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项目生产率方案.docx
44页泓域咨询/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项目生产率方案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项目生产率方案xx有限公司目录一、 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对运营管理的影响(1920~1970年) 3二、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 9三、 运营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10四、 通过运营管理赢得竞争优势 12五、 商业模式概述 12六、 从商业模式到运营模式 16七、 企业竞争力 17八、 KANO模型 19九、 生产率的计算及改良 20十、 生产率的概念 21十一、 项目简介 23十二、 产业环境分析 31十三、 卫生事业发展趋势 32十四、 必要性分析 34十五、 进度计划方案 34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 34十六、 项目投资计划 36建设投资估算表 3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39流动资金估算表 4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42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43一、 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对运营管理的影响(1920~1970年)科学管理十分强调运营系统规划和设计以及运行与控制的技术因素,而人际关系学说则强调人这一因素的重要性1、数量模型与管理科学20世纪20~70年代,以美国和欧洲的学者为代表的大师们创建了运筹学与管理科学,使运营管理真正建立在定量分析基础之上。
数量模型的提出和应用推动了工厂的发展早在1915年,F.W.哈里斯提出了第一个模型:库存管理的数学模型20世纪30年代,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三个人,H.F.道奇、H.G.罗米格和W.A.休哈特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理论20世纪20~70年代,以美国和欧洲的学者为代表,包括众多数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各种数量模型,如数学规划、对策论、排队论、库存模型等,促成了运筹学的创立与发展这些数量模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勤组织和武器系统设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在工业生产组织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战后,研究和改进数量方法的工作仍在进行,人们相继提出了预测技术、项目管理中的计划评审技术和关键路线法、MRP等2、行为科学(1)梅奥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主导,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霍桑工厂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比较完善,但生产效率不高,工人情绪低落为了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家开展了实验研究整个实验分为四个阶段,即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第一阶段:照明实验照明实验从1924年11月开始到1927年4月结束。
实验通过改变照明条件来验证提高照明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实验结果表明: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第二阶段:福利实验福利实验从1927年4月开始到1929年6月结束从福利实验开始,梅奥开始参加霍桑实验实验通过改变福利条件来探究福利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①包括工资、休息时间、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均不会影响工厂的产量;②被重视的自豪感对工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三阶段:访谈实验访谈实验从1928年开始到1931年结束实验的最初目的在于就工厂的管理制度、工人的态度、工作条件等拟定好的访谈问题征求工人的意见然而,工人对已经拟定好的访谈问题的兴趣并不大了解到这一点后,访谈者将访谈计划更改为事先不设定访谈内容,不设定访谈时间整个访谈实验进行了两年多在此期间,工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工人的情绪和对工厂的认同感是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第四阶段:群体实验群体实验从1931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该实验的具体做法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并在这个班组实行计件工资制,以此来验证通过此类激励办法可以让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该班组的产量只保持在整个工厂的中等水平。
同时,实验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以及它对人的行为所起的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总结起来,梅奥霍桑实验得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有更大的影响;•组织应重视工作团体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作用这些成果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运营管理注入了新的元素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943年,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人对不同层次的需求虽然可以同时存在,但只有低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注重高一层次的需求,即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同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求占主导、支配地位,这种需求称为优势需求,人的行为主要受优势需求驱动;•对同一个人来说,环境变化会让人的需求层次发生变化3)其他行为科学理论195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教授在《企业的人性问题》一书中提出人性假设的X理论与Y理论X理论坚持消极的一面,假定工人都不喜欢工作,必须经过管制——奖与罚,才能使他们干好工作。
这一看法起初在汽车业及其他一些行业得到普遍认同后来,全球竞争威胁的加大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一看法Y理论与X理论的观点正好相反,假定工人很乐意工作,认为工作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威廉•大内提出了Z理论该理论集成了日本的诸如终生雇用、关心雇员及协同一致的观点,以及西方的诸如短期雇用、专门人才以及个人决策与职责的传统观点1959年,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又进一步发展了激励理论,提出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双因素理论”3、运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出现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不同于工业工程和运筹学领域的研究,专家们开始专门研究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1957年,爱德华•鲍曼和罗伯特•费特的著作《生产与运作管理分析》出版1961年,埃尔伍德•布法的《现代生产管理》一书面世这些专家注意到了生产系统所面临问题的普遍性及把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重要性此外,他们还强调了排队论、仿真和线性规划在运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自此以后,运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4、日本制造商对运营管理的贡献(1970~21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石油危机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提高和需求多样化,给丰田公司提供了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生产方式的机会。
