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范文(3篇).docx
15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范文(3篇) 篇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
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与“魂”。
从改革开放到全面现代化建设,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是我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十三五”期间贫困发生率在不断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民生福祉已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当补齐当前民生短板,破解当前民生难题,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篇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
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
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
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