱、电动轮椅智能控制系统以及体育运动、康复治疗等医疗设备面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有序发展医用口罩、防护服、红外体温计、检测试剂等应急物资4、延伸发展健康医药融合产业依托贵州生态资源、温泉等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健康体育、温泉养身、药物调理(药浴、药膳、药蒸等)养生、健康管理、医疗健康大数据等产业,推动健康医药和养老养身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鼓励中药材种植、医药制造业与医药流通企业协同发展创新发展中药材互联网应用、中医药健康融合、中医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中医药+N健康融合产业培育健康医疗、健康旅游、健康运动、健康食药、健康信息与管理等产业,推进健康医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5、中药民族药加快推动贵阳、黔南、黔东南、安顺等中药民族药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中南集团贵州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园、贵州百灵扩能技改、瑞和大健康产业园、都匀经济开发区医药产业园、开阳中药材基地及加工、葵花药业扩能技改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贵州侗乡大健康示范区、毕节大方中成药研发生产基地、黔东南高新区医药产业园、西秀产业园区新医药大健康医养产业园、锦屏铁皮石斛全产业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
6、化学药和生物药加快推动贵阳、毕节、黔西南等地区化学药发展,重点推进贵阳市化学原料药产业园、联科中贝制药抗肿瘤产业基地、景峰产业园、毕节高新区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研发和生产、黔西南高新区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贵阳、黔东南、黔南等地区生物药发展,重点推进国药集团贵州血液制品生产基地、花溪泰邦生物制品生产基地、长顺生物制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7、保健品及医疗器械积极推进遵义大健康科技城、兴义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产品科研设计及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8、健康融合业加快推动贵州养老服务基地、贵阳健康养老示范小区、百里杜鹃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石阡梵净山温泉小镇、遵义桃花江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广奕药品流通配送网络全覆盖项目、贵州现代医药物流批发交易中心项目;黔南贵州南部独山医药物流中心项目二期项目、中药材现代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中心二、 十四五工业发展形势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持续深化,全球范围内贸易战、科技战、网络战、金融战不断升级,逆全球化趋势加速演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我国工业面临双端挤压。
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颠覆性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产业新业态相继涌现,为我省工业发展带来了换道超车的新机遇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现实任务更加紧迫,同时我国经济仍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问题相互交织,对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东部产业迭代升级,产业转移大潮势头汹涌,加上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优势逐步显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开放市场,贵州+合作模式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为我省工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涌上潮头,为我省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省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经过十三五的长足发展,我省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基本能与发达地区相媲美,大数据国家级节点建成投用,互联网体系日益完善,西南地区中心区位优势不断凸显;贵州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十大工业产业发展全力全速、稳扎稳打,规模总量跃上新台阶、增长速度实现新提升、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质量效益取得新突破,为我省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也在进一步加大,加上人才支撑不足,知识价值占比快速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迭代不断加速,创新能力的短板使我省与发达地区进一步拉开差距的风险加大,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仍面临赶和转的双重挑战十四五时期,我省同步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为全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提供强有力支撑三、 发展背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全省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结构趋优、质效齐升、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黄金十年快速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工业经济取得新成就截至202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602亿元,从2015年的全国第25位上升到第2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列;500万元口径工业投资累计完成近1.8万亿元,年均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6万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利润总额突破1000亿元;工业税收占全省税收比重约35%;数字经济增速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为全面开启新型工业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2、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截至2020年,全省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轻重工业比重由2015年38.7:61.3调整为49.8:50.2;制造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66.4%提高到73.1%;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由53%下降到43%;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1%;十大工业产业全部迈入千亿级行列;茅台集团营业收入突破千亿级大关,在全国酒类行业率先迈上千亿级台阶,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3、集聚发展取得新成效十三五以来,全省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增强,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贵阳经济开发区、贵州仁怀经济开发区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建成总产值200亿元级以上开发区19个、100亿元级以上开发区38个;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4个。
全省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总产值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79%和81%,较2015年分别提高10个和16个百分点,开发区吸纳就业超过130万人,为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4、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6%以上,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0.46%上升到0.9%,航天江南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省累计新增15个国家级和9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6个,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5、迈出新步伐十三五期间,贵州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率先成为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试点示范;振华电子、磷化集团等7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7个,航天电器智能制造样板车间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全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从48.2%提高到55.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从34.6%提高到38.8%,全省工业企业发展水平由31.9提高到47.7,在全国排名提高3位,为数字经济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6、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十三五期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以上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25家绿色工厂、6个绿色园区、8个绿色设计产品、1个绿色供应链纳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2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创建一批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率先在全国推行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2020年实现当年磷石膏产消平衡,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较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获批全国唯一试点省份,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7、产业扶贫开创新局面十三五期间,全省工业战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线,大力培育企业、发展产业、拉动就业,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6.8亿元,支持49个贫困县(市、区、特区)61个园区1170个项目;直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超过50万人,带动贫困人口创业就业100万人以上,为全省脱贫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8、民营经济焕发新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扎实开展六大专项行动,协调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撑起全省经济半壁江山截至2020年,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00多万户,老干妈公司综合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3.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为加快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营造了有利条件。
五年来的实践表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持续做强做优工业,是遵循经济规律、壮大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之策,是补齐发展短板、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坚持实施双千工程是深入推进主基调主战略的关键抓手,坚持绿色发展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坚持产业扶贫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有效利器;省领导领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举全省之力高位推动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位居全国前列,开创了十大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工业经济实力、结构。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