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推荐一本书《老子》读书心得体会七篇.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工****全
  • 文档编号:342480479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03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推荐一本书《老子》读书心得体会七篇 推荐一本书老子读书心得体会【篇1】 读《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无我的自然空灵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静里蕴含无限玄机或许,没有读《老子》之前,我对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历史课本上——“无为而治,消极避世” 在花费了颇长时间研读之后,掩卷之余,不免为自己先前那狭隘片面的肤浅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伟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澜不惊,但体察其深处,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隐幽的忧郁和痛苦之情读罢此书,我能深深地、切实地感受老子也是热爱人世,关心人世的与孔子采取的积极入仕以推行仁义不同,老子另辟蹊径,探究人与自然,人与道法,人与天地的内在关联,极力使人道符合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客观规律来求得自己的理想社会唉!可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样,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圣人所重视那怎么办呢?孔子选择了著书立说,论诗书,授弟子;而飘逸的老子,没有了俗世的羁绊,选择了更富历史传奇性的方式——夕阳古道,羸弱青牛,函谷关口,飘然而逝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中自由穿行),好比人的舌头和人的牙齿——当你老了的时候,坚硬的牙齿都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却依然存在。

      柔能克刚”,这个现实的规律被老子三言两语揭示出来又及五十八章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正在里面躲藏),这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提到的唯物辩证法的具体阐释,看似矛盾的“幸福”和“灾祸”,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环境,却能相互地转换,或者说和谐地共处行文至此,让我想到了“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其非福耶?焉知其非祸耶?老子是浪漫的除却对现实的讨论,《老子》里不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例如第四章、第二十五章里对“道”的描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它是何物之子,它似乎先于天帝而产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母”(有一物体,混然而不可分,在天地形成之前即已产生它寂静而无声,空虚而无形!是唯一的存在,永远不会变更它循环运行,永无止怠,可以作为天地的命根)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民族性的浪漫则可以体现在文学上,而老子的道家哲学恰恰开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从“道”的解释,开始,浪漫延续在《老子》的字里行间,延续在屈平的《离骚》、《天问》,延续在太白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老子又是孤独的。

      老子希望天子能循天道,修玄德,不要过分追求盈满 他认为虚静而不盈满的君主才能有所作为,功用才永不衰竭他还主张人们都效法那泽被万物却“不争”的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且,君主还要做到“不争”,即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争,还体现在不以武力、兵强而争于天下,故而底层的劳动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过上太平的日子老子完全是出于一种古代的人道主义,从体恤劳动人民的角度出发然而,老子的主张、理想已经不可能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认同、容纳试想,在那一个打着“尊王攘夷”幌子的春秋时期,“家天下”名存实亡,礼崩而乐坏,兼并土地,掠夺财产才是各诸侯热衷干的事,哪个朝廷还会听得见一个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话呢?回到氏族社会?无为?开什么玩笑!可以想象,道不行的老聃是凄怆的、隐忧而痛苦的!所以,就有了函谷关口,老聃的青牛孤独的身影(幸好,他还有函谷关关长尹喜这个铁杆粉丝,在他“莫知其所终”前让他著下《老子》) 虽然,老子的抱负在那个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不得实施,但《老子》里很多修身的经验我们却可以借鉴比如我们应当像天地那样自然地、无所偏私地普爱万物;比如不要有心的追求作为,有心便会“妄作”;又如,为人处世,我们应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虽然我们不能像圣人那样“被褐怀玉”,“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廉而不刿”,但是基本的道德行径,我们还是能明白并实践的 读《老子》,不能不提到“道”道”是什么呢?根据老子所说,这个“道”是万物之本原,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天地万物更是人类所应遵循所应效法的最高准则和典范道”效法自然,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之永恒规律,不会有任何改易变化;它虚寂幽玄,但功用却永无穷竭;它混沌素朴,和光同尘,顾伟天地万物之宗;只知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却不知它究竟由何而有我想,或许“道”是不存在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或许,“道”是无形无状的,又是充塞宇宙的或许,“道”就在我们心中…… 推荐一本书老子读书心得体会【篇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推荐一本书老子读书心得体会【篇3】 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在我看来,道的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

      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汉武帝当年并没有采取黄老之学的不为之道,而采用了有为,让汉朝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殊不知,正是当前的文景之治的无为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为有为创造了机会,打下了基础因此,汉武帝的有为也是某种程度上无为,无为是过程而非目的,我想,这样的认识,只有真正意义上悟到无为思想的精华方可理解 每每联系起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就越觉得他的思想之伟大人们太多的有为让悲剧不停地上演那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那黄河、长江的水体污染;那海底大片的珊瑚礁死亡;那南极臭氧层空洞的不断扩张;全球气候的急剧变暖……这一切的一切摆在眼前时,想想我们的有为是否已经过了度?现在,我们呼吁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数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这真理,这也正说明了《老子》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存在着巨大现实意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书通过对道与自然的结合,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体现着最朴素的智慧。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品,读,看,听,思,悟,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 推荐一本书老子读书心得体会【篇4】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应顺其自然,而但是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就应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就应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能够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

      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