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作为身分的人孔子论具体的人际关系.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19592108
  • 上传时间:2017-1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7.09KB
  • 作为身分的人孔子论具体的人际关系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作为身分的人:孔子论具体的人际关系——兼及和谐人际关系建构的实践“我是谁”的追问与回答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论兄弟姊妹的关系论丈夫与妻子的关系论领袖与部属的关系论师长、弟子的关系论朋友之间的关系唐君毅先生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一、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里,父母与子女是血肉相连的关系,最为密切没有父母,子女哪能出生?没有父母,子女哪能长成?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然后才有兄姊与弟妹的关系,同是父母所生育的子女,有长有幼,兄姊与弟妹的关系就产生了兄姊与弟妹同在一个家庭生活,同是一个血统,真如手与足一样,只是一体异肢而已,他们的关系是仅次于父母与子女的至于丈夫与妻子的关系,虽也同在一个家庭生活,但血统不同,父母不同,只是异性的结合,不是天然的一体,关系自然又次一层领袖与干部、师长与朋友,是在家庭以外大社会里的人为的结合,他们的关系自然又疏一些了但是人与人的关系,不管是密切或疏远,要由相爱而趋于美满,则是一样的孔子的主张:爱心的发挥必须由亲而及疏、由近而及远,才是合乎人情的他说:“弟子人则孝,则出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见《论语‘学而》篇)“孝”,是促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弟”(同悌)是促进兄姊与弟妹的关系的,这是爱的根本。

      泛爱众而亲仁”,则是促进其他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的,那是爱的扩充他于“孝”说“入”,于“弟”说“出”,于“爱众而亲仁”说“泛”,亲疏、近远的程序是说得很明显的《论语·学而》篇载有子的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把孔子的思想阐发得尤为透彻,无怪他的同门朋友子夏、子张、子游等说他的话很像老师孔子了!他说孝弟是仁爱的根本,要促进人与人关系的美满,必须先从促进父母与子女、兄姊与弟妹的关系做起,这就是“务本”如果一个人在家庭里,能够促进父母与子女、兄姊与弟妹的关系,而培养起爱心;他到社会上,自然会发挥他的爱心,而促进领袖与部属、师长和朋友之间种种关系的美满了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兄姊与弟妹的关系做比较,则前者尤为亲近、尤为密切,所以孔子讲得最多父母爱子女,叫做“慈”;子女爱父母,叫做“孝”;父母能慈,子女能孝,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必定美满天下无不爱子女的父母(除非是丧心病狂的),而子女就未必能尽爱父母了,所以孔子对“孝”讲得尤多2子女应该怎样地爱父母呢?换句话说,子女应该怎样地尽孝呢?依孔子的意思:(一)要“养体”,就是供养父母,使父母不愁饥、不愁寒,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这是最低限度地尽孝,孑L子的高足弟子是多半能做到的。

      二)要“能敬”(三)要“怡色”要尽孝,于“养体”之外,还要“怡色”怡色”就是使自己的颜色和愉,让父母看到,感到亲切,感到舒服,这也是从自己内心的挚爱发出来的四)要“守礼”论语为政篇又载:礼是生活的规范,如晨昏定省、趋庭、侍坐……等,都要遵守着规范不仅在父母的生前,侍奉要守礼;在父母的死后,丧葬、祭祀都要守礼,这才算有始有终地尽到了孝道五)要“顺志”随顺父母的心志去行,这是最能得父母的欢心的养体、能敬、怡色、守礼虽也能得父母的欢心,可以说是尽孝,但这些都是从外表上去做,还没能体会到父母的内心唯有随顺着父母的心志去行,这才是彻底地尽孝六)、要“几谏”父母的心志未必百分之百是对的,如果有错误时,应该怎么办呢?如果随顺着父母错误的心志去行,那是助长父母的过失或罪恶,能够说是孝吗?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见《论语·里仁》篇)惟有能辨别是非善恶,而又能匡正父母过失的,才是意识正确的孝,也才是合理的孝七)要“释忧”做子女的要能解除父母的忧虑,不要尽让父母为自己忧愁《论语·为政》篇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说,除了疾病以外,自己的为人、处事没有一点错误,使父母忧虑,让父母感到有一个人格完美的儿子或女儿而心满意得,这才是真孝。

