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
9页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教学材料漳浦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张小溪整理 2006/12/19第一部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一、 单元文体范畴:中外现代散文,写景状物佳作二、 单元整体目标:(一) 赏析美景1. 鉴赏景物片段,学会描述:时间片段(《荷塘月色》)与空间片段《囚绿记》2. 分析写景角度,学会选择:远近(《瓦尔登湖》)、俯仰(《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动静(《瓦尔登湖》)3. 抓住景物特点,学会观察:如月夜之荷塘(《荷塘月色》)、故都秋景(《故都的秋》)(二) 体会深情1. 把握前后一致的情感 《故都的秋》2. 分析随景而变的情感 《荷塘月色》3解读含蓄蕴藉的情感一一《囚绿记》4. 体验崇高深刻的情感一一《瓦尔登湖》(三) 品味语言1. 《荷塘月色》:通感、叠音词、动词妙用(课后练习二)2. 《故都的秋》:情景交融、多种感觉融合描述(课后练习二)3. 《囚绿记》:含蓄、借景抒情、拟人(课后练习二)4. 《瓦尔登湖》:比喻、拟人、融情于景、细致逼真(课后练习二)(四) 探究人文精神1. 《荷塘月色》:在生活中发现美、描写美、创造美2. 《故都的秋》:故都与秋天的文化思考3. 《囚绿记》:绿与时代、社会的结合与延伸4. 《瓦尔登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索三、 自读学习方法1. 朗读:培养语感,在朗读中联想、想象、感受美景。
2. 圈点:划出写景的佳句,并分析其妙处3. 批注:结合个人阅读感受,评点文本内容、句子、词语等4. 摘录:将文本中的优美词句摘录到笔记本,理解其妙处,学会模仿5. 背诵:背诵文本中的精彩片段,积累作文素材6. 模仿:寻找精彩文句,分析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感受其感情基调,模仿创作说明: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试教通讯-第一期》相关内容而整理)第二部分作家简介一、朱自清简介(一)生平朱自清(1898. 11. 22—1948. 8. 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 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 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 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 影》、《荷塘月色》都是煖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 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 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二)“月夜蝉声”谦逊严谨说起先生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还有一个少人知晓的故事这篇散文中有“这时最热 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这样的句子这蝉声和蛙声其实是他当晚亲耳所闻但 后来有人写信给他提意见,说蝉晚上是不叫的朱自清马上问了好几个人,都说是不叫的他 又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教授抄了一段书给他看上面说蝉一般夜里不叫,但也有叫的 时候,该书的作者就亲耳听过月夜蝉鸣但朱自清仍认为这也许只是一种例外,所以非但没有 用权威所提供的材料去反驳人家,反而回信说:“有位生物学家也说夜晚蝉不叫以后再版, 要删掉月夜蝉声那句子”后来朱自清又不止一次地听到月夜蝉鸣,而那位提意见者又在一个 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引经据典地强调自己的观点朱自清想给他写信又无地址,只好也写了 《关于“月夜蝉声”》的短文,说明有时蝉确实是在夜里叫的。
并由此感叹到:“从以上所叙 述的,可以知道观察之难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况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 推论到所有的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 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由此可以看到,朱自清对于不同意见的心平气 和,不急不躁的谦逊态度,以及他实事求是的治学与生活作风二)饿死不领救济粮”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对朱自清给予了很高评价:“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 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因为“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 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9页)所谓“救济粮”是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 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线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得更快,物价涨 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口众多 的人,生活更为困难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 去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 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当这 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
为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决定发表一个公开 声明声明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 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 一切施舍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吴啥回忆了当年征集签名的事情:“……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当时,他的胃病已 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许多孩子,日 子过得比谁都困难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 这次,他还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 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 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吴啥还回忆道:“在当时状况下,我也曾找了另外一些教授,都是平时比较熟的,或是住在 附近的,但也碰过钉子有个教授只有三个孩子,但他的答复很干脆:’不!我还要活而实 际上,朱自清一家有七八个孩子,要靠他养活。
而他的胃病则完全是饿出来的他签名于《抗 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这天是1948年6月18日,他在日记里写道:“此 事每月须损失600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 己身做起朱自清先生的儿子朱乔森很清楚当时的情况:“拒绝购买每月的两袋美援平价面粉,相当于 全家的收入每月要减少五分之二父亲虽是当时薪水最高的教授之一,但每月的全部薪水也只 能买三袋多市代面粉,家庭人口又多,每天两顿粗粮,还得他带着一身重病,拼着命多写文章, 才能够勉强维持下去虽然他的胃病已经发展到极其严重的地步,签名的前几天体重已减到 38. 8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在宣言上签了名,并在几天后主笔者把 配购证给退了回去,拒绝了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和气节直到弥留之际,他还谆谆嘱咐妻儿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过 名的,以后不要去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1948年8月6日,朱自清的胃病终于发展到胃穿孔12日,实际年龄不满50岁的他,在他长期渴望的新中国诞生的前夕,像群星中闪烁着的一颗,当自己光华最盛的时候,却在黎明前 的黑暗中陨落了。
然而他不朽的著作、“完美的人格”、洁白的灵魂,必将历千秋而不朽二、 郁达夫简介郁达夫(1895 ~ 1945 )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 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 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赴日 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 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 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 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 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 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参加国民 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理事。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 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 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 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 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 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 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 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 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 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 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 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三、 陆蠡简介(一)陆蠡(1908~1942 ),原名陆考源、陆圣泉,笔名陆敏、卢蠡,浙江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幼时天资过人,十一二岁时,已通时文,1927年考入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后 曾任福建泉州中学、上海南翔立达学院理化教员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1939 年8月任出版社负责人1940年他创办了综合性半月刊《少年读物》,撰稿人有巴金、靳以、 唐铁、芦焚、萧乾、朱浩(朱寂)、许天虹(白石)等由于这个刊物旗帜鲜明,富有强烈的战 斗性,锋芒直指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府,所以很快就被迫停刊了继而他又主编了《少年读物 小丛书》和《少年科学小丛书》等15种丛书,主持出版了上百种书籍其中分量最重的要数《文 学丛刊》,这是现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共10集,收有86位作家的161册单行本, 总编是巴金1942年春,金华的日本宪兵发现从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书有宣传抗日之嫌, 同年4月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编辑部指名要抓陆蠡,因他外出, 抓去了两位工作人员,并用卡车抄走了所有存书陆蠡回来后,觉得自己是出版社上海方面负 责人,不能连累别人,毅然去巡捕房说理,中国人爱中国有什么罪!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