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企业管理哲学.docx
196页管理哲学陈少峰著前言 1第一章新中道的理念与方法 4一、儒家的中道 4二、其他诸子的中道 6三、新中道的理念与方法 8四、新中道的结构化 9五、新中道的本质还原 11六、新中道的改善主义 12第二章管理的思维方法 14一、混合性思维 14二、辩证思维 16三、逻辑思维 18四、战略性思维 21五、反向思维和启迪式思维 22六、创新性思维 24第三章分析方法与实践方法 26一、新中道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6二、实践方法举要 30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新中道 32四、解决冲突的新中道 33五、重视优先性的新中道 35六、文化与体制创新 36第三章目标与前瞻性 39一、目标管理的本质 40二、作为般目标的好企业 43三、合理的目标:由强到大 47四、前瞻性与目标的实现 49第四章管理、文化与法制化 51一、管理的阶段性及其文化与法制化问题 51二、文化与核心价值 54三、沟通与共识 56四、经验与传统的问题 58五、企业中的道德与法制化 60第五章职业化及其管理 64一、职业化与职业精神 65二、职业化与职业道德 69三、职业道德原则 74四、职业化管理 77第六章管理观念及其创新 81一、观念及其力量 81二、本质还原与本地化 84三、具体管理观念的反思 87四、观念创新 90第七章商业中的逻辑 94、管理与逻辑 94二、常识及其意义 97三、正反面的思考 99四、破除假象与认清假问题 100五、悖论 102六、两难问题 105七、管理的辩证法与管理的逻辑 106第八章企业家 108一、企业家的特点 108二、企业家的管理 111三、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 112四、权威与民主管理风格及其缺陷平衡 115五、企业家群体的成长 117第九章领导者 119一、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 119二、以身作则 120三、领导者常犯的错误 122四、怎样成为一个领导者 123第十章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 126一、重视战略的原则 126二、战略的策划与规划 127三、战略目标与发展战略 129四、竞争战略 132五、战略的执行 134六、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 137七、好的商业模式 138八、商业模式的选择与完善 140九、从文化产业看商业模式的特性及其创新 145第十一章人力资源哲学 152一、人力资源的新理念 152二、职业化的人力资源文化 155三、团队及其悖论 156四、人力资源管理者 160五、企业高层团队 161六、高级经理的培养 164七、激励 165第十二章企业文化 168一、企业文化的结构 168二、什么是企业核心价值观 173三、如何确立核心价值观 174四、核心价值的制度化建设 178五、企业文化悖论的思考 179六、企业文化建设的时机选择 182七、关于CI设计 183八、变革企业文化的基本程序 184九、品牌文化 185第十三章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管理方法 190一、仓业新商 190二、赢利第一的业商 191三、不战而屈人之兵 192四、依法治企 193五、儒商与新儒商 194六、大宗师 196七、推恩及人 196第十四章反思与启迪 198一、绿色狗食 198二、一个晋商的故事 199三、韩非子的防奸说 200四、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管理学 200五、哈默买公牛 201六、曾国藩论英雄 202七、坐忘 203第十五章中国式企业管理哲学 204一、经济崛起与管理模式 204二、民营企业的未来模式 205三、比较管理模式 208四、中国式管理的文化基础 209五、中国管理哲学 211管理哲学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经营管理活动的观念与方法。
我在研究管理时发现,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公共管理,从经济方面入手研究问题仅仅是其中一个角度而已,其它许多方面的问题如管理的文化基础、人力资源的开发方法、商业中的逻辑、企业伦理与企业美学、政策与社会正义等领域都不是经济问题所能解决的本质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国所需要的管理学家,并不是仅仅研究经济管理的经济管理学家,而是真正具有综合素养和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结构的管理学家或管理思想家与此联系,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中也需要具备哲学及其它人文素养,并且在其中形成更具前瞻性的眼光、综合把握问题的能力、历史与政经结合的见识、国际视野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等等在实践中,我们目前通行的管理理论无论是理论所占据的高度还是在指导实践和应用解决问题时,都有不及之处举例来说,许多研究经济的学者在研究人力资源或企业核心价值时往往谈不到点上,而把•般性的绩效考核作为企业用人的原则无疑也是不妥当的从哲学的层面来分析,包括一部分官员和很多经济学家把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理解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也是没有根据的,完全曲解了“公平”的地位和意义更有甚者,有的经济学家竟然提出了“市场是先利后义”的观点,实在令人瞠目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它是市场的经济主体(企业)通过自由而公平的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化和相应的经济目标。
在这里,自由竞争是主要手段,而自由竞争需要公平;公平(即“义”)是市场经济的第一位的制度要求由此,在没有实现经济目标之前,就必须合乎道义地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怎能说先利后义呢?!显然,“效率优先”和“先利后义”只是庸俗经济学的庸俗价值观而已从哲学家的角度来研究管理,不仅涉及到管理方法的问题,也要涉及到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战略与战术、思维方法、伦理、美学乃至于、法律、政治和常识等因素举例来说,企业管理中的“悖论”如“素质较差者代表企业形象”就是典型的管理中的哲学问题当然,管理都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领域,因此,哲学家研究管理,也必须对实践有深入的把握,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予以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分析在本书中,我尝试着从新中道哲学的方法来探讨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我对管理哲学的理解,主要偏重于实践的针对性、对管理问题的结构性分析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管理中的哲学问题;另一方面,是从哲学家的立场和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不过,从哲学家的方法来说,既有一般性的方法如逻辑分析等,也有哲学家自己的方法,因此,我就根据自己的哲学''新中道哲学”来研究问题。
