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讲义.pdf

208页
  • 卖家[上传人]:缘***
  • 文档编号:338171866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4.73M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医基础理论目录第一章绪论.3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3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第二章 精气、阴阳、五行.131.精气学说.132.阴阳学说.133.五行学说.23第三章藏象.31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601.精.602.气.603.血.674.津液.69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72第五章经络.74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742.十二经脉的名称、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属络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75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77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85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891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90第六章体质.921 .体质的概念.922.体质学说的应用.92第七章病因与发病.941.病因.942.发病.108第八章病机.1101.病机的概念.1102.邪正盛衰病机.1103.阴阳失调病机.1134.气血失常病机.114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196.内生“五邪”病机.1217.经络病机.1268.脏腑病机.128第九章防治原则.1341.预防.1342.治则.1352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左传记载,秦国名医医缓曾说:“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诊病已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说 明“四诊”方法,这时已基本形成吕氏春秋就记载了文赞用激怒的方法治愈了齐阂王的忧思病长沙马王堆汉墓一 一 五十二病方一一记载了 103个病名,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并记载了药名然7个,药 方283个黄帝内经一一最早的医学专著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灵枢经水就 有“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灵枢本 藏)o 难经是一部可与 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伤寒杂病论一一创立辨证论治一一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神农本草经一一简 称 本经或 本草经一一我国现存最3早的药物学专著一一载 药 365种一一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一一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一一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 杀 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晋 王叔和编撰的 脉经 一一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一一提倡“寸口诊法”,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胧的三部脉位一一描 绘 24种病脉晋皇甫谧编 撰 的 针灸甲乙经一一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编 撰 的 诸病源候论一一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一一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寸白虫(绦虫)病是吃不熟的牛肉造成,“漆疮”的发生与体质有关,某些传染病是由自然界的“乖决之气”引起,并 有“转相染易”的特点等唐孙思邈编 撰 的 千金要方和 千金翼方一一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一一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南 宋-陈 言(字无择)一一著 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一简称 三因方一一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一一三因理论2.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金元四大家:4刘完素(字守真)一一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一一倡导火热论一一外 感 病“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一一代表作有 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一 一“邪去正自安”一 一“攻邪派”一一汗吐下三法一一代 表 作 儒门事亲。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一一倡 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一 一“补土派”一一代表作为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一一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一 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 导“滋阴降火”一 一“滋阴派”一一代 表 作 为 格致余论2 0 1 8年1.金元时期“滋阴派”形成的理论依据是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C.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D.阳在外,阴之使也2 0 1 8年1.答 案:A解析:详解见上面金元四大家2 0 2 1年1 0 6.以下各项中,与金元时期医家刘完素学术主张相关的是(多选)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用药偏于寒凉C.六气皆从火化 D.五志过极皆能化火52 0 2 1 年 1 0 6.答案:B C D解析:刘完素(字守真):倡导火热论;外感病“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善用寒凉药物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 导“滋阴降火”;“滋阴派”温病四大家:吴 有 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一一创“戾气”学说一一相当于传染病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 温热论一 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一一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 湿热条辨一一对湿热病作了简要阐述吴珊(字鞠通)著 温病条辨一一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清 王 清 任(字勋臣)著 医林改错一一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一一发展了瘀血理论一一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6(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素 问 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 枢 大惑论又 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形神一体观:“神能驭气”;“形与神俱”病理上的整体性:“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诊治上的整体性: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如久泻不愈,若属肾阳虚衰,其病虽发于下,但可以艾灸巅顶之百会穴以调之,督脉阳气得温,肾阳得充,泄泻自愈,即所谓“下病上取”;眩晕欲仆,若为水不涵木,其病虽发于上,但可以针灸足心之涌泉穴以调之,肾水得充,涵养肝阳,眩晕自减,即所谓“上病下取”。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一体”;“气一元论”;周 易 系辞上说:“天地氤氯,万物化醉”;素 问 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 之 日 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7 灵 枢 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灵 枢 五窿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媵理开,故汗出.天寒则媵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原文: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素 问 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明 李 时 珍 濒湖脉学:“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谓之平脉”;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如江南多湿热,人体媵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媵理多致密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常感到不适应,或生皮疹,或生腹泻,习惯上称为“水土不服”这是由于地域环境的改变,机体暂时不能适应之故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就逐渐适应了这说明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确有一定影响,而人体的脏腑也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素 问 金匮真言论说:“春善病孰蚓,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素问-风 论 指出头风病:“先风一日则病甚”;8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如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方傍海而居之人易得痈疡,南方阳热潮湿之地易生挛痹。

      地域环境不同,人们易得的疾病也不一样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瘦候指出瘦病的发生与“饮沙水”有关,已认识到此病与地域水质的密切关系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治不法不用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法 于 四 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一般是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但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者,冬不避寒凉夏用温热之药培其阳,则冬不发病;冬用凉润之品养其阴,则夏日病减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古人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按日按时取穴针灸,可更有效地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以防治疾病我国的地理特点,是西北地势高而东南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凉干燥而东南偏于温热湿润由于地有高下之异,气有温凉之别,故治疗时应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热之品92 0 2 1年1.下列叙述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A.尝贵后贱,可至脱营 B.形与神俱,不可分离C.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D.四季变动,脉与之上下2 0 2 1年1.答案:D解析:尝贵后贱,可至脱营属于人与社会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均属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四季变动,脉与之上下为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金元时期的李杲曾指出处于战乱时期的人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有不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不绝灵 枢 师 传 指出养尊处优的“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如明.李中梓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需苟充者脏腑坚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媵理密而外邪难干”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10 素 问 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 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 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蹩为挛玉机真藏论说:“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2 0 1 7年0 1.素问疏五过论说“尝贵后贱”可 导 致“脱营”,原因是A.体质差异 B.气候变化C.社会环境变化 D.地域环境变化2 0 1 7年1.答案:C解析:社会环境变更导致身体出现虚弱性疾病。

      二)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症状:主要是患者自我感觉出来的,如头晕,头痛等体征:医生检查出来的,如脉象,舌苔等辨 证 论 治(两点)包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11同病异治如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治疗麻疹病有初起解表透疹,中期清肺热,后期滋养肺阴胃阴等不同的治法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异病同治一一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2 0 1 7年1 0 6.下列各项中,属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