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2020年版).pdf
24页173-附件 6广东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2020 年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可引起聚集性疫情为加强流脑监测和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监测目的(一)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二)掌握全省流脑流行病学特征、菌群分布特征、变迁趋势及菌群耐药性情况;(三)了解全省流脑接种情况、人群免疫水平及带菌情况二、监测相关定义(一)监测病例定义1.疑疑似病例同时出现下述三项者为流脑疑似病例:(1)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热、头痛、呕吐、和(或)脑膜刺激征,婴幼儿可见前卤隆起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2)实验室检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或脑脊液出现以下变化:压力增高,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174-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但在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升高,外观清亮,随后出现典型改变,暴发休克型患者脑脊液通常清亮,蛋白、细胞数和糖亦无变化3)流行病学史: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或发病前 10d天内有流脑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2.临临床诊断病例。
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出现以下体征者为临床诊断病例: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斑);瘀斑可迅速扩大融合成片3.确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者作为确诊病例:(1)病原学: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段2)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多糖抗原;或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 IgG 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 4 倍或 4 倍以上升高二)聚集性疫情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7 天内发现 2 例或2 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 1 个乡镇 14 天内发现 3 例或 3 例以上的流脑病例;或在 1 个县 1 个月内发现 5 例或 5 例以上流脑病例为聚集性疫情175-若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 3 天内发生 3 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 2 例及以上死亡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三、监测内容(一)疫情监测1.病例病例报告流脑是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流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发现符合聚集性病例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疫情,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
2.聚聚集性疫情监测集性疫情监测对流脑聚集性疫情应开展疫情调查核实、病例搜索、个案调查(附件 6-1)、病例生活环境调查、疫苗接种评估、采样及实验室检测(附件 6-26-5)等采取隔离治疗病例、及时开展疫苗应急接种/查漏补种、预防性服药、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和随访、加强环境消毒和健康教育等疫情控制措施,具体的调查处置详见附件 6-63.风险风险评估与预警评估与预警各级疾控中心应协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风险评估,分析-176-利用历年发病情况、相关疫苗接种率及人群抗体水平调查等信息,对本地区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4.病病例监测1)流行病学调查县级疾控中心应在接到报告后 24 小时内,派人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情况、流脑疫苗接种史等,并详细填写流脑个案调查表(附件6-1),通过网络直报及录入流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出现流脑死亡病例时,省疾控中心要派人对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实验室检测1)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医疗机构内标本采集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流脑病例时,无论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都要尽快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标本,标本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
脑脊液:采集 1ml 脑脊液,进行涂片检测、培养分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血液:抽取病人全血 4ml,其中一部分用于分离血清,-20保存准备检测抗体,其余全血进行病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瘀点(斑)组织液标本:选病人皮肤上的新鲜瘀点(斑),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织液,涂片镜检177-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分别采集 2 份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其中1 份供自行检测用,应开展涂片检测、病原培养分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另 1 份由疾控中心检测不能进行上述检测的医疗机构只需采集 1 份标本门诊及病房采集的标本应转送本院检验科或化验室妥善保存,同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疾控中心,联系转运标本脑膜炎双球菌比较脆弱,采集标本后,在运送样品或培养物时,应保持样品处于 2036之间医疗机构检测的阳性分离物及其原始标本也应按上述要求妥善保存,并及时与所在地县级疾控中心联系转运标本,流程见附件 6-2疾控中心标本检测县级疾控中心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当天应到医疗机构收集标本,填写标本送检表(附件 6-3),并尽快将标本送至市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对于病原和抗原检测阴性的病例要采集恢复期血清以进行血清抗体测定,检测抗体的血清标本应冷藏运送。
