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3篇).docx
22页2023年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通用3篇) 近期,XX县调查队组织人员就当前农夫外出务工及返乡状况,对涧沟、炎刘、小甸、大顺等乡镇局部行政村进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说明:当前农夫外出从业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工资水平显著提升,还乡人员甚少 一、农夫外出务工与还乡根本状况 (一)农夫外出务工状况 农夫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别的历史时期消失的一个特别的社会群体XX县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县,外出务工收入在农夫收入中占据重要位次,成为农夫增收关键支撑近年来,XX县紧紧围绕农夫增收,大力开展农夫技能培训与劳务品牌建立,强化劳务输出,常年外出务工及经商人员近40万人,约占农村人口的1/32023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等沿海兴旺地区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岗位增多,工资水平显著提升,我县外出从业人口总体保持逐年上涨态势据走访涧沟镇蒋庙村了解,该村现有农户804户,总人口3573人,劳动力1853人,今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132人,占该村总人口的31.7%,同比增长约5.0%。
详细来看,我县农夫外出从业大体有如下特点: 1、青壮年农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农夫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全县110户调查户,外出务工115人,30周岁以下75人,占外出人口总数的65.2%,青壮年特殊是“80、90后”渐渐成为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2、从业地区及行业分布相对集中,“还巢”现象雏显XX县农夫工外出从业在地区分布上主要呈现“分布较广,相对集中”态势,以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和广东、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为主导,全国范围内分散分布如受访的大顺镇余埠村、炎刘镇李桥村、涧沟镇蒋庙村、小甸镇马集村,农夫外出务工大多集中于上海、浙江、江苏、广东一带农夫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农夫工外出以省外居多,并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共计96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83.5%,其中,上海67人,占58.3%;江苏22人,占19.1%;浙江6人,占5.2%农夫工省内转移依旧较小,但 “还巢”现象雏现,115个外出农夫工中在省内县外就业19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16.5%,同比增长11.8%安徽作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省份之一,伴随着合肥经济圈的迅猛进展,省内就业形势大好,用工需求逐步扩大,农夫工回流已成必定之势。
从行业分布来看,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不高等特点,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效劳业,从业人数分别为35人、20人、14人和18人,合计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5.7% 3、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多以自发组织为主农夫外出务工,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等关系自发组织向外转移,而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组织的转移甚少农夫工监测调查说明,二季度,115个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方式中,中介组织介绍3人,占2.6%;亲朋好友介绍68人,占59.1%;自发组织44人,占38.3% 4、务农农夫的季节性务工呈逐年上涨趋势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普及,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而且剩闲时间越来越长因此,相当一局部农村劳动力开头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农忙季节则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其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兼业人数的多少与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凹凸而不同,兼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5、农夫工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夫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1-6月份,农夫人均工资性收入1585.1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42.3元,增长27.5%。
其中,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199.6元,同比增长1.48%;外出从业得到收入1232.17元,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到达77.7%,占期内现金收入的比重为28.9%,同比增长31.3%外出务工收入牢牢占据农夫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农夫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二)农夫工返乡状况 今年上半年以来,虽然全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但外出务工形势根本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外出务工平均工资水平显著提升农夫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110户调查户,外出务工115人,工资性总收入98.03万元,同比增长35.9%,人均月工资2837.8元,同比增长26.6%据对局部乡镇局部村调查了解,当前外出人员返乡很少如小甸镇马集村,全村人口4860人,劳动力3254人,外出务工2150人,今年以来,还乡15人左右,约占外出务工总数的0.7%据访问的4个村反映,今年夏收夏种期间家中劳力缺乏的外出人员家庭中存在回乡的现象,但根本上是暂居,农忙完毕后,又返回原务工地如涧沟镇蒋庙村,前期夏收夏种农忙期间还乡16人,绝大多数由于家庭农忙期间缺乏劳力而返回,逗留时间较短,一般7-10天左右又返回务工地少数返乡农夫工不预备连续外出,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上,不预备连续外出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牵挂较多,留在家中照看老人和带孩子上学;二是由于缺乏肯定的技能,外出从事行业工资不高,且生活开支较大;三是回乡预备种田,农闲时可以打散工。