      八)要“惜己”《论语·先进》篇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孝子要不让父母忧虑,还须爱惜自己,不让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更不让自己的德行有丝毫的缺陷九)要“知年”对于垂暮的父母,尤其要知道他们的年龄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见《论语·里仁》篇) 喜的是父母的寿考,惧的是父母的衰老父母寿考,子女还能稍尽一点孝养的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要喜父母衰老,子女孝养父母、随侍父母、报答父母的时候不多了,所以要惧做子女的人能够时时这样地存心,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十)要“慎终”父母死了,这是人生最悲痛的事孔子说:“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呼!” (见《论语·子张》篇)致,是尽其极自己的真情尽到了极端的,只有父母的丧事所谓“慎终”,就是说丧礼的隆重;丧礼隆重,把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表现得极为真挚,民德自然是归于朴厚了二、论兄弟姊妹的关系孔子讲到兄姊与弟妹当关系的话不多所谓“姊”又称“女兄”,所谓“妹”又称“女弟”;讲到兄弟,姊妹自然包括在内孔子常以“父兄”合在一起说,如:《论语·子罕》篇载:“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先进》篇载孔子答子路问话,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这大约是由于长兄如父,所以把兄和父合在一起说要使得父子的关系美满,为子的必须孝;要使得兄弟的关系美满,为弟的必须弟孔子说:“兄弟怡怡”《论语·子路》)是兄3弟关系美满的表现要促进兄弟关系的美满,不仅要相互友爱,而且要恭敬有礼我们从子夏劝慰司马牛的话可以得到提示《论语·颜渊》篇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患乎无兄弟也?’”只要“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的人都可以变为兄弟,何况原始手足一般的兄弟呢!相反地,如果不孙(逊)弟(悌),就会破坏兄弟的感情,使家庭里和悦的气氛消失孔子最讨厌这种人,甚至要“以杖叩其胫”了,孔子对原壤的态度就是明证见《论语·宪问》篇:“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賊’以杖叩其胫三、论丈夫与妻子的关系丈夫与妻子的关系,通常称为夫妇关系夫妇是异姓的结合,如果同姓结合,就是违礼同姓结合,就是同一血统的近亲的结合,从优生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使民族退化的古代的中国人十分地明了这一点,所以订出同姓不婚的礼,使得民族的绵延永在优生的状态之中,孔子自然是支持这种礼的。

      《论语·述而》篇载:“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鲁与吴皆姓姬,鲁昭公娶吴孟子为妻,是同姓通婚,自是不合于礼孔子不能在外宾面前显言领袖的过失,而且昭公也娴习各种仪节,有知礼的声名,所以孔子说他是“知礼”但经陈司败的批评,而孔子自认有过,则孔子不赞成同姓结婚的意见,是很明显的了选择结婚的对象,同姓不婚只是一种消极的限制,积极的还应看对象的德行和为人的好坏孔子曾为他的女儿和侄女选择结婚的对象,《论语·公冶长》篇记载这事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eixie,捆绑犯人用的索,指牢狱)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戳’以其兄之子妻子孔子为女儿和侄女选择结婚的对象都着眼于德行,只要是德行好,不管他是贵族的公子或是监狱的囚犯,都可以被选上子夏说:“贤贤易色”,与“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并排来说,很可能讲的是夫妇的一伦(见《论语·学而》篇),以贤者为贤,而不把容色看重,男的不必帅,女的不必美,只要德行好,这是和孔子的意思完全相合的。