丰田生产方式震慑性地冲击了美国引以为豪的福特生产方式极具戏剧性的是,福特汽车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险些破产,只好反过来向过去的学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学习生产管理日本汽车公司之所以后来居上,至今仍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其制胜法宝是精益生产方式5、21世纪初的运营管理(21世纪初~2015年)进入21世纪以来,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快速多变,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高质量、低成本地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摆在了企业组织的面前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大规模定制应运而生,并呈现出勃勃生机大量生产是对手工作业的革命,实现了低成本生产;精益生产是对大量生产的革命,实现了高质量生产;而大规模定制则是精益生产方式的升华,实现了定制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综合了大量生产的低成本和精益生产的柔性化的优点实现大规模定制的策略是模块化与延迟化这两项核心技术使本来相互对立的大规模生产与满足顾客定制化需求统一在了一起:大规模生产的是模块化设计的组件;通过延迟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顾客定制化的需求而使大规模定制真正落到实处的是:(1)以顾客需求深度调查为基础的客户关系管理;(2)以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3)以价值链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4)基于流程优化或流程再造的精益六西格玛。
从管理者关注点的变化上,又可以把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分为三大阶段,即关注成本、关注质量和关注定制化关注成本就是通过管理理论的应用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福特汽车公司通过组建汽车装配线对关注成本做了最好的诠释关注质量就是通过管理理论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质量水平关注定制化就是通过管理理论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定制化需求需要说明的是,企业把管理重点放在质量上并不是不再管控成本,而是其成本管理已经非常到位,有实力把管理重点转移到质量上同样地,企业把管理重点放在定制化上并不是不再提高质量,而是其质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二、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工厂大规模化生产取代工厂个体手工作业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世纪又扩展到美国和其他国家之前农业一直都是世界各国的主导产业;制造业采取的是手工作坊方式,产品是由手工艺人和其徒弟在作坊里加工出来的这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直到19世纪初才发生变化许多发明创造改变了生产方式,机器代替了人力其中,最具重大意义的是蒸汽机的发明、劳动分工概念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提出1765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制造业提供了机械动力,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劳动分工是指让每个劳动者专门从事生产活动的某一部分工作亚当•斯密认为:(1)分工可重复单项操作,提高熟练程度,进而提高效率;(2)分工可减少变换工作所损失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工具和机器的改进1801年,美国人伊菜•惠特尼提出了标准化生产方式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且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正是采用了标准化,才实现了零件的可互换性,零件才无须定制,才能快速批量生产,才能以标准化的方式生产上万支滑膛枪,才使得后来福特汽车装配线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尽管发生了这些巨大的变化,但管理理论与实践并未获得长足的发展,这时人们迫切需要更系统、切实可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生产三、 运营系统的运行与控制运营系统的运行与控制的对象可概括为质量、费用和进度1、质量控制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控制的任务就是采用先进实用的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识别质量问题、分析质量问题、解决质量问题如果说从早期的质量检查到后来的统计过程控制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事后质量检验到事前质量控制、定性质量描述到定量质量分析、产品质量检验到过程质量控制,那么,从统计过程控制到全面质量管理和6σ则贯彻了“顾客满意、持续改进”的新理念。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是质量保证活动成功经验的总结,是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贯彻实施“顾客满意、持续改进”的必然选择2、费用控制费用控制就是保证产品的价格既为顾客所接受,同时又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费用控制既涉及土地、人、物料、设备、能源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还涉及企业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归根结底是努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营管理从库存费用控制的视角,说明库存的功能、介绍库存控制的手段与有效方案以及经济订货/生产批量3、进度控制所谓进度控制,就是把运营中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资金等资源在需要的时候组织起来、筹措到位,以保证适时适量地将产品投放到市场上也只有控制好进度,才能及时地交付顾客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才能更好地应对顾客在产品种类、数量和交货期上的变化四、 通过运营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就是与竞争对手相比所拥有的可持续的优势企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为更高的质量水平、更低的成本或者更高的准时交货率运营管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最直接、最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