三、农夫工转移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形成肯定的规模和“气候”,但从一开头就伴生着一系列的问题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在政策、制度上存在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将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得到解决但是,从微观上看,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旧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劳动力素养偏低,转移就业难度大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素养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低现有农村劳动力中,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较少农夫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外出务工115人,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99人,占比到达86.1%;高中及中专学历9人,占比7.8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7人,仅占6.1%而且大多数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农村剩余劳动力素养、技能低,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成为制约其转移就业的“瓶颈”从长远看,随着经济进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养的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将越来越窄 2、农村劳动力市场进展相对滞后目前,乡镇一级的农村职业介绍机构还处于盲点,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效劳体系还不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场所少、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交易本钱偏高等问题,信息网络建立、就业培训等正常支出缺乏资金支持,中介效劳和跟踪治理工作都很薄弱,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公布掩盖面窄、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劳动力供需构造性冲突较为突出一方面农村有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另一方面企业却消失招工难,除企业工资待遇偏低、用工治理不标准等因素外,主要是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劳动力就业整体形势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素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冲突更加突出 4、农夫工社会保障力度仍需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展,保障和维护农夫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农夫工社会保障也持续向好,据被访村反映,现在外出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方面总体要好于以前,但保障力度依旧不够农夫工监测调查说明,二季度,全县110户调查户,外出农夫工115人,全部都参与了医疗保险,其中,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3人,占比到达98.3%;参与城镇医疗保险仅2人,占比仅为1.7%参与养老保险的有105人,参保率达91.3%其中,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97人,占参保人数的92.4%;参与城镇根本养老保险的2人,占1.7%;参与商业保险和其他养老保险的6人,占5.2%农夫工社会保障掩盖率显著提升,但绝大多数只享受农夫社保,农夫工工人职业农夫保障的现象依旧存在,保障力度显著较低。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农夫工培训体系建立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进展县域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纳入社会经济进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播送、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敏捷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实行城乡统筹就业、进展劳务经济的客观必定性和推动经济社会进展的重大意义,积极引导全社会特殊是广阔农夫转变择业观念,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要增加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农夫工培训范围与内容,完善城乡就业培训网络,仔细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 2、大力开展农夫工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一是抓好后备劳动力资源的培训,要以“80、90后”等新生劳动力为重点,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后备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养,增加转移就业的竞争力量;二是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依据市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根本技能要求,确定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法律法规学问培训、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标准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3、加快推动城镇化建立步伐。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定趋势随着经济的进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必需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淌一是要加快小城镇建立,培育农村效劳业体系,提高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广开门路二是要抓好招商引资,鼓舞农夫创业,大力进展乡镇民营企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企业和小城镇有序转移,特殊是季节性务工人员,有效解决好农村“4050”等中年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问题 4、进一步完善农夫工权益爱护体系通过创新户籍登记制度,转变农夫工身份转变滞后于职业转变的现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等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流淌的配套制度;加大对用工企业的劳动督查力度,标准企业用工行为,大力查处企业侵害农夫工权益的行为,着重解决企业拖欠工资和劳动条件差等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劳动和保障政策,按常住地原则将外地民工纳入城市治理和效劳的范围,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赐予公平待遇,切实解决农夫工的后顾之忧 【篇二】2023年农夫外出务工状况调查报告 农夫工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生人群,是当代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直接产物,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是农夫,一方面是工人。
出则为工,入则为农,生活于城市之中、落户于乡村之内大多数农夫工都具有两面性,一面还保存着朴实、忠厚、真诚、勤劳的“土农夫”风范,同时又接触到城市文化、习惯的熏陶,具有积极向上,学习先进文化学问的“洋思想”他们在为城市建立做出特别奉献的同时,增加了收入,拓展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据我镇xxxx年底劳务经济摸底状况显示,我镇有5000余名农夫外出务工经商,占全镇总人口的31.8%,年均务工经商收入达6500万元左右外出务工农夫的行业种类有哪些?文化及年龄构造状况如何?农夫外出务工经商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农夫外出务工?对以上问题,不少人不甚了解日前,借村委换届下乡工作之机,带着上述问题,笔者对本镇几个村的农夫外出务工状况作了一次调查 一、外出务工农夫的比例,年龄、文化构造及行业类型 1、外出务工农夫的比例 为验证劳务经济摸底关于全镇外出务工人数的精确性,我对农田村及周边的五一、银米、新喜、国庆等五个村的总人口及外出务工的人数进展了具体地调查经调查,这五个村共有1740户,6496人,外出务工2050人,占五村总人口的31.6%。
这个数字与劳务经济摸底统计的数字根本吻合 2、外出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