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完整版带答案(满分必刷).docx
70页历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完整版带答案(满分必刷)第一部分 单选题(50题)1、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丁的原子核外均有两个未成对电子,乙、丙、丁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能相互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素丙的单质可用于冶炼金属B.甲与丁形成的分子中有非极性分子C.简单离子半径:丁>乙>丙D.甲与乙形成的化合物均有氧化性【答案】: D 2、A、B两种有机化合物,当混合物质量一定时,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2的量均相等,肯定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A.①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②③④【答案】: A 3、一个化学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很高,这说明这个化学测验的哪一项指标很好?(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答案】: A 4、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答案】: D 5、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化学科学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
下列四个选项中现代化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B.合成新材料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D.防治环境污染【答案】: C 6、以激励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 )A.启发式教学模式B.问题解决教学模式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D.合作学习模式【答案】: A 7、某学生根据“CaO、K2O、MgO、Na2O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B.直觉C.比较D.演绎【答案】: A 8、学生把参与学习活动的典型资料收集起来,以此反映自己学习和发展历程的评价方式是( )A.活动表现评价B.纸笔测验C.档案袋评价D.终结性评价【答案】: C 9、某次期末考试,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分别编制A卷和B卷两种试卷,衡量两次测验的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学生学业水平的实际程度衡量测验的正确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是(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答案】: B 10、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A.稀硫酸B.硫酸铜溶液C.氢氧化铁胶体D.酒精溶液【答案】: C 11、A、B两种有机化合物,当混合物质量一定时,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2的量均相等,肯定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A.①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②③④【答案】: A 12、探究活动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
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探究活动形式B.探究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C.探究教学要讲求实效.一节课尽可能多地设计出各种探究活动内容D.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利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及资源共享【答案】: C 13、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 )A.纸笔诊断性测验B.纸笔总结性测验C.档案袋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答案】: D 14、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它的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旨在纪念化学学科取得的成就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下列叙述不能直接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A.风力发电.让能源更清洁B.合成光纤,让通讯更快捷C.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D.环保涂料,让环境更宜居【答案】: A 15、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它的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旨在纪念化学学科取得的成就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下列叙述不能直接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A.风力发电.让能源更清洁B.合成光纤,让通讯更快捷C.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D.环保涂料,让环境更宜居【答案】: A 16、将淀粉与KI的混合液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有破损的是( )。
A.加入碘水不变蓝色B.加入碘水变蓝色C.加入AgNO3溶液不产生黄色沉淀D.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答案】: B 17、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关于平衡常数K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K值不变,平衡可能移动B.K值变化,平衡一定移动C.平衡移动,K值可能不变D.平衡移动,K值一定变化【答案】: D 18、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A.知道D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答案】: B 19、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0.1mol/LAlCl3溶液中:K+、H+、NO3-、SO42-B.能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NH4+、Ca2+、NO3-、Cl-C.能使pH试纸呈深红色的溶液:Fe3+、Cl-、Ba2+、I-、SCN-D.Kw/c(OH-)=1×10-12mol/L的无色溶液中:Na+、HCO3-、Cl-、K+【答案】: A 20、下列过程放出热量的是( )A.液氨气化B.钠与水反应C.碳酸钙分解D.化学键的断裂【答案】: B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进行,放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自发进行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C.升温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D.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答案】: C 22、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知识的多样性【答案】: A 23、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学情分析内容的是( )A.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B.分析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的未知知识C.分析学生如何来进行学习D.分析学生的兴趣及性格【答案】: D 24、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学评价功能的是( )A.导向功能B.选拔化学人才功能C.反馈调节功能D.检查诊断功能【答案】: B 25、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D.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答案】: B 26、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
A.教学过程的规划B.教学内容的设计C.教学方法的实施D.教学方法的选择【答案】: A 27、()是教师通过操作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获得化学知识、学习实验技能的一种常用的化学教学基本方法A.展示和提问B.演示和展示C.展示和板书D.演示和提问【答案】: B 28、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答案】: B 29、化学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成分是( )A.主体B.行为C.条件D.程度【答案】: B 30、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A.ΔH-TΔS>0,ΔS<0B.ΔH-TΔS<0,ΔS>0C.ΔH-TΔS>0,ΔS>0D.ΔH-TΔS<0,ΔS<0【答案】: D 31、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择的策略是( )。
A.情境素材要真实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现状D.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答案】: B 3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B.油脂、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化合物C.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D.纤维素和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答案】: C 33、盐类水解原理属于( )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理论性知识C.化学技能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答案】: B 34、下列有关物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石灰用作食品抗氧化剂B.盐类都可做调味品C.铝罐可久盛食醋D.小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答案】: D 35、在学习氯气的相关性质时,学习完物理性质教师没有马上学习化学性质,而是以快问快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氯气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即时表现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作业评价D.档案袋评价【答案】: A 36、目前我国天然气供应大多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东盟、南亚等国家已知:甲烷和CO的燃烧热分别为-890.3 kg·mol-1、-283 kg·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B.液体燃料的利用率比气体燃料的利用率更高C.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甲烷完全燃烧比CO产生的热量多D.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CO完全燃烧比甲烷产生的热量多【答案】: C 37、关于高中化学课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1、化学2和化学与生活是高中化学的必修模块B.“过程与方法”指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C.高中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为知识、技能和能力D.高中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