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和答题技巧.doc
8页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及答题技巧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规律总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分类1奴隶性质改革:雅典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和我国春秋时期的管 仲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促进社会转型:日本大化改新、战国魏文侯变法和 商鞅变法2) 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3)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忽必 烈改制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清末的戊戌变法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规律总结二 改革背景(目的)的归纳1、 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以促进生 产力发展)2、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3、 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备注:改革措施一般围绕背景(目的)展开改革的作用、性质、特点是由改革的内容所决定的规律总结三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1、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 措施是否正确有效、策略与用人是否得当3、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的对比情况。
4、是否危害人民的利益5、 改革者的才干、意志与方法6、 最高统治者的态度7、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规律总结四 改革对我们的启示:1、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必然产物2、 革除社会弊端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3、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4、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将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5、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规律总结五:对重大改革的评价评价标准: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即它对社会发展所 起的作用评价思路: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然后再看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历史 发展的要求(积极性),又在多大程度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局限性)评价方法:立场分析法一一改革的性质和在历史上的地位;辩证分析法(一分为二)一一 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规律总结六:改革原因、内容、作用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改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所以根本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因素(必然性), 然后是政治方面的因素,统治者要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要性)2)三者之间的关系:原因决定措施,措施决定作用;主要原因决定核心措施,核心措施决定重要作用温馨提示:学习改革史的基本方法1. 要抓住生产力这一标准和文明史观。
2. 要结合必修史所学知识3. 抓住改革的时代特征4. 一分为二的分析历史上的改革5. 认识改革的价值,学习改革者的精神6. 认识人类史上的改革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二改革类选做题的问题类型及答题技巧意义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模板设问方式1.限定性的设问: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2. 宽泛性的设问:有何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等答题模板:1.“意义类”题目的答案通常这样写:“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只有……才能……”等2. "意义类”题目答案组织的特点、规律有以下两点:首先,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 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其次,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识,即主要从性质、 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3. 注意考虑主体,即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对启示、认识型试题的说明1. 启示型设问 启示型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 “建议” “态度” “感想”等求答语来提出。
它主要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 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 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2. 认识型设问 “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 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与“启示”有所不同, “认识、看法”需要学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 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3. 常考角度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一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高度比较型材料题的主要分类、设问模式及答题思路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1.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不同(区别、发展、变化)2.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作答前者……,后者……”,也 可以逐项对比表述,要注意两者的对称性发展、变化一般只指出后者的新特点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1.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相同点(共同之处)2. 答题思路:首先要对两者信息进行概括,再通过对比寻找相同的或意思相近的词、句, 分点或总体归纳表述注意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三典题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 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 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 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 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 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 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 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 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解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从当时看,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加 强皇室地位,维持了政权的稳定;抑制了山东士族的影响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统一和 民族融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 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 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 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 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 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 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 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 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 “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 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 基础解析:材料关键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钱币上不再标 识重量”,可见唐代币制改革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从长 远看,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还为非金属货币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此后历代钱币均 称'通宝'或'元宝'”,可见唐代币制改革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代币制改革 有利于避免“劣币盛行”,为商品交易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 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 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 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 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 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 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 经费被官吏贪污解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 “以致 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 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清末 街道管理改革属于近代化的表现,是向西方学习的表现,受到了西方的影响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的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也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 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解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对此改革,'官吏闾民, 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启示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遇 到的困难及戊戌变法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 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 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 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 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光绪帝仍然主张“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 时务者实力讲求”,也就是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中国的伦理纲常仍然是根本;而康有为认 为“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此可以看出他主张 进行根本变革,变革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所以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