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服务的床位配置行动方案.docx
8页医疗卫生服务的床位配置行动方案一、 医疗卫生服务的床位配置1、严格控制床位总量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8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4.10—4.50张将每千人口市办以上公立医院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提高至1.90张左右,每千人口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调整在合理区间各市州、县市应根据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床医比、床护比、床人(卫生人员)比等指标合理确定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量,超过当地床位规划目标的地区不再新增床位原则上,病床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的公立综合医院不再增加床位2、调整优化床位配置结构控制治疗性床位增长,增量床位向传染病、重症、肿瘤、儿科、精神、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可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到2025年,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0.95张,每千名儿童床位数达2.80张3、提高床位配置质量落实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提高床均面积,提升床位综合服务能力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25年,床人(卫生人员)比达到1:1.43推动医疗机构改进床位等资源管理方式,支持在首诊负责制的前提下建立床位共享机制。
鼓励医院成立住院服务中心,对床位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调配,对院内病床使用率小于80%,或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同病区平均水平20%的病区床位数进行合理缩减,将床位向高使用率、高周转率且病床短缺的病区调整二、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以健康湖南建设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供给质量、改善服务水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补短板、调结构、促均衡、增质效,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服务体系从规模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效益提升型、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固防线三、 医疗卫生未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从宏观来看,市场普遍认为,未来驱动中国医疗行业的主要因素有:人口结构与宏观经济、医改和监管新政、科学技术的进步总体而言,中国的卫生效率不算低,已经走出了一条以较低投入、覆盖较多人口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但是,中国医疗效率仍然需要较大的提升,以应对和改善医疗资源供给不足,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等现实问题中国医疗行业未来仍然会经历体量和结构上的重大发展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是医疗卫生行业中的重要任务尽管目前医疗信息化发展迅速,但在此过程中,医院的信息化系统之间信息资源不能整合、信息不能互联互通等现象依然严重,十三五期间,医疗卫生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即是互联互通、融合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开发的加快和企业经营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医疗产业链将向纵深方向发展四、 医疗服务需求分析首先来看我国老龄化的趋势,最近10年来,我国人口中60岁以上、65岁以上人口占比均快速上升,这一趋势在未来将会加剧,导致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攀升其次来看医保的收支情况目前,据统计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包括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次均住院费用医保支付率已在60%以上,因此医保的收支情况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影响巨大2020年参加全国基本医保人数为136131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0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为2.4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为1.7%,占GDP比重约为2.4%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支出为2.10万亿元,同比增长约为0.9%,占GDP比重约为2.1%。
拉长时间看,不考虑疫情影响,医保支出(增速稳定在10%以上)、医疗费用和医疗机构收入(增速稳定在10%以上)均呈现增长趋势最后,部分医疗服务行业,例如口腔、辅助生殖、医疗美容等行业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居民收入增速,尤其是中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速密切相关剔除疫情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接近6%,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综合以上分析,从中长期来看,医疗服务在未来仍有较为旺盛的需求潜力五、 医疗服务行业政策分析医疗服务的定价一直是个难题,医疗服务行业的政策主要围绕医疗服务的价格改革展开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国家而言,我国药品/耗材的相关费用在医药总费用中占比过高以药养医政策和实践层面的医药费用项目结算制,导致药品/耗材回扣、医药费用虚高等问题滋长泛滥如何正本清源,还原医药费用总盘子中药品、耗材以及医疗服务的成本,对于完善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形成广覆盖、可负担的医疗保障体系至关重要2021年8月31日,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发布了经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该方案明确在建立健全以下五大机制上进行探索:一是更可持续的总量调控机制;二是规范有序的价格分类形成机制;三是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四是目标导向的价格项目管理机制;五是严密高效的价格监督考核机制。
《试点方案》的政策取向试图在短期内通过取消药品、耗材加成、集中带量采购等措施,降低药品、耗材在医药费用中的整体占比,循序渐进优化医疗服务价格;从中期来看,《试点方案》通过将医疗项目区分为通用型项目和复杂性项目,辅之以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等医疗服务收付实现方式,形成科学的、可评估的、市场参与程度不等的价格分类和管理机制;从长期来看,《试点方案》将进一步规范民营医院医疗服务的收费,有利于目前服务收费紧盯公立医院、收费相对规范的民营龙头医院六、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绩突出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而不以营利为目的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个人经济利益不挂钩而且,当时的医疗保障体制基本上能惠及全民这一时期的不足主要在于:投入有限,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制度僵化,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受限;医保缺乏相应的约束,易导致资源浪费;由于缺乏合理的经费筹集机制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医疗保障社会化程度低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市场化。
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瓦解,城镇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目前城镇职工主要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障体制此外,药品生产与流通也走向了全面市场化医改20多年来,成绩有目共睹,主要表现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迅速提高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有关医改的争议也日渐增多,突出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间接引起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等问题七、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1、统筹医疗卫生服务全局,分级管理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科学规划不同类型、层级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和布局依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实施分级管理,完善健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梯次配置,分层分类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医疗卫生服务强基补短,促进均衡聚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短板,突出预防为主,推进重心下沉、关口前移,优先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快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促进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缩小城乡、地区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差异,促进健康公平3、合理适度,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注重量力而为、更可持续,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和约束刚性,严格控制总量、充分盘活存量、适度发展增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医疗服务综合能力,提升服务体系整体功能,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4、系统整合,创新赋能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注重三医联动,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加强科研、人才等重要领域机制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现代化、智慧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