中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方法;它是一种实现合理的均衡和达至和谐目标的理念,同时,它强调对“度”的把握,是一种反对极端做法的方法我对传统的中道在方法论上进行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我提出了i种基于结构化和本质还原方法的改善主义的新中道哲学我认为,在对事物进行结构化认识的视野中,可以对事物的内在组织进行结构化的分解,进行分类分流的深度分析,并找到构成结构的各元素及其性质,然后针对这些元素和性质进行本质的还原,最终找到解决和改进具体事物的方法,并最终通过结构化的整合来实现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结构化和本质还原的目标,不是为了分解事物,而是为了改进结构和完善局部的质量举例来说,当我们探讨企业文化问题时,我们可以首先分析文化的类别结构,从时空上理解文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关联、企业文化的结构、核心价值与企业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员工的职业化与企业文化基础建设等结构系统;然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其本质,再在把握本质的基础上,找到改进解决问题能力的办法例如,通过以上的方法,我们可以理解企业核心价值的本质,即企业核心价值是企业具有原则性意义的价值,也是企业的用人原则;由此我们可以找到确立核心价值的立场与方法,使企业核心价值建设具有直接针对性。
本书的内容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前一个部分包括新中道管理哲学的理念与方法,以及这些方法与企业管理中的问题相结合所扩展的内容和角度;后一个部分是进一步增强该系列方法在指导实践中的应用在书中,我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人力资源中的“三高”、元老文化及其应对策略、通过完善商业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活动经济、结构化方法、商业中的逻辑等,也包括一些创新性的思考如新中道的哲学方法等此外,本书所思考的基本问题来自对许多企业的实践的总结以及笔者多年从事咨询顾问工作的体会此外,在分析问题之余,我也提出了一些如何完善管理上的具体操作方法的建议书中或有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章新中道的理念与方法传统哲学中有一种重视“中”和“中庸”的理念或方法;我所谓的新中道,是在综合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念或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普遍存在着相关的中道思想,而以儒家的中道思想最为系统然而,无论是儒家还是其它诸子,都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哲学体系加以系统阐述《中庸》中的中道,实际上是不完整的、抽象的此外,对我来说,对中道予以提升并进行拓展性发展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选择因此,我首先分析了中道的要素和特点,并基于这些理念和方法提出了一个以结构化和本质还原为主轴的新中道的哲学方法。
一、儒家的中道传统的“中道”就是“持中”之道;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是先秦儒家的中道,二是先秦其它诸子的中道不同的中道都强调“中”的原则,但也有微妙的内涵上的差别儒家的中道包含儿个方面的特点或内容首先就是“过犹不及二这里的“过”与“不及”都是有所偏颇,是儒家所反对的之所以反对太过和不及,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内涵就是强调不要走极端不及”就可能缺少力度;但是“过”就有点走极端,或者过于偏激在过犹不及的思路当中,包含了一种比较理性的思维这种理性思维中有一个规范,就是能够有一个约束的标准或者方法,使做人处事时不至于出现“过”或者“不及”的状况例如,企业追求做强做大是合理的;强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追求做大;但也可能会出现过于盲目追求大,而忽视了各种相关条件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次,先秦儒家的中道实际上是讲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或者是在倡导-一种双赢的价值它主张利益相关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方面,为什么《周易》的阴阳和谐的思想很快就与儒家重视相互关系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原因在于,先秦儒家所关心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在讲一种“关系”,如君臣、父子、人与人、上下左右的关系等等这种关系都是对应的、和谐的,不是以某一方绝对为主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包括传统上讲的阴阳和谐、动静相随、相互依存、双赢,实际上都是在讲双方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甚至可以说,利益相关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它们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相互的关系,才能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且,实现这种利益和目标的方法,•般讲也都是比较好的方法,是符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两个方面的要求的再次,中道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事物的“度”的把握中道”或者“中庸之道”,它实际上是表示一种恰到好处的“度二这种度不是某个固定的目标,也不是讲的某一“端”与对立之另一“端”之间的某种折衷,它实际上是讲在两端之间有一个最佳的点;这个点需要结合环境、时间(阶段)等因素来把握,而不是简单的“中间”的点像“三七开”或“黄金分割”点实际上有时反而是很好的“度二例如,我们在生产经营当中都会有一个“二八”规律,即20%的人创造出80%的成绩,或者说20%的核心人员做出80%的贡献相应地,做企业工作的人要抓好其中做出80%贡献的这••部分;这就是一种度那么,如何去确定这20%的人力资源呢?显然,这些人力资源不是指企业最上层的部分,而是企业各层的核心部分;或者说,是每一个层次中的20%因此,需要有一定的经验、有一种综合的眼光,并做好相应的背景分析,才能把握好这个“度二第四个角度,中道是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