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反思1100字.docx
4页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反思1100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反思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这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在课堂上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通过情境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并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主要有两点:一是如何让学生建立起“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二是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出“找”的味道所以,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采取情境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通过“手指夹小棒”“排队游戏”两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一间隔排列”;进而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完成工作表并进行汇报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去“找”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二、通过多种方式、分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规律的能力练习的设计主要分三个层次:1、 “想想做做”第1、2题通过改变问题的已知条件,体现一题多练,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不是一味地“加1”或减“1”,而是要看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让学生模拟“锯木头”,既形象又直观,将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推向深入2、“想想做做”第4题利用男女生排队解决封闭式的一一间隔排列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一种自认为很好的方法却不能用于解决问题时,学生认知遇到了障碍,产生了疑惑这时,他们的探究欲望会很强烈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解决了“封闭式一一间隔排列”这一拓展性问题,前后呼应,趣味性强3、拓展延伸精心设计的练习,既检验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也通过练习让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兼顾到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一道题目就帮助学生对今天学习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梳理不过,本节课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把他们的成果进行展示,导致在做题时学生遗漏了个别情况,还有在处理最后围成一圈的情况时,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说了说,而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且展示,学生缺乏了体验最后一题没有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来加强对围成一圈情况的强化,没有讲清围成一圈并不只是圆,让学生理解产生误区 通过老师的点评,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到位,对本节课是否是首位不同的物体也与两端物体不同的情况都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我在授课时对于两端相同的情况利用了这一资源,但是没有利用好因为在备课时我认为这只是为学习两端相同的情况的对比,从而加深理解。
对封闭的一一间隔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最好放在下一课时教学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得认真研读教材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上册 找规律教学反思4 苏教版 800字(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找规律 4教学反思从四年级开始,各册教材都设置了“找规律”的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寻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大胆说一说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1.课始,我没有创设复杂的情境,而是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直接观察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为研究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为后面探究规律留出了时间2.探究规律时,我让学生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实物来摆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这样做使学生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又方便了“一个对着一个”的教学操作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抓住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也能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
3.在大量图片的展示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表象,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和总结学生初步得出规律后,我重视让学生通过操作来验证规律,使学生更加确信规律的一般性,从而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4.对于“想想做做”中的习题,我能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这样的说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理解时可能会有困难,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使学生明确:电线杆和广告牌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而且两端都是电线杆,这样教学对学生理解下面的习题扫除了障碍另外,对于锯木头这样的题目,我并没有停留在用画图或想象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答案,而是与本课所学的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明确:锯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可以看作是两端物体,每一个锯口都可看作中间物体这样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 -全文完-。
