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兰娟院士抗疫事迹简介范文.docx
9页李兰娟院士抗疫事迹简介范文李兰娟院士抗疫事迹简介范文[篇1]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在抗疫第一线,最值得让我们关注的,是这位70多岁的老人李兰娟院士我们从她的身上,深切感受到科学严谨的研学精神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她也是连夜赶往***,投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战“疫”中的,***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位由赤脚医生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正以最饱满的情感和对人民安康负责的责任心投入到抗疫最前沿,在他的不断发言中,我们看到她和她的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到达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
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在抗疫第一线,70多岁的她忘我工作,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当有人担心地问她时,她却淡然地说:“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我们用别的什么语言赞美她已显得苍白,只有在内心默默地为这位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和她的团队致敬 李兰娟院士抗疫事迹简介范文[篇2]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抗击新冠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新冠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
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北京***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承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决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4月27日,由全国少工委主办,团省委、省少工委等承办的少先队开学第一课在浙江举行李兰娟院士在课堂上讲述了抗疫故事,教授防疫知识全省少先队员同步收看 “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系着少先队队员送上的红领巾,李兰娟用PPT为孩子们介绍起新冠病毒的特征和临床表现从4万余各地医护人员奔赴***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立,从“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措施,李兰娟结合自身经历回忆抗击疫情的全过程,告诉少先队员们要铭记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当下正是复学季,她又向孩子们科普与人交流保持1.5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在密闭和人口聚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多开窗通风、勤洗手、注意咳嗽礼节、加强体育锻炼等7条日常防护措施 你或许会问,李兰娟是谁? 当你看到这个名字后,或许你会觉得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是她却是第一个提出***封城,阻止病毒大规模传播的第一人如今的她尽管已经73岁高龄,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一线疫区,每天只睡3个小时,与病毒赛跑 ***疫情爆发后,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时时刻刻地关注着***疫情的最新动态。
当所有人“闻鄂色变”时,1月18日,李兰娟临危受命,与钟南山等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支援 作为国家级专家,嗅觉敏感的李兰娟来到一线后,觉知事态严重,对***疫情做出了预判,首先提议***政府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并建议将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 随着春运返乡人数逐渐增多,李兰娟觉得***封城刻不容缓1月22日,她再次向国家建议***必须“封城”,并指出再不封城就晚了 对于一个省会城市来说,封城意味着全城都将进入危急状态但凡这个决定有任何差错,对于一个院士来说,她的名誉都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但李兰娟对此并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如何第一时间控制疫情的蔓延 次日,国家采取封城李兰娟说,“***实施进出人员管控是因为疫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地控制传染源,才能不让传染病发生大流行 封城措施开展后,***疫区人员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地防止了病毒大规模传播 李兰娟院士抗疫事迹简介范文[篇3] 20**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充满考验的一年,也是我们炎黄子孙需要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一年新冠”在开年就来势汹汹,在这次“疫情”中,除了充满大爱的钟南山院士之外,还有位巾帼英雄也同样值得我们敬佩,她就是李兰娟院士。
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年防控H7N9禽流感,再到此次阻击新冠疫情,始终冲在第一线疫情发生后,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出征***,从ICU查房结束,脱掉防护服后,脸上压痕清晰可见的照片令人动容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对于中国***封城表示赞许和敬佩,认为这是只有中国能做到的事情,***封城对防止疫情向其他省份甚至全世界传播有重大作用,但这一举措需要付出经济及其他巨大代价,是英雄壮举 在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两百万后,也依然只有***做出了这样的举措被称为九省通衢的***,若不能及时从源头开展阻断,一旦大规模扩散的后果会不堪设想封城,是李兰娟院士首先向国家提出建议的提出这样的建议,担负的压力和风险不难预料,我们仍难以想象,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但我们却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位党员医者心里,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在带队出征***的时候,李兰娟说:“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73岁高龄的她,本来可以颐养天年,她却奔赴抗疫一线,救助重症患者,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也许在此之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位中国唯一的传染病学科女院士,然而浙江人民却知道,早在十七年前,她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和希望。
在那个网络还未及发达的春天,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坚持信息透明、立即隔离、连夜研究,使得浙江省在非典抗击中创造了“零严重后遗症”、无医务人员感染、无二代病人的奇迹顶住质疑,果断决策,科学对抗,这位被人民戏称为“杀毒软件”的女院士,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人民的前面,站在病毒的面前 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取得阶段性胜利,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依靠于核心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依赖于全国人民的无私奉献和一线抗疫人员的顽强拼搏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胜利 李兰娟院士抗疫事迹简介范文[篇4] 抗击新冠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疫情爆发之初,她也是连夜赶往***的一员,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战“疫”中。
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这样说道:“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此次疫情事态之严重,她向***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她,冒着感染的风险,***北京***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承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决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李兰娟院士抗疫事迹简介范文[篇5] 眼下,***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着团队开展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立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开展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去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时机,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着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开展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承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医院感染科副主任。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