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历年高考频点知识网络构建:改革是社..doc

第五部分 历年高考频点知识网络构建—.改革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方式、罗斯福新政1、 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总统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导致危机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实行新政2、 新政的过程(1)、过程(2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调整和复兴经济; 第二阶段:1936~1939年,着重改革2) 、内容(3R):救济(Relief )、复兴(Recovery)、改革(Reform )3) 、项目(4个方面):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实行社会救济与举办公共工程4)、结果: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但未能消除危机3、实质:实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1) 、政治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美国的行政权力急剧膨胀2) 、经济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初步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 、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 保护。
5、 影 响:新政作为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二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政策和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6、 对改革开放的启示:要恢复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与 上层建筑;从国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时代的发 展制定合适经济发展方针、政策与策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 索中创新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的出现2、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3、当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1) 、调整的过程(2) 、对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新变化是人类不断学习和借鉴各种文明成果, 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的结果,是人类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的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说, 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 的手段和机制;同样的,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新变化也为中国所借 鉴。
自由资本主义I讹家垄断资本主义〕丨国家垄断资本壬文1929—1933年经轿危机中传统的自由畝纵政策罗斯福新政幵创国家干预经耕盯浙模式井用祛律的形武梅其固定下来二战后备園对经济干预 加棵至前所耒有的程度三、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背 景目 的内 容效 果战时 共产 主义 政策苏维埃政权 面临国内外敌人 的进攻,苏维埃政 权困难重重为了战胜国 内外敌人,巩固苏 维埃政权,实现向 共产主义的直接 过渡实行余粮收集制;实 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 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 配给制;实行成年人义务 劳动制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 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 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 维埃政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新 经 济 政 策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已不适应 新情况,面临严重 的经济危机和政 治危机为迅速恢复 被战争破坏的经 济,巩固苏维埃政 权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 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 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 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 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 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岀困境, 从 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 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进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是经 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 大 林 模 式新经济政策 实施后的俄国,仍 然是落后的农业 国;在斯大林领导 下先后开展工业 化和农业集体化迅速把俄国 从落后的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 国,加强国防力 量,维护民族独 立,捍卫社会主义 制度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 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 计划管理体制,完全靠行 政手段管理经济,视指令 性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 和准则;单一的按劳分配 原则,平均主义严重;强 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 用。
它曾使苏联在 20世纪二三 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 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 端,后来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 经济的发展2、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堪忧;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 纠正 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混乱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 缘措施农业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资 料,开荒增产,种植玉米运动扩大企业自主权,降低指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放松对个人 副业的限制推行“加速战略”方针,实 施根本性变革、改革所有制、允 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体 制改革工业部分管理权下放地方,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 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 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打 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 创性精神前期取得一定效果,经济有所 提高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 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 施;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科学社 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 致苏联解体局限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实 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 反复无常,造成混乱没有突破旧体制;后期趋于保 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 赛,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三次改革的比较:相同点: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 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不同点:赫鲁 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 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重工业, 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小修小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却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四、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i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引进来走出去明确提出建立社会1、 匕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放 1—t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 I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确立人民公社体制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改革农村城市“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严重困难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国民经济遭严重破坏2、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美国、俄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认识(1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 品买卖的办法恢复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 但到1927年后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932年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经济计划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 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 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 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二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2)、认识: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 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 质区别五、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其主线是现代 化但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1 )、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俄国改革:颁布“二一九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 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 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 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 、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俄国改革:①、颁布“二一九法令” ,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奴的人身自由②、统一司法程序,实行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③、选举产生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自治机构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 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 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色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现君 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政治制度领域3) 、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 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 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扩展到内地, 猛烈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 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4) 、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
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 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只对天皇负责戊戌变法:裁汰绿营,西法练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5) 、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 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 发生了深刻变化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 运动引领时代新风认识劉h从总体上说,改革符合历史进歩的趋势,必然产生积极的成果并裁入史 册.便具体到某次改革和改革人物,就有成或赎两种可能的结局,而且失败也不是绝无仅有. 那么如何保证改革能取得成功呢?厉史上的改革积累了丰冨的经验和菽训•概而言之,最高 权力、改革內容、政策策略、方法歩骤、时代背景' 社会环境及改革家个人素质等诸方面均 是改革成败的因素.从根本上说,改革要想茯得成功,必须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反映大 多数人的愿望和車隘,得到厂逻的拥护和有力的支持;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 策略和步骤.改革史能将这些事实和道理剖析分明,次今天和未来的改華提供历史的启迪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