对首例流脑病例密切接触者在其预防性服药前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市级疾控中心收到病例标本后,进行流脑病原检测和流脑菌型检测;收集到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后,进行血清抗体测定收到标本 7 天内完成标本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分离的菌株于 48小时内送省疾控中心,填写流脑菌株送检登记表(附件 6-4);培养阴性的标本每月汇总送省疾控中心省疾控中心收到标本后,-178-应于 7 天内完成菌株复核鉴定、菌株的耐药性检测,还应对培养阴性标本进行特异性核酸 PCR 检测,流程见附件 6-5各级疾控中心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填入个案调查表,并录入流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同时及时逐级反馈检测结果,县级疾控中心收到上级疾控中心检测结果后,应及时将结果反馈送检的医疗机构2)耐药性监测省疾控中心收到病例菌株或密切接触者菌株后 7 天内应完成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方法推荐使用肉汤稀释法推荐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洛培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米诺环素、阿奇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 12 种药物开展耐药性检测二)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和带菌率监测健康人群抗体水平按有关文件要求开展深圳、茂名和惠州 3 市 2021 年开展健康人群带菌率监测,之后每 2 年开展 1 次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监测工作,各哨点需在当年 10 月 1 日之前完成。
每个市分 7 个年龄组(1 岁、12岁、34 岁、56 岁、714 岁、1519 岁、20 岁),每个年龄组采集 30 人咽拭子可在开展人群抗体水平调查时,同时采集咽拭子标本,填写附件 6-7,市级疾控中心进行流脑菌株分离培养培养所获得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分纯鉴定合格后,将其纯培养物的菌苔刮到 35 支灭菌的脱脂牛奶菌种管中,置-20冰-179-箱保存带菌率检测完成后,尽快将检测结果(附件 6-7)、分离的菌株送省疾控中心三)接种率监测接种率监测按有关文件要求开展四、职责与分工(一)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制订和印发流脑监测方案,组织、协调实施监测工作二)省疾控中心为全省流脑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指导、参与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开展培训、督导、评估和反馈负责菌株复核鉴定与耐药性检测,组织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和带菌情况监测三)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辖区监测方案的实施四)市级疾控中心为全市流脑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参与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开展培训、督导、评估和反馈;负责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及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监测五)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辖区监测方案的实施六)县级疾控中心负责开展个案调查、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标本收集与转运、接种率监测,培训指导医疗机构人员开展监测工作,收-180-集、汇总及上报相关资料,协助完成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监测。
七)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报告、标本采集、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转运,培训医护人员,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病原分离、血清学诊断和耐药检测五、监测指标(一)疑似病例报告率 100%;(二)病例报告后 24 小时内县级疾控中心调查率 80%;(三)首例病例县级疾控中心调查率 100%;(四)死亡病例省疾控中心现场调查核实率 100%;(五)聚集性病例疫情现场调查率 100%;(六)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 80%;(七)县级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 24 小时标本送达市级疾控中心率 80%;(八)疾控中心收到标本 7 天内完成检测、反馈率 80%;(九)收到菌株后 7 天内完成药物敏感性检测、反馈率 80%六、资料管理与信息交流各级疾控中心应按照各级职能,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传送工作,定期开展疫情动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及上级疾控中心,上级部门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县级疾病控中心于每年 2 月 10 日前将上一年度监测情况报-181-告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市级疾控中心,市级疾控中心于每年2 月 20 日前将上一年度的监测总结报告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省疾控中心七、质量控制(一)培训。
各级疾控中心组织参与流脑监测相关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现场调查、采样检验和数据分析利用等能力二)评估省疾控中心定期对各级疾控中心的监测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并将结果反馈至各相关单位三)调研督促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对本辖区监测工作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督促整改附件:6-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个案调查表6-2.医疗机构流脑病例标本采集运送流程图6-3.流脑疑似病例实验室标本送检表6-4.流脑菌株送检登记表6-5.疾控中心流脑病例标本运送检验流程图6-6.流脑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6-7.人群带菌状况检测结果登记表-182-附件 6-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个案调查表病例编号:一、基本情况1.1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1.2 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1.3 身份证号*:1.4 性别*:男女1.5 出生日期*:年月日1.6(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岁月天)1.7 工作单位*:联系*:1.8 病人属于*:(1)本县区(2)本市其他县(3)本省其它地市(4)外省(5)港澳台(6)外籍1.9 家庭现住址*: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1.10 患者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品业(7)公共场所服务员(8)商业服务(9)医务人员(10)工人(11)民工(12)农民(13)牧民(14)渔(船)民(15)海员及长途驾驶员(16)干部职员(17)离退人员(18)家政、家务及待业(19)不详(20)其他二、发病情况2.1 发病日期*:年月日/2.2 初诊医疗机构:初诊日期:年月日/2.3 诊断医疗机构:诊断日期:年月日/2.4 报告单位:报告日期:年月日/2.5 病例转归:痊愈好转未好转恶化死亡2.6 如果死亡,死亡日期*:年月日/三、既往疫苗接种情况3.流脑疫苗免疫史:无有不详3.1 如有,接种次数:次不详3.2 接种依据接种卡接种证回忆3.3 发病前最后一次接种时间A 群疫苗接种时间:年月日/A+C 群疫苗接种时间:最近接种:年月日/四、流行病学史4.1 发病地点近期是否有同类(流脑)病人:有无不详4.2 发病前一周与同类(流脑)病人接触史:有无不详4.3 如有接触,接触方式:同住陪护同校同单位其它4.4 家庭内同类(流脑)病人:有无不详-183-4.5 如周边(同宿舍、同班、同校)有同类(流脑)病人,根据情况填写下表: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与患者关系发病情况五、临床表现与治疗5.1 起病:急缓不详5.2 头痛:剧烈轻微无不详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