      男女的德行都好,自然能相互敬爱,丈夫与妻子的关系也就自然美满了四、论领袖与部属的关系人类社会,除非是在无政府状态,才没有领袖与部属的关系但这是不可能的,人类为谋生存,必须要有团体的组织,来管理众人的事不论这团体的组织是怎样的形态,既有团体的组织,就必定有领袖与部属的关系在孔子那个时代,领袖称为“君”,部属称为“臣”;就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来说,天子是君,诸侯4是臣;就诸侯与大夫、士的关系来说,诸侯是君,大夫、士是臣;就大夫、士与民的关系来说,大夫、士是君,民是臣,推而至于近世,纵使没有天子、诸侯、大夫、士这些名称,但是各级政治组织仍是不能没有领袖与部属的关系,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所以孔子所讲君与臣的关系,那道理也还是有永久性的,并不因君主制度的结束,而亦跟着结束要使得领袖与部属的关系美满,做领袖的必须先要做修己的功夫,取得部属的敬爱《论语·为政》篇载:“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做领袖的如果容貌端庄,自然会引起部属的敬重,孔子说:“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第一件是“其行己也恭”(见《论语·公冶长》篇),“恭”与“庄”是有连带关系的,恭是整肃的意思。

      做领袖的如果对他父母能孝,对他的子女能慈,他的部属看到他是一个充满了爱心的人,知道他一定会用爱心待部属,自然也就爱他而对他尽忠了做领袖的把好的部属提拔起来,教导部属做不会做的事,部属自然会感激他而得了鼓励,一切都向好处去做了总之,做领袖的先能修己,做到庄、恭、孝、慈,再“举善而教不能”,他的部属未有不起敬、尽忠,而得到鼓励的;这样,领袖与部属的关系怎会不美满呢?至于部属对领袖:(一)要“竭忠诚”孔子答鲁定公问,说“臣事君以忠”(见《论语·八佾》篇)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孔子说他“忠矣”(见《论语·公冶长》篇)二)要“敬职守”孔子称道子产,说“其事上也敬”(见《论语·公冶长》篇),这“敬”字不仅是说对领袖的态度谨恪,最要紧的还是对自己的职守谨恪三)要“尽礼数”孔子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见《论语·八佾》篇)对于领袖是应该尽到礼数的,“君使臣”尚要“以礼”(见前),“臣事君”又怎能不“尽礼”呢?尽礼不是谄媚,尽礼是尽所应尽的,谄媚是尽所不应尽的,这两者大有区别,而一般人不知,所以孔子要发出慨叹了四)要“避亲昵”人与人之间,过于亲昵,常会疏忽于礼数,反而会把关系搞坏。

      君臣之间,也一是如此五)要“不图私”子游为武城宰,孔子问他:“你得到什么人才吗?”子游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见《论语·雍也》篇)澹台灭明就因为不图私,为子游所称赞,为孔子所默许凡是做部属的,只要能不图私,做得正,是必能得到领袖的器重的六)要“能致身”子夏说:“事君能致其身见《论语·学而》篇)子夏也是孔子的高足弟子,他这话当亦有合于孔子之意,所以也被收入《论语》所谓“能致其身”,就是能把自己的身子整个地交给领袖,无所瞻顾,无所犹疑像这样的部属,哪一个领袖不爱?(七)要“行直道”孔子对人素来主张“直道而行”的(见《论语·卫灵公》篇),他认为部属对领袖自也应行直道他答子路的问事君,说“勿欺也,而犯之”(见《论语·宪问》篇)可证八)要“忘得失”部属对于领袖要行直道,就必须消除患得患失的心理这种心理不消除,什么卑鄙龌龊的事就都会做出来,孔子说:“鄙夫可与一事君也与载?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见《论语阳货》篇)这些话说得何等地痛切!五、论师长、弟子的关系 师长与弟子的关系,也是孔子所重视的师长是怀有道艺的人,而且要把他所怀有的道艺传授给别人,使别人也具有他所传授的道艺,接受他所传授的是弟子。

      师长与弟子之间,所赖以建立关系的,是道艺这5和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不同,那一是建立在血统上的,是生下来就有的,是合乎自理上的,也是合乎自然的君臣的关系,是建立在政治上的,人不能离群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